别了,如烟的送秋亭
文/赖永强
送秋亭,许是家乡
最具人文意蕴的记忆
与地名。读它
会令人想起
一抹旗袍的婉约
一缕丁香的温馨
连同民国时期的徐志摩
戴望舒、林徽因
以至鲁迅……
儿时的送秋亭
就静立在我家老房子
临河的窗外,远远的
向我们浅笑招手。不懂
啥叫诗意的我们,只是
傻傻地伏在窗前,看落洪河
水涨水落,听两岸
风吹雨过,落叶无声
偶尔,去河对岸
摇落几颗枣熟,搅乱
日子的宁静
一眼望去,那如烟的
白房子下面,绕着两条路
右边,坎坷着大山里
衣衫褴褛的故事
向流沙岩曲折攀升
左边,宛延着紧挨的田垄
小溪,伴着绿荫繁茂的
火星山麓绕行,让人
禁不住,想哼几声
“长亭外,古道边……”
幽幽歌咏
读它的意蕴,最是
那棵古树,那棵树冠如盖
的黄桷树。读它的
沧桑岁月,读它的灵然
有性;读它的枝繁叶茂
落叶飘零;连同
它风里雨里
目送往来山民的坚持
与淡定;读它永远
无争、无躁的
祥和与沉静
也不知那如烟的
白房子,始建于
何年何夕?可曾
目睹过,彝人奢崇明
时期太平街的繁盛
但无论如何,矗立于城乡
结合部,在市井幽烟
萦绕中的白房子
笃定是一尺无声的史乘
送走过几多风雨春秋
见证过落洪河、飞龙溪
几山几岸,岁月更迭
变迁中的多少裂痕
而今,我家的老房子
不见了。送秋亭
作为一段历史,一座
极具婉约情怀的
人文旧址,也渐渐
隐去了它的身影
每次返乡,我都要试图
去复原落洪河飞龙溪
几山几岸的风景
寻找自然的痕迹,却发现
曾经的溪水潺潺,鸟语声声
早已消失在城镇化的
钢筋水泥丛林
呜呼,祸兮福兮
粉黛笙歌圆与缺
梅香傲雪寒及春
也许,正是这样的
有得有失,方才构成了
这世界完整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