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
促成长
——格致中学青年教师教学公开月活动(二)
在本次青年教师教学公开月活动中,学校积极推进思政融合深化课程育人,同时借助AI技术赋能,帮助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格致中学的青年教师们在本次校级公开月活动中积极开展相关主题的教学实践,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 “思政融合深化课程育人” 的实践探索中,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思政教育专题培训,邀请教育领域的思政专家到校开展讲座与指导,引导青年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众多青年教师积极响应,结合培训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思政教育实践。
地理组的王雯瑄老师运用情境教学设计的方法,适如其分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课程以 “一带一路” 合作倡议为背景,设计 “一带” 和 “一路” 两条线路,精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运用图表工具,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角度对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学习,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 “一带一路” 的相关工程建设内容,思考气候在工程建设中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化学组的施鑫祺老师以 “探秘侯氏制碱法 ——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专题复习” 为题,结合侯德榜、范旭东等爱国实业家在战火中挽救民族工业的历史,讲解了侯氏制碱法的工艺流程,生动展现了离子平衡的原理与应用。通过讲述爱国实业家的奋斗历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激发了爱国情怀,是一堂兼具知识性与情感教育的精彩复习课。
艺术组的钱心怡老师在《异域的憧憬——美术作品与美术交流的关系》一课中,以校内中西合并的建筑作为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授正课方面,先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与社会学式鉴赏,自主提出古代中外靠丝绸之路进行来往交流的历史,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五马图》与《中国皇帝》进行比较式鉴赏,并完成学习单,派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在课程最后,让学生思考给外国人推荐一件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美术作品或一位艺术家,学生畅所欲言,潜移默化地深入思考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到中国对外交流的历史一直没有间断,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
周梓桐老师开设《数据安全——守护国家安全的数字防线》的公开课,以问题驱动为导向,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安全的重要性。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生活中数据泄露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安全在个人、企业和国家层面的具体影响。同时,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探秘数据安全之真谛”“叩问数据安全之必需”“追寻数据安全之路径”三个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构建,从数据安全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其必要性,最后探讨实现数据安全的路径,使学生对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而在 “AI 赋能提升高阶思维” 的探索之路上,学校同样不遗余力。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助力一线教学的培训课程,邀请 AI 领域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和实操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丰富的 AI 教学资源和工具,鼓励教师们大胆创新,将 AI 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体育组的虞美龄老师在《乒乓球——左推右攻》的 AI 课堂教学中,首次将乒乓球机器人中的 AI 技术实际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3D 鹰眼 + AI 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体育课堂的教学状况,它可以进行精准的动作分析,快速找出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平板展示乒乓球击球落点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化学组的陈鋆晟老师在《原子结构模型》一课中,逻辑线索清晰,合理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讲练结合,学生通过课堂思考和训练及时理解并应用知识。借助 NOBOOK 虚拟实验室平台,展示了原子轨道模型,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及其变化,对原子轨道的形状、伸展方向、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能量 / 半径关系等抽象的微观事实有了直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原子轨道排布规律以及不同电子构型的稳定性等问题。
吴雨情老师在《喀斯特地貌》一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探究任务分为 “探寻秘境、识别景观、区域发展” 三大部分。先结合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地貌的分布区特点及形成条件,加强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随后运用 AR/VR 地貌教学平台等数字化地理工具,直观立体地展示景观演变过程和景区实地全景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对景观特点的认识。最后以农业发展为例,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地区发展出谋划策,渗透人地协调、保护自然的理念。
物理组的林方铭老师充分利用 Geogebra 软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展示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和受力情况,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与难点。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几何分析、观察和数据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还有众多青年教师在此次公开月活动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教学风采。
吴毅老师开设了主题为《陌生情景下方程式书写》 为题,从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两个大类讲解了工业流程题、实验题、反应机理题等题目中方程式的书写。逻辑连贯、条理清晰,契合高三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分类讲解,让学生有效掌握了在陌生情境下方程式的书写技巧。结合工业流程、实验及反应机理等实例,既巩固了氧化还原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吴庆灵老师开设的《楞次定律》选题精巧,紧扣高考重点与难点,题目设计层层递进,从基础概念到复杂应用,全面覆盖知识点。逻辑清晰,老师循循善诱,将复杂的电磁感应现象拆解为简单易懂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精髓。课堂互动性较强,采用群问与个别提问结合的方式,也有邀请学生上台做题,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仅展示了个人解题思路,还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启发下,不断完善答案,锻炼了科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佳老师在《战争与和平——美术作品反映战争》一课中,借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古老雕塑,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艺术缩影,探究战争与艺术的基本关系;用《南京大屠杀》画作,打开近代战争的悲怆画卷,直面惨痛的历史,感受中国绘画向世界和平传递的力量;用毕加索《格尔尼卡》,感悟独特画面发出战争罪恶的艺术呐喊;最后,以和平鸽的形象,传递了美术作品中的和平呼唤。学生欣赏和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了解了不同艺术家对于战争的态度,深刻感悟到国家强大是和平最坚实的护盾,唤醒了呼吁和平的决心,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叶仁杰老师开设的《羽毛球正手推球》一课,严格立足体育新课程标准,深度聚焦体育学科素养,旨在切实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课堂上,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思路清晰明了。叶老师精心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对羽毛球正手推球技术的探究学习,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协作,共同琢磨动作要领。同时,充分发挥器材一器多用的优势,变换多种练习模式,让学生全面掌握技术要点。而且,全程巧妙结合动感音乐,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得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积极投入练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羽毛球这项运动的浓厚兴趣,整堂课效果显著。
杨俊豪老师在篮球公开课上,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示范,向同学们详细阐释了篮球传接球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战术配合。同学们热情高涨,分组练习时积极磨合,从生疏到熟练,逐步掌握了传接球技巧。此次公开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篮球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精神,在校园内掀起一股篮球运动的热潮,也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赢得了观摩师生的一致好评。
政治组的傅敏老师: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大单元教学中,因势利导宏观架构课堂,借助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李子柒三年之后归来仍是顶流”,理顺本单元内在逻辑。围绕 “文化自信” 展开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古今中外正反事例,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进而引导学生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引申到怎样文化自信,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唐海霞老师在高三一轮复习 3.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采用议题式设计各个问题链,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给学生搭建进入情境的 “支架”,便于学生理解情境。通过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的 “积极推进首发经济” 时政热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的政治认同,深刻认识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增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和坚定四个自信。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很大进步,部分同学可以切中问题关键,找到合适的语言展示小组探究的成果。
张冰洁老师以福州 “三条簪”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 “三条簪” 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如何让 “三条簪” 实现 “长红”,引导学生领悟要立足时代之基、以人民为中心、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等策略。强调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次公开月活动不仅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教学风采,更体现了学校在思政融合、课程育人以及 AI 赋能教学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学校将继续鼓励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化思政融合,充分利用 AI 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