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旧书交流会来分析当下的古籍市场

文化   2024-11-02 08:29   广东  


收藏的大环境发生转变,古玩市场的寒冬悄然来临,投资环境日渐恶劣,未来预期并不明朗。中国快速发展的30年已经结束,经济放缓,内外部环境都受到极大挑战,社会环境逐渐变得复杂……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已经大不如前了。艺术品收藏也随着环境的狂风巨浪,被裹挟着推到了沙滩,进入尴尬的窘态。


除了经济低糜因素外,收藏群体也逐渐发生改变,当下的年轻人对当代艺术颇多关注,于传统多漠视,对古籍逐渐失去喜爱,接受度普遍不高,消费的意愿也不强,也使得古籍的未来价值受到置疑。


古籍在近三十年的发展浪潮中,价值也得到不断提升。听一位从事几十年的古籍买卖的店主谈起,改革开放前的一套晚清原装木刻诗经类书籍,当时才一两块钱,但放到现在市值一两千块,增值了近1000倍,单从货币的膨胀来说,早已经跑赢了。


当代碑帖收藏大家孟宪均老师也曾在一些讲座中提到,当时超过约六七块钱的碑帖都是好碑帖,这样估算,现在市值应该增值近万倍了。但这些增值在诸多门类里,如瓷器、书画等等的增值却远远不如,古籍还是最低最稳定的存在。


当下,古籍行情属于稳定中收缩,不如以前。据资深古籍店主告知,今年的古籍行情,多以店主之间的互相交易居多,属于内部消化,入场买书的新面孔不多,高价售出的也不多。这种内部之间的交流互动,说明各自的收藏群体不同。从古籍的内容、版本抑或是稀有程度等等来看,各有侧重。


这些内部交易的古籍中下等的居多,而高价值高版本的古籍,行家一见便知市价,少有问津。这种现象同时说明,中下等的古籍是民间收藏流通的主体,并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加符合民间市场收藏的趋势。



据店主告知,稀有度仍是民间藏书的首要标准。物依稀为贵成为千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一些稀有的民国石印本和影印本小说受到藏家的热捧,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传统民间小说的研究成为一股热潮,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刚结束的中贸2024四季·赏秋拍卖会清咸丰《燕台花史》成交价3.4万,清刻《桃花艳史》成交价4.3万,都是高于市价成交的,可以印证。


拍卖行与民间古籍交流会、交流群、网络拍卖是古籍交易的几个重要渠道之一。网络拍卖仍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网络缩短了时空上的距离,让交易变得更加容易,但最近也时常听闻有私下交易收钱不发货、平台与店主之间的交易摩擦等事件,这里书友们要小心留意。


今年各家拍卖行的情况并不一样。自从国企拍卖要求透明化,今年秋拍的行情将会怎样,拭目以待。也听闻一些拍卖行今年不举办秋拍了,但秋拍正在进行时。


综合来说,艺术品不仅具有欣赏价值,也具有金融属性,即是投资的价值,在收藏买卖的流通中实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得到不断膨胀和增值,但随着经济的下行,古籍的价值也将逐渐回归到市场。古籍的优势相较其他门类还属于稳健一路,无假货,文史价值卓越,藏家群体和价格也较稳定,使得古籍独具收藏魅力。

转载自古书说说公众号,有删减。

古籍
始于2014年,古籍及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大号,数十万古董收藏家爱好者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从古旧书趣味考古中解读新鲜历史观点,古玩、古董、书画、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读书、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最新资讯等及时送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