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大环境发生转变,古玩市场的寒冬悄然来临,投资环境日渐恶劣,未来预期并不明朗。中国快速发展的30年已经结束,经济放缓,内外部环境都受到极大挑战,社会环境逐渐变得复杂……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已经大不如前了。艺术品收藏也随着环境的狂风巨浪,被裹挟着推到了沙滩,进入尴尬的窘态。
除了经济低糜因素外,收藏群体也逐渐发生改变,当下的年轻人对当代艺术颇多关注,于传统多漠视,对古籍逐渐失去喜爱,接受度普遍不高,消费的意愿也不强,也使得古籍的未来价值受到置疑。
古籍在近三十年的发展浪潮中,价值也得到不断提升。听一位从事几十年的古籍买卖的店主谈起,改革开放前的一套晚清原装木刻诗经类书籍,当时才一两块钱,但放到现在市值一两千块,增值了近1000倍,单从货币的膨胀来说,早已经跑赢了。
当代碑帖收藏大家孟宪均老师也曾在一些讲座中提到,当时超过约六七块钱的碑帖都是好碑帖,这样估算,现在市值应该增值近万倍了。但这些增值在诸多门类里,如瓷器、书画等等的增值却远远不如,古籍还是最低最稳定的存在。
这些内部交易的古籍中下等的居多,而高价值高版本的古籍,行家一见便知市价,少有问津。这种现象同时说明,中下等的古籍是民间收藏流通的主体,并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加符合民间市场收藏的趋势。
据店主告知,稀有度仍是民间藏书的首要标准。物依稀为贵成为千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一些稀有的民国石印本和影印本小说受到藏家的热捧,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传统民间小说的研究成为一股热潮,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刚结束的中贸2024四季·赏秋拍卖会清咸丰《燕台花史》成交价3.4万,清刻《桃花艳史》成交价4.3万,都是高于市价成交的,可以印证。
今年各家拍卖行的情况并不一样。自从国企拍卖要求透明化,今年秋拍的行情将会怎样,拭目以待。也听闻一些拍卖行今年不举办秋拍了,但秋拍正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