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再看《西游记》,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而孙悟空的孕育之母乃是一块仙石,这仙石具有《红楼梦》那块自修成精之石头的特性,具有通灵的能力。说来也怪,这两块石头有极多共同之处,或者可以引申许多的联系。不过《红楼梦》中的那块神石是公的,而《西游记》中的这块仙石是母的,她经过很多年的时间,“内育仙胞,一日崩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石猴就是孙悟空了。当然还要经过美猴王、以及拜菩提祖师学艺等过程之后,才能成为孙悟空。
《水浒传》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水浒传》,《水浒传》怎么写的也是一块石头呢?其实此石头是《水浒传》的一个眼,如果这个眼看不到,就看不明白水浒传了。
《水浒传》中这块石头在第一回就出现了,即龙虎山伏魔殿中的那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字:“遇洪而开。”此石碑的作用是用来镇压地穴深处的108个魔君。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所谓的108个魔君不过是梁山108好汉,而这108好汉不过都是被逼或无奈上了梁山,属于当时弱势群体的代表。
金圣叹对这一节曾经进行过分析,他认为此乃《水浒传》之书眼,乃“乱自下生也”,所谓“乱自下生”一方面暗示北宋当时的上层情况,皇帝软弱,朝权被以洪太尉、高俅等人把控,恶贯满盈,欺压百姓,必然引发“地穴”下面的乱。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朝廷的腐化必然引发民间的反抗。因此,以后的梁山聚义和起义,都是被以洪太尉这些权臣揭开的序幕。所以开篇这块石头或石碑,其意义非常重大。
《三国演义》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没几人能看透《三国演义》中的“石头”。以上红、西、水三大名著之中的石头,多半带有神话色彩,属于幻化的石头,但《三国演义》中的石头虽然没有明写,但却是离地面最近的石头,看似摸不着,但却最真实。其实这个问题同样在开篇的时候,罗贯中已经有暗暗给出了一些线索。
最重要的暗示是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本篇词中有一个词叫“青山”,山,众石聚而为山也。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青山更多指的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大好河山暗示的就是另一个词:江山。在古代,江山还有另一个符号或者钥匙,乃玉玺也,玉玺者,玉石也。
故而,词中所谓的“青山依旧在”,实则是“江山依旧在”,更替的不过是坐江山的人而已。整本《三国演义》,也几乎是围绕诸侯争雄争夺天下而开展。合久必分,则出三国,分久必合,则三国归晋。无论如何分合,江山依旧。其实整个大历史不正是如此吗?
结语
总的来看,四大名著实则都是借助石头作为一种比喻或者暗示,不管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补天顽石”贾宝玉,还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的仙石产卵孙悟空,抑或是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镇压梁山好汉的“以洪太尉为代表的石碑”、再或者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以“聚众石为青山”做比喻的江山。总之,都是从一颗石头中,演绎出一段故事或历史,反映和表现的却是一种社会现实或一种历史永恒的定律。
唯一的区别是:《红楼梦》是通过“石头”贾宝玉这个异类、至真至纯的人物写尽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而《西游记》则通过石猴孙悟空采用暗笔写尽了另外一种政治世俗图,《水浒传》比较简单直接,直接通过一块石头写尽了宋朝朝廷与民间的矛盾和对抗。唯有《三国演义》比较含蓄,但却写尽了古代历史永恒不变的真实情况,即江山,人人都来争夺江山,但江山不变,变的不过是统治江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