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癫痫服用吡仑帕奈致皮疹病例报道并文献学习
王碧,张歆博,刘永红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神经内科(西安 710032)
通信作者:刘永红,Email: liuyhong@fmmu.edu.cn
引用本文:王碧, 张歆博, 刘永红. 局灶性癫痫服用吡仑帕奈致皮疹病例报道并文献学习. 癫痫杂志, 2024, 10(2): 155-157. doi: 10.7507/2096-0247.202401004
正 文
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一些患者常常需要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控制发作。2008年后上市的拉考沙胺(Lacsamide,LCM)、吡仑帕奈(Perampanel,PER)、卢非酰胺、瑞替加滨等药物被称为第三代 ASMs[1,2]。2021年1月,我国批准PER可用于≥12岁的局灶性发作患者(伴或不伴继发全面性发作)的添加治疗。多项研究报道,PER不良反应以疲乏、眩晕、精神及行为异常多见[3,4]。一组50例加用PER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仅有6例患儿(12%)观察到情绪烦躁、嗜睡不良反应[5]。检索相关文献,未见服用PER出现皮疹的报道。现将1例癫痫患者添加PER治疗后出现皮疹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PER不良反应的识别。
病例资料 患者,女,24岁。于2018年(20岁)无诱因突发身体向后倾倒,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GTCS),于当地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左额叶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胶质瘤。出院后口服“丙戊酸钠,500 mg,每日两次”未再发作,3个月后自行停用“丙戊酸钠”。停药约18个月(2020年10月,当时孕4个月),患者于睡眠中突发“GTCS”,孕6个月时再次出现“GTCS”,因在孕期暂未用药。产后仍有发作,症状同上,遂就诊我院,行脑部MRI检查,左额叶软化灶。神经外科就诊,建议神经内科就诊控制癫痫发作。24小时视频脑电图监测提示:双侧额、颞区(左侧显著)可见尖波、尖慢复合波,给予口服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500 mg/d,逐渐加量至1 500 mg/d;患者出现情绪烦躁,仍有GTCS,遂缓慢加服LCM至200 mg/d,未再发生GTCS;但出现新的癫痫发作形式,表现为左侧面部抽搐,发作频率3次/月~4次/日,情绪不好时发作频繁。再次来院复诊,考虑新的癫痫发作与LCM可能相关,减量至150 mg/d,面部抽搐发作减少,LEV减量至1 250 mg/d,情绪烦躁缓解,并添加PER2 mg/晚,2周后加量至4 mg/晚,加量8天后患者双上肢出现红斑,其上有密集红色丘疹,不伴有发热、咳嗽。即就诊当地医院皮肤科,血常规检查均正常:白细胞 4.3×109 /L[正常值(3.5~9.5)×109 /L],红细胞4.26×1012/L[正常值(3.8~5.1)×1012/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0.70%(正常值0.6%~4.9%),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3×109 /L[正常值(0~0.45)×109 /L],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0.20%(正常值0.2~1.4%);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① 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② ST下移;③ 异常心电图。追问患者诉服用其他药物时均未出现皮疹,PER加量至4 mg/晚,服用8天后出现皮疹。考虑可能为PER所致过敏,嘱暂停口服PER后密切观察皮疹变化。停药1周后随访患者,皮疹范围还有扩大,颈部、背部相继出现,并伴有小水泡、刺痒感,水泡处因刺痒、抓破后红肿。就诊我院皮肤科,考虑药疹,给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外用,皮疹仍未缓解,嘱继续皮肤科用药,随诊。患者诉停用PER 3周后皮疹缓解,1个月后皮疹完全消失,复查血常规、心电均图正常。期间LEV、LCM继续口服。
讨论 PER是一种选择性非竞争性α-氨基-3-羧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 receptor,AMPAR)拮抗剂,抗癫痫发作机制为:诱导AMPAR亚基发生构象变化,从而抑制其与谷氨酸结合,减少快兴奋神经递质释放[6,7]。一项基于6个随机对照研究的回顾性研究中,纳入诊断为原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Primary generalized to tonic-clonic seizures,PGTCS),局灶性发作(Focal seizures,FS)和局灶进展为双侧强直-阵挛发作(Focal to bilateral tonic-clonic seizures,FBTCS)的患者,所有入组患者予以PER作为添加治疗,研究发现FS和FBTCS患者添加治疗后所有发作均显著减少,无发作率高于安慰剂组(23.1% vs. 11.1%)[8]。另一项关于PER的双盲研究发现,在FBTCS或GTCS的受试者(n=858,年龄≥14岁)中,FBTCS组和GTCS组每4周癫痫发作频率分别下降66.7%和80.6%[9]。以上提示,PER可有效降低各种癫痫发作频率,也是药物难治性癫痫(尤其是发作类型为FS或FBTCS)患者作为添加治疗的有效选择之一。
PER相关不良反应报道较少。一项关于PER的单臂、Ⅲ期临床研究,89例使用PER单药治疗的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中,每日4~8 mg治疗剂量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3%,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眩晕,未见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报道。其他不同种族地区的患者使用PER治疗也有类似报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仍为眩晕,其次为失眠[9]。
皮疹是ASMs(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拉莫三嗪和苯巴比妥等含有芳香族基团药物)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多出现于首次用药后2~8周内[10],主要表现为肢体、躯干和(或)面部出现斑疹、斑丘疹(可伴发荨麻疹及脓疱),伴或不伴瘙痒,严重者可发生多形性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11],皮疹多于停药3天至2周后消退。与其他ASMs导致的皮疹相似,本例患者PER加量至4 mg/d后于第8天出现皮疹,但在停药1周后仍不消退,后期给予相应抗过敏药物治疗,皮疹仍不缓解,服用的其他药物LEV、LCM导致的皮疹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皮疹在3周左右后稍有减轻,1个月后皮疹彻底消失。分析原因,可能与PER半衰期过长(105 h),约经过5个半衰期(21 d)在体内才能彻底清除有关。其他常引起药疹的ASMs如卡马西平等,一般停药后皮疹即开始缓解,而PER导致的皮疹在停药1周内还有加重趋势,表现为皮疹范围扩大,皮疹程度加重,尽管接受了抗过敏药物治疗,此时可能会干扰临床医生判断皮疹的发生原因。在停用PER三周后皮疹开始缓解,1个月后皮疹消失。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乌普萨拉监测中心药品-事件关联性评价方法进行评估,考虑该皮疹为PER所引起[12]。
LEV主要是通过与中枢神经元内广泛分布的突触小泡蛋白2A(SV2A)作用,调节突触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囊泡的胞外分泌功能[13,14]。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嗜睡、烦躁、易激动、神经质及情绪不稳等,多发生于服药初期,因而可以通过缓慢增加药量或减少加药剂量逐渐缓解。与上述研究相同,本例患者LEV加量至1 500 mg/d后出现情绪烦躁、易怒,减量至1 250 mg/d后情绪逐渐稳定。Arif等[15]研究发现约0.6%患者因LEV相关皮疹而停药,远低于其他ASMs的皮疹停药率(2.8%)。张夏婷等[16]报道了2例服用LEV后出现皮疹的患者,其中1例使用LEV单药治疗,另1例为添加治疗,皮疹的特点是:服药后1周内即出现红色斑疹、斑丘疹,停药3天至1周后皮疹消退。LEV的半衰期为6~8 h,约经过5个药物半衰期(30~40 h)后能彻底清除。本例患者皮疹出现、消退特征及后期随访,不考虑LEV导致的皮疹。
LCM也是一种新型的ASMs,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耐受性,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不会产生明显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被批准为成人、儿童局灶性癫痫单药和添加治疗[17]。LCM最常见的不良反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复视,通常在滴定期内发生[18,19]。Biton等[20]研究发现,相对于安慰剂组,LCM引起的皮疹发生率并没有增加,在不同剂量的LCM组中也没有发现皮疹发生率的显著差异(200 mg,1.5%;400 mg,3.4%;600 mg,3.4%),未发现1例严重的皮疹不良反应。本例患者的皮疹出现在服用LCM 2个月后,而且是在LCM减量过程中出现,结合后期停用PRM后皮疹消失,因此我们认为LCM与皮疹发生的关系不大。检索文献,未见LCM导致皮疹停药后皮疹消退时间的相关研究。随访我中心1例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当地曾给予LCM口服,服用3天后患者出现皮疹,停药3天皮疹即消失;就诊我院后给予LCM口服,增量至每天100 mg服用3天时,患者再次出现皮疹,表现为:肢体出现红色斑疹,即考虑为药物所致、嘱停药,停药后3天皮疹消失。
本例患者药物基因检测报告结果提示,HLA-B*1502、3801、5801等人类白细胞抗原位点均未见突变,提示该患者使用卡马西平等药物后出现皮疹的风险较低。PER导致皮疹相关的基因位点尚不清楚,PER导致的皮疹可能与HLA-B等传统基因突变无关,是否与其他未知基因突变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该患者LEV等位基因HLA-A*11:01突变为阳性,提示患者服用LEV后产生精神症状(易怒、幻听、妄想等)风险较高;患者服用LEV加量至1 500 mg/d时出现情绪烦躁,减量后症状逐渐缓解。该基因突变是否会导致ASMs相关皮疹未见相关报道。
PER因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仅需每天晚上入睡前口服药物即可实现控制癫痫发作,服药的便捷大大提高了癫痫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低剂量起始、缓慢加量及睡前给药有助于减少PER不良反应的发生[21,22]。临床医生需熟悉PER导致皮疹消失慢的特点,针对皮疹给予相应的处理,避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无利益冲突。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