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指在画上写上文字、题上诗词或名字,文字可以是对画的评论,可以抒发感受,亦可以为画的主题等等。
唐•张九龄《题画山水障》:“心累犹不尽,果为物外牵。”
昔游:曾经游历,多喻古代文人雅士的游历生活。曾经游历。
唐•李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沿江:沿着江岸。
沿,顺着,照着。
语本《尚书•禹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唐•白居易《早发楚城驿》:“雨过尘埃灭,沿江道径平。”
百里:一百里,比喻距离的遥远。
典出《诗经•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
北宋•刘敞《寄贡甫时随侍入蜀》:“今别百里遥,秋色萦远愁。”
石梁:即石桥,天台山古皆有之的名胜,是花岗岩天生桥,长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处宽仅20厘米。梁下空洞高约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银河倾泻而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险,瀑因梁奇,世所罕见。
东晋画家顾恺之《启蒙记》载,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亦是佛教五百罗汉道场。
这里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段和目的地、五百罗汉的道场。宋仁宗景祐四年供施石桥五百应真敕。
唐•张祜《游天台山》:“石梁屹横架,万仞青壁竖。”
秋老:暮秋时节、深秋,亦是晚秋。
北宋•梅尧臣《醉中留别永叔子履》:“江湖秋老鳜鲈熟,归奉甘旨诚其宜。”
灵山:有道观寺院的山,亦为灵秀奇异的山岳,诗中应指天台山。
盆盎:盆和盎,亦泛指较大的盛器。
盎, 腹大口小的盛物洗物的瓦盆。
语本《说文》:“盎,盆也。”
典出《淮南子•精神训》:“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犹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为盆盎也,与其未离于地也无以异。”
唐•陆龟蒙《记事》:“促使舂酒材,呼儿具盆盎。”
明朝浙江钱塘人,又名迂,字允中,更字无回。
万历三十一年举人,曾任黄岩教谕、国子助教,迁国子监博士,擢都察院司务。
工画,擅诗文。
《杭州府志》:“生有秀表,下笔千言立就。”
有《诗经说通》、《四书丛说》、《雪堂集》。
浙江天台山蜿蜓于东海之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享誉海内外。自古以来,天台山就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景,无名无姓数不清”的说法,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渗透,山、岩、洞、瀑各具神韵,形成了古、幽、清、奇的独特风格。
并以绚丽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实的内涵,孕育出华夏文明苑囿中一棵散发着独特芬芳的奇葩,这就是“天台山文化”。以神秀的山水为依托,以宗教文化为特色,自唐宋盛行迄今并对日本和韩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她由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学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组成。1700年来,“两宗”文化互相渗透,涵盖台州六邑,造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
石梁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唐诗之路”的目的地,面积6.5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集天下山水奇观于一体,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诗人都为此留下不朽的诗篇。作为天下第一奇观,石梁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花岗岩天生桥”,梁长7米,宽不盈尺,世所罕见。
华顶景区“天台临四明,华顶高百越”,观云海,看日出,赏奇花,品佳茗。72莲华峰之顶,独享“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华顶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天台山主峰,海拔1095.4米。享有“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的美誉,是十分理想的休闲、养生和避暑的胜地。这里是“江南茶祖韩日茶源”之誉的天台云雾茶的核心产地,相传三国吴时葛玄在此植茶,已有1800多年历史。
赤城景区“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孟浩然等无数游客的心目中,这座位于县城北1.5公里赤城山是天台山的地标。赤城山在一片苍翠中,因其色赤,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是“台岳南门”和天台山的标志。“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的赤城山,高306.5米,山间洞穴密布、树木葱郁,遥望如城堡高矗,在四山青碧中显得格外挺拔清丽。山顶有梁妃塔,塔高27.5米,四面七级,与国清寺隋塔遥相呼应。
琼台景区“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唐诗人李白倍加推崇琼台仙谷“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相传这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从仙人九元子受金液神丹的地方。南端的天然石椅则是葛玄、吕洞宾、白玉蟾等高道炼丹之处,故名“仙人座”。台上有唐宋以来柳泌、天和子、康有为等人的“蓬莱仙境”“观止”等题刻。最高处,黄帝祭坛、祭天坛、祭地坛屹立峰巅,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摄影:许斌、张勇、姜胜、大方无隅、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