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高发的“罪魁祸首”—呼吸道合胞病毒

健康   2024-12-11 22:05   河南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体之一,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前6个月,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据统计,每50例5岁以下全因死亡病例中,有1例为RSV所致。几乎所有儿童在2岁之前都感染过RSV,但即使体内有较高的特异性抗体滴度,也不能防止再感染。

RSV属于肺病毒科正肺病毒属,为非节段性单股负链RNA病毒,仅1个血清型,分为A、B两个亚型。其基因组编码11个蛋白质,其中G和F蛋白为膜表面糖蛋白,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抗原蛋白。依据G蛋白第2高变区基因特征,RSV的A和B亚型目前可进一步分为22个和37个基因型。G蛋白和F蛋白主要负责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黏附和融合。F蛋白诱导的中和抗体具有A/B亚型RSV的交叉保护,因此,F蛋白是抗RSV药物和疫苗研发的主要靶蛋白。

RSV通过水平传播、唾液飞沫以及接触受污染的物体和表面传播。传染源为有症状或无症状的RSV感染者。RSV所有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RSV的平均基本传染数(R0)为4.5,传染性强。

RSV的流行受到不同地域和气候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以冬、春季流行为主(10月至次年3月),高峰在11-12月;南方感染高峰通常在冬季或潮湿雨季。同一国家或地区在同一时期可能呈现单一亚型为主或A/B亚型共同流行的特征。目前我国RSV流行基因型主要是A亚型的ON1基因型和B亚型的BA9基因型。

THAT'S HEADLINE

一、


发病机制




RSV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主要机制为炎症所致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感染后气道高反应。


01-炎症所致气道阻塞

是RSV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上皮细胞是RS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RSV感染可引起气道纤毛上皮细胞脱落,脱落的气道上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淋巴细胞在气道中积聚引起气道阻塞,同时黏液的过度分泌及气道的水肿加剧了气道阻塞。


02-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支气管及细支气管上皮可因炎性反应受损脱落,导致感觉神经末梢暴露,并释放活性物质,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03-感染后气道高反应

婴幼儿RSV感染后易发生气道高反应,与后期的反复喘息和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气道高反应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神经调节机制、细胞代谢组学等的改变有关。


THAT'S HEADLINE

二、


临床表现




儿童RSV感染可引发上、下呼吸道疾病,不同年龄段症状各异。

01


小于2岁者,特别是6个月内的婴儿,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病初2-4天出现发热、鼻塞、流涕,随后迅速出现咳嗽、喘息和呼吸急促(新生儿>60次/min,1个月-1岁>50次/min,1-2岁>40次/min),可有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查体可见呼气相延长,双肺广泛哮鸣音和/或湿啰音,严重时有发绀、鼻翼扇动、胸壁吸气性凹陷、心动过速和脱水等。

02


大于2岁儿童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可有发热;亦可表现为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儿童RSV感染还可导致呼吸道外并发症,包括心脏并发症如心肌炎、心律失常,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惊厥、脑病,肝脏并发症如肝炎或肝损害,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导致液体滞留和低钠血症。此外,重症RSV感染可能合并细菌感染。





 治 疗 




01

支持治疗

RSV下呼吸道感染主要采用支持治疗。包括监测临床状态以及保证足够的液体入量和提供正确氧疗。


02

支气管舒张剂及祛痰药物

支气管舒张剂通常对毛细支气管炎无显著疗效,特别是对于没有严重症状或喘息的患儿。但对于有重度呼吸窘迫和喘息的患儿,尤其是有哮鸣音而无湿啰音者,和/或有特应性个人或家族史者,建议试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伴有明显气道高分泌物的患儿可酌情使用祛痰药物(如雾化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口服或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等),用药时应注意监护患儿有无气道梗阻和/或呼吸困难。

03

糖皮质激素

2024年《中国儿童RSV感染诊疗及预防指南》指出,对于第1次患毛细支气管炎既往健康的婴幼儿,不推荐使用全身或吸入糖皮质激素。仅用于临床疑似有潜在气道反应性或哮喘且沙丁胺醇治疗有效的患儿。有特应性个人史或家族史的喘息患儿可以试用。

04

抗病毒药物

重组人干扰素IFN-α雾化: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包括I、II和III型,分别具有不同的受体和功能,是机体天然免疫的关键组成部分。IFN-α属于I型IFN,可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广泛应用于儿童抗病毒感染治疗。雾化吸入剂量和疗程:IFN-α1b:2-4 μg/(kg·次),2次/天;IFN-α2b:10万-20万IU/(kg·次),2次/天;疗程5-7天。

利巴韦林: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RSV活性。通常不推荐RSV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常规应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但免疫抑制(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患儿应用利巴韦林可能获益。

齐瑞索韦(Ziresovir、AK-0529):是一种口服剂型选择性RSV融合蛋白(F蛋白)抑制剂。近日发表在NEJM上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齐瑞索韦能够显著降低RSV感染婴幼儿的病毒载量,改善临床症状。



 预 防 




非药物干预是RSV预防的主要方法,包括注意手卫生、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多种预防婴幼儿RSV相关疾病的疫苗或单抗,包括母体免疫疫苗(通过母体接种疫苗,再将抗体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和单克隆抗体(如帕利珠单抗、尼塞韦单抗),另有一些疫苗/单抗处于研发阶段。


孕妇接种RSVPreF疫苗(Abrysvo):孕妇在妊娠32+0周至36+6周肌内注射1剂无佐剂重组RSV灭活疫苗(RSVPreF;Abrysvo)完成免疫接种,可为婴儿提供出生后数月内(约6月)RSV被动免疫保护。RSVPreF疫苗是目前唯一FDA批准用于孕妇的RSV疫苗(国内尚未获批)。


儿童单克隆抗体免疫预防:尼塞韦单抗(Nirsevimab),通过靶向RSV F蛋白的融合前构象提供被动免疫。该药与融合前蛋白上的抗原位点Ø表位结合,通过抑制病毒与细胞膜融合以及病毒进入细胞所必需的F蛋白的构象变化来中和RSV。2023年12月长效尼塞韦单抗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是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预防婴幼儿RSV相关下呼吸道疾病的生物制品。目前国内推荐即将进入或出生在第一个RSV感染季(当年10月-次年3月)的新生儿和婴儿进行接种。在流行季节前出生的婴儿,推荐在10-11月间完成单抗注射液使用。在流行季节内出生的婴儿推荐在1月龄内完成RSV单抗注射液使用。帕利珠单抗1998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预防下呼吸道RSV感染,该药未在国内批准上市。与尼塞韦单抗不同,帕利佐单抗需要在整个RSV流行季每月进行肌内注射。


儿童疫苗开发现状:目前,有多种方法用于开发RSV疫苗,包括纳米颗粒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或嵌合疫苗、亚单位疫苗和mRNA疫苗等。其中,RSV 减毒活疫苗(LAV)是预防6个月及以上婴幼儿和低龄儿童RSV感染的前景较好的候选疫苗。

RSV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少数患儿感染后期可出现反复喘息、支气管哮喘,部分遗留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极少数患儿出现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死亡多发生于小于6月龄及合并有心肺疾患的患儿。



END



供稿 | 儿科二病区 陈冉

编辑 | 魏馨

初审 | 张晖

复审 | 李伟琳

终审 | 陈水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濮阳市人民医院
濮阳市人民医院1949年建院,1991年搬迁至现址,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家住培基地、医考基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标准化胸痛中心,省创伤救治中心,省癌症、消化、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