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从会议通稿来看,中央对地产行业的定调,发生了重大逆转。特别是提到房地产要止跌回稳,这是首次在如此高级别会议出现。标志着房地产底部已经来临。
消息一出,地产股大涨。近期A股房地产板块和港股直线拉升,多个港股地产股直接暴涨,龙湖集团和万科五日涨超80%。大多数地产企业连续多日涨停。
Part 01
回顾下几年前史诗级楼市调控
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再到“青铜时代”,地产行业的变迁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2014年的时候,万科才刚刚开始高呼地产白银时代来了。短短4年后,“活下去”就成为了万科内部的定调。如此保守甚至消极的决策,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质疑和批评,很多同行没有重视政策端的一再警示,仍然觉得行情一片大好。
直到“三道红线”出炉。
2020年8月,央行、银保监会、住建部等机构,针对房地产企业明确提出3点指标:房企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并在此基础之上,将房企划为“红、橙、黄、绿”四档,同时对企业有息负债增速进行限制。
紧接着,“两个上限”公布。
同年12月28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分档设置了“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
目的,是为了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能力,防范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正因如此,也有人将之称作“两道红线”。
三道限制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红线,再加上两道限制房地产贷款的红线,“五道红线”同时在2021年1月1日实施,正式开启了房地产行业的“凛冬时代”。
这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遭遇了史上最频繁,也是最持久的调控,高层试图从土地、金融、税收等多个方面平衡市场的供需关系,避免楼市的过度泡沫,不要大起大落,走稳健发展之路。
重中之重,就是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以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可现在的问题是,房价确实不涨了,但并没有稳住啊,说好的“软着陆”呢?聚焦到整个地产行业,“大洗牌”了好几年,上下游产业链倒闭了多少企业?又砍掉了多少就业岗位?
归根结底,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之一,规模大、权重高、链条长、牵涉面广,对上下游相关产业带动效应强——即使在2022年,整个房地产业及其完全拉动的上下游行业增加值仍多达20万亿元,占GDP的权重高达16%。
毫不夸张地讲,房地产稳不稳,关系着上下游产业稳不稳、就业稳不稳、社会稳不稳、宏观经济稳不稳。所以,房地产市场乃至于整个经济运行环境,都需要一项强有力的政策进行刺激,并起到正面作用。
Part 02
楼市大招频出,力度空前
昨晚,央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宣布了存量房贷降息的细节、时间点、方式,还宣布“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政策力度和密集程度远超过往。表面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属性正在回归。
此外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也都出台楼市新政。力度空前。
1-上海:外环外一年社保就可以买;外地家庭可以买二套;首套首付15%,二套25%;增值税5改2年,满两年没有增值税;临港可以额外买一套, 临港二套首付20%;
2-广州全面取消限购,不再限制购房套数,政策调整自2024年9月30日开始。广州成为本轮调控中第一个全面取消限购的一线城市。
3-深圳盐田、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大鹏等非核心区,全面取消限购;首套住房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15%,二套为20%;增值税5改2年;全面取消限售。
Part 03
对求职的建议
很多人经常问小编,地产还值得加入吗,哪些房企可以选?
(1)其实这个问题要辩证来看,地产行业不会消失,消失的只会是部分企业。不能因为地产行业过去几年的调整期带来的震荡从而全盘否定。也不能因为个别企业的稳健发展从而全盘肯定这个行业所有企业。从相对对口专业的同学来说,地产还算是不错的选择方向。毕竟甲方,如果甲方都没钱,乙方不是更难吗?
(2)任何事情都要追随国家意志,现在很明显国家对楼市态度已经全面转向,上上下下对地产从过去的限制转为刺激为主从而释放更多需求。这必然给了后期开发商更多开展空间,毕竟人们对美好生好的向往永不止步。
(3)选择大于努力,经历这轮严厉调控还在持续进行管培校招项目的都还算是相对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说到底都扛过来了最糟糕的时刻。比如招商蛇口,龙湖集团,新城控股,大华集团,恒隆地产,新鸿基地产,绿城中国,中海地产,华润置地,保利发展这些企业基本管培生项目未曾中断过。
未来的地产行业,依然是重要力量,毕竟衣食住行的住依然是生活中的大宗消费。主流城市的优质房企依然会是龙头。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