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there, 欢迎打开我们在2024年度的最后一篇推送。马上进入绝对昆明第九个年头,感恩大家一路相伴。今天,适逢年关之际,让我们看点热闹的、喜庆的、好意头的。在北方叫赶集、南方沿海叫赶墟或赶圩、岭南叫赶务、川渝黔叫赶场,最终到了三江并流茶马铃摇的地方,流变成了赶街(gāi)。这件微不足道又人尽皆知的小事,却又郑重其事、无比重要。我们从中心(滇中昆明)出发,辐射前往边缘(滇西香格里拉),在2场赶街中捕捞那些吉光片羽、席上之珍。继而发现,在赶街这件事上,所谓的中心/边缘被瓦解得稀碎。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新旧交替的时候,全人类,都去赶gāi!让我们重新收获甜蜜、热闹与盛典。
赌1碗米线:凡是逛过迪庆州香格里拉哈巴村「逢五市集」的人,都会遭逢这么下心头一击。
手背上是打小就被父母赠予的刺青,彝族老妇手执烟斗,不紧不慢走过花街。烟雾蒸腾在清晨的日头下面,和蒸包子馒头的气晕一般清透。一次驻足,一个凝视,都像是雪山下的口弦一样肃穆而包含深意。
比她年轻些的版本,流连在「后备箱衣柜」旁精挑细选。一套得花一千多才算得上称头。要笑,要闪耀,要配上最闪最有份量的耳饰。
戴着藏式礼帽的男人有一对鹰眼,只是交错一瞬,就具有穿透镜头的力量。
这不是民族服装T台大秀,不是生拉硬扯、用肉身投喂刻板印象的民族风情展演。这是哈巴雪山脚下,海拔3000m哈巴村,是在8族共生的土壤里自然长大的「逢五市集」。顾名思义,每逢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市集准时上演。地址在古远时候最早到来的纳西族人的村落与后起的汉族聚落所交接片区的主街上。至于位处山腰的回、藏、傈僳等聚落,以及更高处的彝族聚落,交通就不是那么便利,就需要借脚力、摩托、甚至皮卡车下山赶gāi了。下山不是易事。十天一次,需要准备好要兜售的什物,想好要添置的清单;女人要穿套靓丽的欧欧踢滴, 男人换上有劲儿的精神头。肤色黝黑的彝族大哥索性抛下山上的羊群,跳上我们的车要搭到街心去,但他什么也不买,「就克玩一天嘛。」哪怕什么也不买,赶gāi已经成了这里最大的party。
反正是见面,为何要低头。对妇孺来说,十天一次得重视起来,除了补给物资采购家用,更成为了头簪花背云霞的日子。好好捯饬自己,就是相逢的力量。身为土生土长的云南汉族,也稀得如此大饱眼福。不夸张,搬个小马扎,往街边一杵,只消看来往的人,就看得口胃生津,浑然不知一小时已经溜走。
父老乡亲们更是一路走一路聊。「你家小孩几年级啦?」「他家老爹腿好些没有?」「我家那个固执死的老伴,说戒烟说了好久!」人与人之间,不用放慢下来就已经悠悠哉哉,不用放轻松就已经很轻松。平和与善意,是哈巴最迷人的张力所在。
现场的我们除了这句话,实在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一出万紫千红的生活剧目,一个油然而生的高山力场。不同于平原城市里的物产富足,身处高寒山区,哈巴村的物资并非随要随有。哈巴独立女性莲奶奶
离婚后独立做生意
养大了三个女儿
68岁还能玩转电商
本地人藏回民小杨姐现已育有一对儿女,但仍记得十多年前,哈巴村的赶gāi更多是为了以物易物:海拔高处多有牦牛奶渣、酥油茶,低矮处的瓜果蔬菜则相对多产。大家就约定十天一次,以作交换。彼时以物易物,今天风物买手。有人抬着稳定器开着直播在「云打猎」特色物产:野柿子、酸忒(奶渣)、形似糌粑一样的粑粑、车前草和大黄等药材……有趣的是,已被信息流席卷的村子里,还保留着纸币交易。在今天,不免让我们有一种看到古董的陌生感。
时代虚拟的当下性与实物的滞后性,在哈巴村同一了。
逛老派民族gāi子,我们95后的心头好,则是花色不一、配色堪称仙品的背篓、2元一对的劳保手套、30块一件的毛绒针织。但对于本地人来说,没有那么多选择可言。五金找那个大哥、药材找那个大姐、酥油茶料找莲奶奶,衣服找广场那片的摊子、药酒只有一个人在卖、街头牙医也同理……基本都已经成为循规蹈矩的固定搭配。
因为几乎各家都养有牲畜鸡鸭,也出于民族之间食用肉类的习俗不尽相同,因此大部分村民都是自畜自食。相应地,市集上只见鱼贩宰杀活鱼、鸡商贩卖活鸡,但再看不见其他红肉的肉档、屠夫。这让gāi子显得素净。在高海拔被雪层筛滤过的阳光之下,有一种净地般的光泽。
待到哈巴雪山重新开山,若是这座无数人「人生中第一座雪山」也将成为你新一年的目的地,推荐瞅好日期,去gāi子上领略一顿民艺珍馐。好笑。一定是因为我打的是网约车不是出租车,不然司机怎么可能不知道龙头街就在这里!Local昆明人,推荐外地朋友么篆新倒是可以,但如果你本人没去过龙头街市集么,就可以说是大写呢背时。这座600余年历史的街子,2019年在遗憾中被叫停,让无数昆明买菜人哭天喊地。所幸重开之后,它仍旧车马不绝,可以说是相对于篆新的另一种顶流。第一次逛,还是会被宏大的阵势震撼。gāi子位于驾来也、光华两所驾校的场地内,将近1亩的面积,被无数的红色凉棚遮罩着。像是一个原本荒凉的岩坑,却莫名其妙长出了漫天的凤凰花来。人在其下穿行,最紧要的就是管好自己的眼睛:过于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千万不要放过任何一处该放过的细节。进门就是似乎尚在砰砰跳动的猪心猪肚,就那么热辣滚烫地把内脏「给紫啧看」。卖大理鱼干的女人大声自封「来看!全中国最新鲜的鱼!」官渡老卤的锅里飘来热乎到要跳舞的卤水香,元江的甘蔗「又水又泡又甜」,玉溪褚橙&哀牢山冰糖橙的摊子闪烁着正道的光。
镇雄豆豉、腾冲饵丝、建水红薯、石屏豆腐、昭通天麻、澄江面藕、东川洋芋、罗平黄姜、河口小辣椒、蒙自红米线……每一个农产品的身份证上都白纸黑字标明着自己的籍贯,生怕你开口问似的。(它们甚至主动给自己打折,也生怕你不知道它们被贱卖了似的。)更厉害的是,河南山药、荔浦芋头、东南亚水果,也赫然在列。全场充盈着物质的丰足之美,对应着年关「仓廪殷实」的富足情绪——真的,没有比逛菜市更情绪抚愈的事了!对了,如果你喜欢羊汤锅,这里是云南最接近广东大排档的一次——同一片区2、3家羊汤锅店,从一大早就蒸腾着香喷的白气儿。放眼开去,一整片都是潦草就坐的食客聚众炊锅,拼桌的概率比在香港还高。排队领一铁盆,现杀不久的鲜肉,师傅给片到碗里,你只消抬着盆往队伍流水线的下一步走去:大姐会把滚烫的羊汤和丰富的佐料绿菜盖浇上来——就这么水灵灵地成就了一碗最鲜美应时不过的羊汤锅。此时你就乐呵地找位去吧。等吃到半截儿,「豆腐西施」会腰胯烧豆腐的装备朝你走来。上次看到这种行头还是小时候了,现在只有卖走私烟的人这么干。
很难讲龙头的核心客群的成分构成。毕竟,这里从旧时就是北郊最大的集镇(龙泉镇)。明清时,茶马驿道穿村而过,马帮一歇脚,货物一集散,集市就一不小心成了形。清末民初的龙头街一直洋洋洒洒延伸到松花坝,传说连曾住司家营的朱自清都赶过龙头街,规模和多元化可是今非昔比。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在这里大杀四方。操着川渝口音的父子卖着湿漉漉的毛豆腐,顾客特麻特辣地点着货。当我看见「石屏福利社豆腐」,以为在这里找到了一丝与台式国语相通的地方,我问妇人:你们的「福利社」也是小商店的意思吗?她答:哪里哟,是豆腐公司名字就叫福利社!OK fine,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尽是人间真实。比如说那个用嗨大的铁锅炖着「网红小锅米线」的大姐,一边挥动着巨大的勺搅动着那一盆5元一碗的大锅米线,一边激情地开着直播。我瞅过去,不得了!4000人在线。她说:以前我在新闻路开米线店,交不起房租才不做啦!再往前走,卖大刀的师傅面色凌厉,我们再多拍一秒就会被刀;抱花花草草的女人自然是面色红润有光泽。一对老姐妹并行,A对B提议着买点什么,B就三字落下:「要了搓」;画着时兴的嘟嘟唇妆的女孩在镜子面前比试一件大衣,以头也不回带着男友离开告终,「要499,我才不买」。
哦,还有那个酷似王家卫的大爹,边水往事甘廷同款卤蛋后脑勺,与哈巴的鹰眼男人遥相对照的茶色墨镜大爹。你要说昆明没有风尚派头么,那倒也未必。
我发现在一个大爹大妈连喝口保温杯都腾不出空的地方观察人类,是真的好玩。当然,观察他们的「工具」也不错。
山人们一个背篓定乾坤,平地上的昆明倌孃们则是四轮小车踏平冀州。布的、铁的、塑料的、藤编的,推米的、推小孩的、推猫的,都能天下大同——成为推菜的。
帆布包的风从工位上吹到了菜市场,这种muji同款的米白色编织袋也是。毕竟,物资丰盈的地方哪里不能随时补给嘛,这一趟,高低意思哈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