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馄饨
make wontons
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本质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之美,哈尔滨市田家炳高级实验中学校(哈14中)新疆部学生于2024年12月14日下午,在新疆部食堂开展包馄饨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传统美食文化的探索与传承,更是一次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亲手制作传统美食——馄饨,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深刻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各民族同学在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
据记载,“馄饨”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后来慢慢演化成为了“馄饨”一词。南宋时,临安(今杭州)就有了每逢冬至吃馄饨的风俗。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而且各地还形成了不同的称呼,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广东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活动前夕,新疆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食堂工作人员将新鲜的肉馅、面皮及包馄饨的工具一一整齐摆放,静待学生们共同参与进这场美食盛宴中来。
活动开始,新疆部的同学们满怀期待地走进了食堂。在陈健主任、李宏伟老师、派驻教师麦迪尼和食堂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包馄饨,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同学熟练地拿起面皮,用筷子夹起适量的馅料,轻轻一捏,一个漂亮的馄饨便诞生了。不会包馄饨的同学也纷纷向他人请教,积极融入其中,年少的脸庞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地为自己的馄饨设计了独特的造型,每一个都饱含着他们的努力与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心得,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
经过师生们一个半小时的努力,最后共制作了几千个漂亮的小馄饨。晚餐时,同学们围坐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分享着制作过程中的趣事与感悟。这份来自味蕾的满足与心灵的交流,让彼此之间的距离更加拉近,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与美好。
“小”馄饨,“大”智慧,此次活动不仅让新疆部的学生体验到了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也让学生们深刻地领悟到了劳动所蕴含的价值,感受到了师生间温馨和谐的浓厚氛围。在未来的日子里,新疆部学子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学习,勇于探索,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继续前行在探索未知美好的道路上。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教师的终身发展
撰稿 初审|邓轶丹
摄影|李宏伟|编辑|邸明琳
复审|何微|终审|陈健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