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个知道心疼父母的孩子?这3件事一定要重视!

教育   2024-09-30 18:31   山西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朋友哭诉,说她感觉自己对女儿的教育非常失败。
我很诧异,她女儿12岁,重点初中,在外人眼里,一直成绩优异、乖巧懂事,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失败”呢?
原来,上周五她去学校接女儿放学,当时,天突然有点小雨,她俩只有一把放在学校的备用伞。她就随口说了一句:“没事,你打,雨小,妈妈不遮。”
就这样一句,女儿还真一个人打着伞,走在了前面,直到地铁站,都没再回过头看她一眼。
她说,自己拎着大包小包跟着,看着女儿空着手若无其事的样子。雨,从“牛毛”慢慢变成了“豆子”,后背从没感觉到一点点被浸湿。
虽然雨确实不大,但心却有些发凉。
回家后,她感觉淋了雨又吹了地铁冷气,头有点疼。但当时比较晚了,为了让女儿尽快吃上饭,她没顾上换衣服、吹头发,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晚餐。
结果,女儿不但全程没有帮忙,还一个劲儿在那儿催:“妈,饭还没好啊?”
甚至坐上桌,还在抱怨:“筷子都没有,你叫我怎么吃啊!”

那一刻,她真的什么都说不出,一口气堵在喉咙里,只觉得悲从中来。
“我真不知道,自己付出这么多,怎么养出这么冷漠的女儿!”
“你说我惯着她吧,她从小也很独立,7岁时我上班,她就能一个人在家里了,学习也从不让我操心......我是看她学习辛苦,才想帮她多做点。
但我一个人带她,我容易吗?她为什么就一点不知道心疼我呢?”

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为孩子付出很多,却换不来孩子一句关心;甚至稍微一点不如意,还会招致孩子的埋怨。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出一座孤岛。

而是养出一个懂得心疼父母、关心他人、具有责任感的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感慨,那个小时候搂着爸爸妈妈撒娇,说永远爱爸爸妈妈,长大后要给爸爸妈妈买好多东西的小宝贝,怎么长大之后突然就不心疼你了呢?

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辛苦养育了十几年的孩子,一点都看不到自己的付出?甚至变本加厉,对父母要求越来越高呢?从你对他做这3件事开始,就错了。

习惯“听令”于孩子
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


你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习惯,经常指示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事:

“爸爸,我渴了,给我拿水来。”

“妈妈,我饿了,给我拿吃的来。”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不会做,作为父母,我们要照顾好他。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错把自己当成了“保姆”,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允许孩子直接发号施令。

见过太多太多的父母,在孩子一出校门时,就急忙把他的书包卸下来,让家长们来背。这个举动,表面看是帮孩子减轻了负担,但实则却让孩子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连背书包这种小事也不用自己承担。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94.6%的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的现象普遍,受访家长的感受更明显。64.9%的受访者指出这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父母的大包大揽,并不能换来孩子的体贴和善解人意。

反而滋生出了他们极强的依赖性和极差的共情能力。

毕淑敏曾说:“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
溺爱换来的冷漠


当孩子出生后,我们作为大人,就会自觉将自己的需求让步,而首先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即便孩子长大,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他的有些需求,是过分的。

比如爷爷想看会儿电视,但孙子也要看,爷爷就得让步;
孩子想吃什么,哪怕绕再远的路、跑好几个地方,爸爸也得办到;
孩子提要求,爸妈觉得不合理不同意,孩子一发脾气,家人马上答应。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觉得所有人都要围着他转,都得让步于他。

卢梭在《爱弥尔》中一针见血指出: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我们总是说要好好爱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就不知不觉中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问原则对错。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被爱是应该的,父母就该这样对我。

很多人成年之后还理直气壮地啃老,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更不懂关心和感激他人。

有时候别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过多。同样,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无限度给予的结果。

很少让孩子分享
自己奉献过多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嫌妈妈做的饭不好吃,要吃肯德基,问她妈妈要钱去买,其实女儿已经工作,自己挣钱了。但妈妈二话不说就把钱掏出来了。更令人震惊的是,女儿买回来之后,一个人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来。吃的差不多了,把袋子提起来放在她妈跟前说:“我不吃了,剩下的给你喽!”她妈妈竟很自然地拿起来吃完了。没有任何觉得不对的地方。

如果换了其他心疼父母的孩子,一定东西买回来的时候就会和妈妈主动分享,而不是把自己吃剩的给妈妈吃。

父母的伟大之处,就是太无私。

“爸爸,这个苹果真好吃,你也尝一口吧。”
不,爸爸不吃,你都吃了吧。
“妈妈,给你一块饼干。”
不,留着宝宝吃吧,妈妈不吃。
“妈妈,这个虾真是太好吃啦,你怎么不吃啊?”
你喜欢吃就都给你吃,妈妈吃别的。

我们无私地谦让,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一个人。

他当下能多享受一些,但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认知:“只要是我喜欢的东西,就全部归我所有,别人不能拿。”

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自私的性格,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慢慢地,他也就不懂得心疼你了。

怎么培养出会疼人的孩子?

杨绛先生曾说: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是养出感恩的孩子。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养出这样的孩子呢?

一、学会放手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男主从小就告诉女儿:

“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爸爸只能教你如何去战斗。”

他在女儿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冷酷而又孤独,而当赛场上印度国歌响起的时候,他却又温情地捧起女儿的脸告诉她:“你是爸爸的骄傲。”真正爱你的人,是懂得放手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真爱孩子,就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好。

父母的没有界限感,终究是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亲手培养出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误了孩子的一生。明智的父母,应该要懂得学会放手,站在孩子的身旁,和孩子一起肩并肩、手挽手,陪伴着孩子走过精彩的一程。

二、多分享,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如今的生活物资丰富,但孩子却缺少谦让的机会。

我们除了在家里要引导孩子多分享,在外也要鼓励他与别的小朋友多交换、分享零食玩具。

可以多和孩子谈谈别人的感受:“爸爸也喜欢吃这个饼干,如果你一个人全吃了,他会是什么感受?”

“你玩这个秋千已经很久了,你看那个小朋友一直在旁边等着,但你就是不下来,他是什么感觉?”

引导孩子去看到别人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他就能更理解别人,也愿意去多体谅他人。

一个具备同理心的孩子,在情感上可以感同身受父母的感受,在认知上能放下成见,采取开放的态度去了解父母的立场。这样,孩子才能多多觉察到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

不以自己为中心,愿意分享和承担责任的孩子,他慢慢就能长成一个体贴、温暖的人。

三、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当对家庭成员一视同仁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要求是不合理的。

对于这些要求,我们要坚定地拒绝。

比如孩子想吃某样零食,但外面下大雨,我们不能出去,那就只能下次再说。而不是他哭一哭闹一闹,我们就心软,跑遍全城也给他买到。

或者每个人都有看电视的权利,而不是他喜欢就能独占。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被明确拒绝,且知道被拒绝的原因后,他就能慢慢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去理解他人了。

四、教会孩子爱和给予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还有社会的关爱带来的。

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去关心别人,感激别人。让孩子懂得去感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需要付出爱的。只有懂得给与爱,孩子才会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心疼父母。

父母,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同行者。

教育的成功,是帮助孩子在自主成长中找到自我,收获爱和自信,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开阔的人生。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变得不知感恩,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要教导孩子懂得感恩,打造出健康的亲子关系。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关注“知子花教育”视频号

解锁更多家庭教育干货

👇👇👇
END

作者:知子花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多年专注于心理学和家庭教育领域,20000+海量原创家庭教育案例,扫码关注我,了解更多教子方法。

知子花教育
知子花教育,专注于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为2000多所学校、500多万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课程,是众多学校和教育局、教育厅的合作伙伴,曾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陕西教育厅、北京中关村一二三小、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学校提供课程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