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肩锁关节及肩胛骨的X线解剖是理解这些关节结构及其病理变化的重要基础。以下是对这三个部位的详细X线解剖描述:
一、肩关节X线解剖
肩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由锁骨、肩胛骨和肱骨三块骨构成,主要形成盂肱关节。其X线表现主要包括:
锁骨:呈横S形弯曲,内侧端粗大,称胸骨端,与胸骨柄的锁切迹相关节形成胸锁关节;外侧端扁平,称尖峰端。
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分为关节盂、喙突、肩峰、体部和肩胛冈四部分。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喙突从肩胛骨向上向内延伸,位置深,周围多为肌肉和韧带。
肱骨:为长管状骨,上端为肱骨头,与肩胛骨构成肩关节。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厘米处,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盂肱关节:由近似圆球的肱骨头和浅而小的关节盂构成,关节盂的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来加深关节窝。
二、肩锁关节X线解剖
肩锁关节属于滑膜关节,由锁骨的肩峰端和肩峰的关节面构成,是肩胛骨活动的支点。其X线表现主要包括:
肩锁关节间隙明显,正常情况下,锁骨外侧端影像高出肩峰影的上缘。
关节的上方有肩锁韧带加强,关节囊和锁骨下方有坚韧的喙锁韧带连于喙突,这些韧带结构对维持肩锁关节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三、肩胛骨X线解剖
肩胛骨在X线片上呈倒置的三角形,覆盖于第2到第7肋区。其X线表现主要包括:
肩胛骨体:内侧缘垂直下行,下角圆钝致密,外侧缘由下角向外上方延伸,呈宽厚致密影。
肩胛冈:外侧端向前外侧的扁平突起,称为肩峰。
喙突:从肩胛骨向上向内延伸,后向前向外弯曲,位置深。
关节盂:呈环形,与肱骨头构成盂肱关节。
注意事项
在进行X线检查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和拍摄角度,以确保获得清晰的图像。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X线片,应特别注意骨骺的发育情况,避免将未愈合的骨骺误认为是骨折。
在解读X线片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
来源:清音影像阁
1.成人正常表现
肩肱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组成。正位上,关节盂皮质呈纵向环状线影,前缘在内,后缘在外。后缘与肱骨头内侧部分重叠。
成人肩关节正位
1. 肩峰;2. 喙突;3. 关节盂;4. 盂下结节;5. 肩胛骨外侧缘(腋缘);6. 肩胛骨内侧缘(脊柱缘);7. 肩胛上角;8. 肩胛下角;9. 肩胛冈;10. 肩胛颈;11. 锁骨肩峰端;12. 锁骨胸骨端;13. 肩锁关节;14. 肱骨头;15. 大结节。
肩锁关节由肩胛骨的肩峰与锁骨的肩峰端构成,关节活动度小。
肩胛骨正位片观察为三角形薄扁骨,其脊柱缘外侧相当于冈下窝中心区域,骨小梁稀疏,阴影较淡。肩胛骨下角圆钝致密,常投影于肺野外缘。腋缘呈致密粗条状影,终止于肩胛颈下方。肩胛骨颈连于外侧略宽的关节盂。关节盂向内倾斜呈扁椭圆形。在肩胛颈内上钩状骨性突起或卵圆形环状致密影,为喙突投影。起于喙突基底部的横行致密线,是肩胛冈下缘的骨皮质阴影。肩胛冈向外突起为肩峰。肩胛骨上缘只显示其内侧部分,呈略上斜的致密横行线至内上角。盂下结节位于盂下0.5~1.0cm处,呈骨疣状突起,为肱三头肌长头肌腱附着点。
2.生长期正常表现
肩峰端在15~16岁时可出现2~3个或更多的骨化中心,首先由各骨化中心互相融合,然后在20岁时与肩峰融合,在未愈合前有一裂缝,儿童时期裂缝距离较大。如在25岁以后还未与肩峰连接称肩峰骨,此骨可呈三角状,并可与锁骨构成关节,肩峰骨往往对称出现,是肩袖撞击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可误认为撕脱骨折。
婴儿期关节盂较浅或稍凸,较难分辨。8~13岁时,关节盂的软骨下骨外形呈明显的波浪状,不应误认为骨坏死或剥脱性骨软骨炎。肩胛骨下角的二次骨化中心,在16~18岁时出现,若持续存在,则称为肩胛下骨,有时可能误为肺内结节。喙突起源于1岁以前出现的骨化中心,15~20岁时才同肩胛骨体融合,融合前其基底部为透亮的软骨联合。此外,喙突尖及肩胛骨上角均可出现二次骨化中心。
出生后4~8个月,肱骨头主骨化中心在X线片能够显示,位于肱骨上端内侧,邻近关节盂。形成大结节的外侧骨化中心,一般在出生后2岁以内出现。小结节骨化中心则出现于2~4岁,由于后者往往被前者掩盖,所以只有在合适的投照位置时才能显示。大、小结节骨化中心在4~8岁时相互融合,在12~14岁时与肱骨头骨化中心融合,形成一个大骨骺。约20岁时,后者与肱骨近侧干骺端融合。
女性生长期肩关节正位
男性生长期肩关节正位
3.重要数据测量及意义
肩关节正位测量图
a. 肩锁关节间隙;b. 喙锁间距;c. 肩关节间隙;d. 肩峰与肱骨头间隙
(1)肩锁关节间隙:
2~4mm,若大于5mm则提示脱位可能。
(2)喙锁间距:
10~13mm,若大于13mm则提示脱位可能。
(3)肩锁关节脱位的判断:
在非负重片,肩锁关节位置可以正常;负重片上,锁骨位置上移,锁骨下缘(喙突结节)与喙突间距较对侧增加(小于50%为Tossy Ⅱ型,超过50%为Tossy Ⅲ型)。
(4)肩关节间隙:
4~6mm,若大于6mm,且关节盂与肱骨头重叠的阴影消失,应怀疑脱位可能。
(5)肩峰与肱骨头间隙:
6~14mm,若小于5mm,提示肩袖破裂。
4.正常变异及易混淆结构
肩胛颈、体交界及喙突基底部常可以看到放射状的营养血管沟,在切线位上,这些营养管道可表现为双透明线,不可误认为是骨折线。另需注意,部分双线影是由于投照时喙突下缘重叠所造成。
肩胛骨滋养管
A. 肩胛骨X线片;B. CT见线状透亮影(箭),为骨骼滋养管影,易误认为裂纹骨折。
肩胛骨横韧带骨化
肩胛骨上的横韧带骨化(箭),使上缘与喙突间呈马鞍状,其中有小孔,不可误认为骨质侵蚀或骨囊性病变。
锁骨与肩胛骨融合
女性,68岁。左侧锁骨与肩胛骨间可见透亮间隙(箭头),右侧锁骨与肩胛骨正常间隙消失(箭)。
肩胛颈上部的生理性透明区常被误认为是溶骨性病变,实际上是由肩胛颈上部及喙突间的凹陷所形成。喙突底部在正位投照时,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类似于骨软骨瘤基底部在正位投照时的表现。
肩峰形态变异较大,其外侧缘可呈光滑的凸拱形、扇贝形、“Z”形或不规则形,有时还可表现为一大而浅的凹面,但这些变异都没有功能上的意义,不可误认为病变。
肩胛骨的上缘肩胛切迹有时因为肩胛骨上的横韧带骨化,使肩胛切迹与喙突间呈马鞍状畸形或呈管状,不可误认为骨质侵蚀或骨囊性病变。喙锁韧带骨化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变异,若没有创伤史,可认为是先天性的。
上下关节盂唇的副骨很难与撕脱骨折相鉴别,若骨块位于关节盂唇附近,又与骨性关节盂的外形无几何对应关系,则应认为是副骨。
左侧锁骨见骨性突起,与喙突形成假关节(白箭),右侧显示正常(黑箭)
肩峰骨
A. 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B. MR矢状面抑脂T2WI;C. MR斜冠状面T1WI;D. MR矢状面抑脂T2WI。女性,77岁,右肩痛1个月。黑箭显示变异肩峰骨,白箭显示正常肩锁关节。肩峰骨是前肩峰骨化中心与肩峰融合失败所致的解剖变异。
在正位片上,肩关节后脱位很容易漏掉,因此在外伤时需加照其他角度片观察,较好的位置包括轴位和穿胸位。在正位片如果观察到肱骨头的形态像灯泡或气球一样,称为“灯泡征”,为后脱位的可能征象(并非可靠征象,为肱骨内旋使大结节不在切线位所致),必须加照其他角度片确定。
80%锁骨和肩峰相对端的下缘处于同一水平(构成一直线),这一点可用来初步判别是否有脱位,必要时可加照对侧肩关节以比较,但有时两侧投照角度的变化会影响观察。两侧肩关节负重与非负重摄片的仔细比较及测量是判断肩锁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可靠依据。
5.常见病变展示
肩锁关节脱位(陈旧性)
A. 左肩;B. 正常右肩。左侧肩锁关节间隙及喙锁间距基本在正常范围,但左侧喙锁间距(10.15mm)较右侧(5.81mm)增大75%(>50%),为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箭头所示为继发于脱位的喙锁韧带骨化,提示为陈旧性脱位。
肩关节后脱位
在正位片肱骨头的形态像灯泡或气球一样,称为“灯泡征”,为后脱位的可能征象。注意与肱骨内旋使大结节不在切线位所致假象鉴别。
肩胛骨裂纹骨折
肩胛颈体交界处见透亮线影(箭),为裂纹骨折。需要与此处常见的滋养管影鉴别。
肩胛骨软骨肉瘤
A. 肩关节正位;B. CT横断面;C. CT横断面。左侧肩胛骨肩峰、喙突广泛不规则形骨质破坏,呈膨胀性(箭),破坏区见钙化。CT显示清楚,钙化呈环形及半环形(箭头),较具特征性。
来源:MDT影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