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磁共振检查的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相关学组和学会会组织专家发布和修订相关部位的磁共振检查共识。在2024年9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学组发布了最新版的《踝关节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 。本期主要盘点该共识中关于踝关节扫描的一些重点。
踝关节MRI适应症:评估骨质异常、骨软骨病变、肌腱及韧带损伤、足底筋膜异常、感染、肿瘤性病变,以及其它检查难以明确的疼痛/肿胀以及术后评估。
使用线圈:建议使用踝关节专用线圈或表面柔性线圈。
如未配置专用线圈,可参考这篇推文:肩关节线圈能否解决非专用线圈在足踝扫描中的痛点!
体位:仰卧位,足先进,患侧置于检查床中心,足底和小腿垂直或呈中立位,并使用海绵垫或沙袋稍加固定,防止移动。
常规检查方案及序列:踝关节MRI基本扫描方案包括以感兴趣区域为中心的3个平面4个序 列 检 查 (俗称关节四件套)。
横断面压脂PDWI/T2WI序列 | 扫描定位线平行于胫骨下缘关节面。 |
冠状面T1WI和压脂PDWI/T2WI | 扫描定位线平行于胫骨正中冠状面。 |
矢状面压脂PDWI/T2WI | 扫描定位线平行于胫骨正中矢状面。 |
可以看出随着近年来MRI软硬件的不断发展,对图像的分辨率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图像质量要求:成像范围内胫腓骨下段、跟骨和距骨等骨质显示良好,踝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周围软组织显示良好,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
在临床有特殊观察需要时可行斜轴位或斜矢状位扫描,以获取最佳显示层面,以对病变作出更精准的评估。
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 带、下胫腓韧带及踝周肌腱能在横断面上较清楚地显示。
胫距关节、腓距关节、距跟关节、踝穴以及下胫腓关节能在冠状面较好地显示,同时能对三角韧带、下胫腓联合韧带较清楚地显示。
矢状面可观察胫距关节、距下关节、跟距关节、距舟关节的关节对位、骨 质、软骨及关节腔;同时也能对跟腱、踝周肌腱等结构的清楚显示。
跟腱扫描方案:跟腱扫描以矢状面为主,横断面和冠状面为辅。
横断面压脂PDWI/T2WI序列 | 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垂直于跟腱长轴,扫描范围覆盖完整跟腱或病变区域。 |
矢状面T1WI和压脂PDWI/T2WI | 扫描基线在横断面上垂直于胫骨内、外踝连线,在冠状面上平行于跟腱长轴,范围覆盖跟腱内外侧缘或病变区域。 |
冠状面压脂PDWI/T2WI | 扫描基线在矢状面上平行于跟腱长轴。 |
推荐视野为15-20mm,推荐层厚为2mm,不超过3mm,层间距小于1mm。
图像质量要求:清晰显示跟腱、腓肠肌及比目鱼肌下端、跟骨等,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
增强扫描方案:多数有踝关节症状的患者通常无须进行增强扫描,但当考虑诊断感染、滑膜炎及肿瘤等相关病变时,可行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要求在增强前须至少有1个方位的压脂T1WI图像,增强后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压脂T1WI序列的扫描;同时应保证至少有1个序列与平扫T1WI方位相同、参数相当。
图像质量要求:扫描区域血管内可见明显对比剂充盈,其它结构的显示同踝关节MRI平扫。
各向同性的3D成像序列具有高信噪比,在踝关节软骨、韧带成像方面有重要优势。 对于有金属植入物的踝关节检查,其金属伪影减少技术,包括使用多采集可变共振图像组合(MAVRIC)和层面编码磁伪影补偿(SEMAC)等技术在术后患者的评估中具有前景。 功能MRI,如软骨延迟增强序列、T2 mapping和 T1ρ mapping等方法有助于踝关节软骨定量评估,但由于距骨紧邻胫骨软骨,目前仍有挑战性。 超短回波时间序列可捕捉T2/T2*时间较短的组织信号,可用于早期评估诊断跟腱病。 人工智能的图像加速协议能够在不降低诊断图像质量的情况下优化踝关节MRI扫描方案的采集时间。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学组 . 踝关节 MRI 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4, 58(9): 887-894. DOI: 10.3760/cma.j.cn112149-20240206-00064。
Peduto AJ, Read JW. Imaging of ankle tendinopathy and tears[J]. Top Magn Reson Imaging, 2010, 21(1): 25‑36. DOI: 10.1097/RMR.0b013e31820ef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