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碎片时间系统化学习

文摘   职场   2024-10-15 09:22   湖南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的所有节奏都加快了,凡事讲究快,快吃饭,快睡觉,快上班。上班族即使不是996,也是早出晚归,回到家已经精疲力尽,还要炒菜做饭,工作、家务、孩子一样都不能少,第二天还要上班。不想休息是假的,没有时间是真的。
我们的时间都去了哪里?都被工作和生活切割成了碎片,想要找时间学习,提升自我价值,好难!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只有利用碎片化时间。大块时间好,可惜越来越少;碎片时间不好,可惜可能是唯一选项。

一、善用工具:随时随地学习、习惯方式学习
利用听觉,随时随地都可学习。得到、喜马拉雅、云听等
我们感到累了,会闭上眼睛休息,而耳朵却不会闭上,灵活运用耳朵可以轻松学习。
利用视觉:买一个电纸书,保护眼睛,对习惯看文字的伙伴也非常友好
综合视频:利用高质量视频,比如网易公开课、B站等
假设,你每天上班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回就是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可以利用耳朵来听,如果要学习的资料没有音频,可以自己用录音笔录下来,为自己建造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比起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有更注重细节的优势。
有些人喜听,有些人喜欢看,有人的看视频才可以,没关系选择自己习惯的,更容易吸收的方式就好。

二、挖掘时间:利用零碎时间、挖掘整块时间
心理学上有一个“帕金森定律”,就是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换句话说,时间越充足越容易被浪费,所以时间短反而更能集中精力学习,可以避免长时间学习产生厌倦感。
我们工作以后,很难像学生时代那样集中时间学习。所以,要学会有效利用零散时间,不放弃这些短暂的时间,根据时间长短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等人、等车、等开会时,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掏出手机背一首唐诗,或者复习学过的知识,长期坚持,积少成多,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
如果一天中有6个零散的10分钟,加起来就是1个小时,1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可以快速地读完一本书。一年360个小时,坚持下来,这些没有被浪费的时间,终将会给我们回报,使我们成为知识丰富的人。
2018年诗词大会的冠军雷海为,就是在送外卖的过程中,利用等人的空闲时间背诵诗词,经过长期积累,最后夺得冠军,从一名外卖小哥逆袭成为教研老师。
工作后很难有长时间输出型学习。输出型学习需要记录,思考,要输出某些内容时,需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一天当中,清晨最适合输出型学习。我们合作过智慧输出项目的张萌老师的《财富高效能》,就是提倡早起,陪伴早起的标杆。
清晨早起,利用上班之前的1-2小时输出型学习。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思维更加敏捷,而且清晨这段时间,没有人、没有电话打扰,精力更集中,学习效果最好。
当然有些人是习惯了晚睡,没法早起,也可以娃睡了以后睡前学习。这里提醒下到了晚上,大脑已经被白天各种信息填满了,就像跑了八百米下来,累得不行。如果进行输入型学习,大脑疲惫不堪,效果不是最好。所以,晚上不要进行输出型学习,最好是输入型学习,在睡觉前看一些能够记住的内容。

三、构建系统:碎片化输入、体系化积累
阅读系统化信息来代替阅读「碎片化」信息,可以让碎片感离你而去,而且这对你将会更加有益,当超过阅读时间之后,就打开一本纸质书或者电子书APP,进行系统化的深度阅读,阅读内容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的认知系统化。
另外一个影响我们认知碎片化的是智能手机的通知推送系统,它们每天不胜其烦地进行一条条的推送,仿佛像领导的短信一样重要,但其实毫无疑问100%的推送都是不重要和不紧急的信息,所以我们针对它们的策略应该是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统一阅读,不占用系统化的时间,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也不会打破系统化时间分块。
反过来想,碎片化时间有没有好处呢?
  1. a)      方便阅读,不需要专门大块时间。
  2. b)     获取成本低,文章获取基本上不用收费。
  3. c)      同一个问题,很容易通过不同公众号获取不同观点,
  4. d)     最重要的是,新的知识容易获取,毕竟一些东西等别人写书出版,就慢太久了。
之所以之前很少从这些文章获取很大收获,也有一些自身原因:
  1. a)      被动获取,总是推送什么看什么,推荐什么看什么。
  2. b)     过多干扰,微信或者浏览器学习,总是忍不住点开其他页面。
  3. c)      不够严肃,没有看书时候那种心态,总是随意翻翻,没有学习的仪式感。
  4. d)     缺乏重视,即使看到不错的文章,也只是收藏到印象笔记,再也没看
这就导致有些伙伴不仅时间碎片化,学习的内容也碎片化了,碎片化已经是一个发生的事实,无论你愿不愿意,都必须适应这种方式的学习。但可惜的是:
有人适应不了碎片化的时间:看到一个学习内容很好,心里想着我最近没时间,等过几天有大段时间了再来学,然后,就再也没有过时间。
有人迷失在了碎片化的内容中:上班的路上听着喜马拉雅,工作的间歇刷着微课,下班的路上听着英语,碎片化的时间用得很充分,但结果是好像学了很多,但又似乎啥能用的都没有。
因此,很多时候,碎片化的不是知识, 而是我们的学习碎片化了,缺乏系统了,我们需要学习系统化的内容。只要我们自己有系统化的意识,提前构建框架,带着目的主动学习,其实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效果更好。因为学完了做其他事的时候,潜意识还在思考比起整块时间,更容易吸收。我们也可以选本身就已经系统化的付费内容,比如得到的《心理学通识》,虽然是一天一篇,但是开篇就给了完整的知识地图,我们可以轻松学习,还可以看到伙伴们的精彩留言,从不同视角验证自己的视角。
碎片化时间不影响系统化学习,关键是我们是否有系统的意识。

四、持续输出:输出倒逼输入、输入促进输出
输出是从内部到外部的过程,例如我们工作的产出,写的文字,做的事情,说的话,我们的表现,输出是一种外在的可呈现的形式。我们谈论持续行动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如何每天做输出,如何想每天办法输出,是不停的把我们的想法思绪储备整理出来。
输入是启动我们的大脑并且往里面写入有效信息的过程,凡是涉及往大脑里面扔东西的行为都可以是输入。输入是内部体系构建的关键,想着自己内心构建系统,就需要往大脑里运送钢筋水泥,在合理的蓝图引导下构建自己的摩天大楼,当我们有了一个稳定系统,才能稳定的输出我们的力。
倒逼就是:利用我们的需求,利用我们对痛苦的逃避,利用我们对快乐的追逐来倒逼我们的行动,例如我不去做某件事情就会感到很丢脸,没有输出就会感到很痛苦。
一直以来人们告诉我们的是你要先输入得足够多才能有输出,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听却无用的逻辑,好听是因为理所当然、非常正确,无用是因为我们的完美主义往往作祟,于是迟迟不会行动从而不会产生效用,同时这样的理念让我们无意当中把门槛抬高,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为输出做好准备,所以我们会一直陷入做准备的泥潭当中。
只要具备基础的知识就开始做输出训练了,通过输出倒逼输入,通过输出反过来激励我们的输入,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符合我们成长进步的规律,从开始写文章,发现读过的很多书才算真正的融会贯通了。
不过以往我们可能会忽视输出倒逼输入的训练,没有真正在试上练,所以非常容易纸上谈兵,这个是切合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我们要时刻牢记,利用把输出倒逼输入的思路运用到生活中,能够产出非常大的力量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五、教促进学:以教来促进学,以学来辅助教
研究人员曾经对“你学过的内容理解了多少?” 这个问题进行过调查,结果如下:听过的内容10%;看到的内容15%;听到,又看到的内容20%,;和别人交谈40%;亲身体验80%
要理解运用学过的内容,最好的方法是亲身体验,可是,对于学过的内容,我们很难全部亲身体验一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有些不具备条件。
幸运的是,有一种比亲身体验效率还高的学习方法,就是“教”,教的时候理解度高达90%。我们可以把学到的知识,交给别人,或者写到博客上,或者用在研讨会上,起初,我们可能只理解了10%,但是,只要一直下去,最后就能理解90%
比如,你读了关于如何阅读的书,你就要把书中的内容,经过记忆和思考,按照逻辑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或者讲述给别人听,这样才是真正地理解了书中的知识。


我们经常自嘲培训听的时候很激动,想的时候很感动,学完了以后后一动也不动,人到中年时发来一声叹息: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废话!学了很多知识,当然是过不好一生的!
要过好一生,你得「使用」知识!
知识「没有用」,是因为你没「用」;不是因为你「没用」,而是因为你没「用」!
那如何把学到的知识提取出来,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呢?也就是说,如何进一步让你的「知行合一」呢?
总结一下,没有体系化的碎片学习,不但学习效果无法保证,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如果能做到体系化碎片式学习,你就可以用最少的重复,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习惯!碎片化的时间,系统化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也很简单,就是5个关键点:
一、善用工具:随时随地学习、习惯方式学习
二、挖掘时间:利用零碎时间、挖掘整块时间
三、构建系统:碎片化输入、体系化积累
四、持续输出:输出倒逼输入、输入促进输出
五、教促进学:以教来促进学,以学来辅助教

罗宏伟
职业讲师,聚焦行动学习和经验内化,记录个人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