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小学某些课本里还说母亲为了孩子牺牲性命。在我印象里,妈妈是最伟大的,是能为孩子牺牲一切,甚至性命的。我很庆幸生活在一个正常的家庭,我一个好友A君就没那么幸运了。随着长大,她发现事实似乎不是这样,她父母经常让人感到窒息。比如,让她以后多照顾弟弟 (她和她弟只差一岁)。还有,总是阴阳怪气说自己老了会很可怜,似乎在暗示她,要她给养老的承诺。还有,她弟欠她几十万好几年了,家人都只字不提。她不敢提,她父母铁定觉得她在逼债。她挺节省,弟弟比她奢侈多了。每次看到弟弟大手大脚,她挺不舒服。
以前她觉得亲情是最重要的,爱情、友情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突然觉得亲情很可怕。爱情、友情我们能以局外人身份,理性看待。但是亲情,我们身在其中,等下黑,如果没人点破,她甚至感觉不到亲情的剥削。
一、重视自己不是自私
重视自己,看重自己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特别容易被定义为自私。我快40 岁才明白要为自己而活这件事不是自私,不是不感恩,而是为自己建立边界。这是让自我存在的原则。如果我都不存在了,我又怎么能照顾别人?
我现在才学会了不要轻易的损耗自己。比如很多人觉得头疼的辅导孩子写作业。我现在会认同课题分离。孩子的学习是孩子的事情,而无法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是我的责任。孩子放假觉得无聊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我把它关在家里,锁上门,不让他找乐子是我的问题。
当我能清晰的去做课题分离。我发现自己就清醒了。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 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什么是“课题分离”?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第一句话,你操心你的事,我操心我的事。别裹在一起想。第二句话,怎么分辨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谁承担这件事的后果,就是谁的事。
二、如何管理身边的人?
管理好你身边人的第一步,是要先确定一个观念,就是你比任何人都重要。这个观念不树立起来,一切都免谈。一个人只有自己把自己当回事,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 不合理的要求是如何被惯出来的。
管理预期。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你越是无原则地对他们好,他们就越是得寸进尺。久而久之,你在某些方面就不断地被他们占便宜。
将心比心是良好愿望,但现实是,人常常喜欢捡软柿子捏。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在一厢情愿地牺牲自己、迁就周围的人,但是人家可能根本不领情,觉得这些牺牲是你们自己的选择,与他们无关。—— 为自己而活。“你打算为谁活着,是过自己的生活,还是别人给你安排好的生活”。“
这是你自找的。不过,既然你这么选择了,就别抱怨,而且你大概率这个苦还要吃下去。
三、善待自己、活在当下
当你心情不佳时,实际上是因为你对自己不够关爱。当你对他人感到不满,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善待自己。你当前的感受,其实是内心想法的反映。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一天始终是24小时。情绪的掌控权在于自己,不应总是依赖朋友的安慰,因为这会让你愈发离不开他们。他可能还担心你变得强大,因为一旦你进步了,就不再需要他的安慰,甚至可能会远离他。他自然希望你一直烦恼,这样你才会依赖他,而他的安全感则来自于你的情绪波动。一旦你变得更好,他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每次去到美丽的地方,总能看到有人忙于打电话,仿佛电话那头的事情比眼前的美景更为重要。即便置身如此美丽的风景中,也难以离开那小小的屏幕。其实,稍晚回复信息并无大碍,何必将对方看得如此重要呢?
有些人选择穷游,带着微薄的积蓄,勇敢地去冒险。而那些有些积蓄的人,却常常被“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所束缚。这真的是你的责任感吗?还是你缺乏勇气过好自己的生活,于是以责任为借口,限制自己呢?
没有人是他人的祖宗,也没有人欠祖宗的,你也不欠任何人,你唯一欠的就是自己。不要被道德绑架,要好好对待自己。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去牺牲,因为他人不会因此感激你。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当是平等的,就像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各占一半。如果你愿意让出70%的位置,对方就会认为你只配得30%。当你想争取50%的公平时,习惯了占70%的人是不会愿意让步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理应得到更多。
善待自己,只有当你愿意对自己好,你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