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实录及反思
西平高中 高一语文组肖雨润
2024年10月16日下午,语文组肖雨润老师在阶梯教室展示“三段五步”公开课《琵琶行》(第二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新课导入,目标展示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琵琶行》的第一课时内容,谁能带着同学们复习一下?
生1(拍桌而起):了解了白居易生平以及创作本诗的背景,又通过疏通文意了解琵琶女的人生际遇及其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师:请这位同学把两人相似之处展示在黑板上。谁来简述本诗创作背景?
生2(拍桌而起):诗人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江州司马。
师:这两位同学上节课听的很认真,记忆也很牢固,鼓励!我们看到两人同是出自京城,同样才华出众,一位是名扬京都的女乐人,一位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但结果都落得落魄失意。
过渡:“同为天涯沦落”的两人浔阳江边由音乐结识,那么琵琶女演奏的曲调如何?作者是如何用诗句描绘这动人的音乐的?琵琶女的乐与作者的诗传递了什么情感?让我们通过本节课学习来具体分析。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描述与音频在文中找出音乐的四处变化,并做出批注,下面开始进行自主学习。
三、小组探究,成果展示
师:你找到的是否和其他同学一样呢?曲调变化中情感如何?下面我们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结束,学生落座)
过渡:音乐如人生,音乐寓人生,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如此之精妙,令听者动容,这乐曲之中曲调是如何变化的,蕴含了琵琶女怎么样的生活轨迹?每一部分曲调该如何概括?
生1:如果将琵琶曲调根据其情感变化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将其分为四部分,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
师:看来课下功夫做得很足,已经能充分感受到音乐起伏中的情感变化。鼓励!
四、师生点评,深入学习
师:那么具体曲调与情感是如何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前奏曲。回答的同学先朗读再分析。
生1:“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师:你读出了怎样的曲调?
生1:低沉的,舒缓的。
师:为何低沉?
生1:“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女此时独守空船,情感是低沉的。
师:那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表现的?
生1:“转轴拨弦”是动作描写,“低眉”是神态。
师:分析的很好,鼓励!琵琶女的转轴拨弦动作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的状态,可见其琴艺之高超,舒缓低沉的曲调中暗含琵琶女此时低沉抑郁的心境。
师:低眉信手续续弹后,曲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2:我回答!
师:好,你先来朗读这部分内容。同学们认真体会其中情感。
生2:“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的如何,有没有读出欢快?
齐(议论纷纷):“好”“不好”“还行”。
师:那老师来读一遍,同学们再次体会。“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曲调具体如何变化,这位同学接着回答。
生2:此时的曲调由如疾风骤雨般粗重急促到如窃窃私语般亲切细柔,再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纷繁交错,圆润清脆,结合自述了解到这展现了琵琶女的青年时代,她的生活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见其生活的快乐,奢华。
师:这位同学将琵琶女的生活与曲调变化联系起来,理解得很透彻,掌声鼓励!年轻时的琵琶女可谓色艺出众,红极一时,纸醉金迷,奢华度日。无论是对琵琶弹奏的动作与神态描写,还是对弹奏曲调的形象比喻与叠词运用,都是对其正面描写,描摹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弹奏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过渡:青年时的琵琶女过着奢华欢快地生活,可是好景不长,生活发生了转折,如何变化的呢?谁来告诉我?
生3:“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此时的琵琶女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嫁给商人,商人重利轻情,只留曾经名噪一时的琵琶女独守空船。
师:噢!年长色衰,家庭变故,生活变得更糟了,那其曲调是如何的呢?情感又如何?
生3:婉转低回,如冰下泉水,艰涩难通,低到无声,感情由年少欢快转为如今的沉思哀怨,凄楚难言,以至无声。
师:“以至无声”,那么“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有何表达效果?
生3:曲调低至无声暗含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同时表明乐曲演奏达到很高境界,表演者将听者带入音乐的意境中。
师:回答的很好,鼓励!那么在情感极度压抑与曲调低至无声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齐:高亢,激昂,雄壮……
师:这展现了琵琶女怎样的情感?
生4:激愤
生5:哀号
生6:抗争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的理解很丰富,琴弦发出的“裂帛”声是琵琶女对现实生活发出的凄厉之声,是对命运与不公现实的抗争。最后乐曲戛然而止,留下“悄无言”的听众与江心洁白的秋月。
作者为何将笔墨转入写景,有何效果?
生7:曲终收拨,乐声消失,但人们仍沉醉其中,诗人将笔墨转向景物,将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中,“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能突出音乐的感染力,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演奏之余音袅袅,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师:这位同学指出了此处是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之精妙,听者之沉醉,仿佛天地万物沉浸在这音乐之中。
过渡:通过以上朗读,曲调与情感的分析,我们看到浔阳江边,琵琶声绕,诗人闻声驻足,歌女借乐倾诉。诗人借助想象、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将传情达意的文学与无法捕捉的音乐结合起来,字里行间透露着琵琶女音乐演奏之高超,技艺之精妙,以及极尽曲折、无法抑制的情感。琵琶女将情感倾注琴弦,演奏了一曲人生悲歌,令诗人闻声泪下,令闻者共鸣,读者动容。
五、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师:一个琵琶女,一位大诗人,一个艺人,一个文人,琵琶女借乐传情,诗人借诗表意,作者最后发出什么感慨?
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感慨中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生1:诗人被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的琴声和凄苦身世所感动,发出对歌女身世的同情、感伤及对自己被贬谪后的愁苦失意。
师:这是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是诗人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的宣泄,“天涯沦落”道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本篇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及内中蕴含情感可运用于有关知音、共鸣、心有灵犀的作文。请同学们课下摘抄。
师:本节课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以上是本节课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束后,学生离场,语文组组长陶老师与两位主任对肖雨润老师的教学分别给予了鼓励,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指正。
教后反思:当我喊出“下课”一词时,我如释重负,也才意识到自己已满头大汗,脸颊通红。回想教学过程,思考陶老师与荣主任、温主任对青年教师的谆谆教诲,我突然也深刻意识到原来自以为“不错”“活跃”的课堂教学存在这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
首先是在出现问题最多的课件内容方面,对学校三段五步操作不熟练,三四步的标题错乱;对学习目标的明确性认识不足,两个学习目标之间有重叠;课件展示的句子有语病,例如“琵琶曲调的起伏蕴含着怎样的曲调变化”;对前奏曲音乐特点的表述有误,曲调是低沉舒缓的,而非“曲艺高超”;学习目标中未展示要学习艺术特色,但在具体内容中涉及到了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拓展延伸中部分属于第一课时内容,在第二课时又重复出现,拓展延伸程度不够。
其次,在教师教学语言方面,重复学生的语言,语言不精炼,环节的衔接语不流畅,甚至出现忘词现象,可见自身知识储备量还远远不够。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把握不准,不能充分利用五步各步中的时间,没有用满40分钟的课堂。
这堂课我准备了三天,可最后的呈现仍然不尽如人意,教学则是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心准备,用心打磨。
教育理念:日月只有一个,星星也会发光。
文字:肖雨润 审核:温卓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