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趣味阅读转向分析阅读 六上必读《童年》整本书分析

文摘   2024-10-26 13:00   陕西  


概括


 《童年》是小学语文六上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一本书。


如何引导孩子阅读《童年》这部经典好书?


《童年》难度挑战:



     我问过几个高年级的孩子,都是阅读兴趣不大。为什么呢?现在孩子的读物很多,他们喜欢读像《哈利波特》这类情节够跌宕起伏,故事充满悬念和惊险的故事,这些故事趣味性比较强,情节容易理解。然而《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以回忆为主,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现社会百态,叙事连贯性比较弱,学生需要慢慢品味和感悟才能体会这种情感。另外:要读懂这部小说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鉴赏的能力,所以孩子阅读比较困难,也影响阅读兴趣。




应该如何带孩子读呢?如何提升孩子阅读能力和阅读品味呢?赏析文本的第一步是语篇层面的分析。根据情节类型分类把整书第一到第十三章情节分为渐进型和累积型。并对每一章进行故事的概括。

1章:父亲去世,被迫搬迁

渐进型

开篇描述父亲去世,母亲生弟弟也去世,外婆带我和母亲坐船前往外公的染坊。开篇为后续情节发展提供了原因。

2章:描述外公一家黑暗的生活。

累积型

描述外公一家黑暗仇恨的生活,舅舅不和,爱打架,闹分家。描述了在舅舅儿子萨沙的唆使下我把家里白色餐布染成蓝布,第一次被外公毒打。这一章通过描述交代了家庭背景和生活的人文环境。

3章:“小茨冈”去世和外婆的聚会

累积型

描述了黑暗中温暖的小茨冈,一个被收养的孤儿,在外公家的努力和遭遇,最后悲惨死去。
描述苦难中的外婆对待生活的另外一面,她举办家庭舞会,让家里充满了快乐的气氛,暂时驱逐了痛苦。

4章:外婆的上帝

累积型

描述了外婆对上帝的各种祷告,我从外婆对上帝的祷告去理解上帝对外婆的意义。
描述家里一场火灾,外婆的勇猛。
描述娜塔莉娅舅妈在火灾之后,生产死去。
这一章描写了苦难生活中的信念,面对灾难不屈的精神,和面对生活的无力和痛苦。

5章:外公分家

渐进型

叙述外公分家后的生活。
描述了外祖父外祖母上一代人的生活状态,一个是乞丐,一个是纤夫的背景,人们依然坚强地生活着。
叙述了外公性格转变,搬家之后开始教我读书写字,体现了外公温和的一面。

6章:米哈尔舅舅闹事

累积型

描述了分家以后,为了家产而毫无人性地压制父母的米哈尔舅舅来家里闹事,把家具打烂,把母亲打伤。这一章描述 了罪恶的人的面孔。

7章:外公和外婆上帝的不同。介绍街上人生百态

累积型

外公的上帝是惩罚罪恶,外婆的上帝是慈爱大众,我思考外公和外婆的“上帝”的不同。

回忆街上被孩子欺凌的傻子伊戈沙。
回忆被孩子欺凌的瞎子格里戈里。
回忆荡妇沃诺尼哈,丈夫为了当官把她卖给上司,两年后回来,孩子死了,丈夫把公家钱输光坐牢。

8章:搬迁到新别墅,描写我新朋友“好事情”

渐进型

搬迁到新别墅,换新房客。
描述了不被大人喜欢的“好事情”,而我独爱和“好事情”相处。
通过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去刻画人们对“好事情”这类人的看法。也刻画了人们市侩、愚昧、无知。
本章通过对比叙事的方法,让一个典型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

9章:我的新朋友彼得叔叔和三个孩子

累积型

“好事情”被清走后,我和彼得叔叔成为朋友。彼得渐老去。
描述街上奇怪爱打子弹的老人。
叙述我和老头“上校”的三个孙子交往的故事,老头反对,严厉打孩子,但还是无法阻止孩子们交往的乐趣。
本章描述了三位不同阶层的老人的生活和处事态度。表现了底层阶级的淳朴和战争给人的影响和阶层分明的社会现实。

10章:母亲回家

 

 

渐进型

叙述了母亲回家,外公无奈接受。
叙述母亲教我学习,我学不好,母亲焦虑无比,从而导致母子关系恶化。
叙述我不满外公打外婆,报复外公,剪掉外公的圣像。
外公把访客清走,家庭聚又开展,母亲拒绝外公选婿。

11章:母亲主事,我了解了父母的过去。

渐进型

外公渐老,母亲主事。母亲生活发生变化,经常交往朋友。米哈尔舅舅再婚,他儿子被外公收养。我和萨沙被送到学校读书,萨沙不想读书,要逃学。
我得了天花被隔离在阁楼,我逃出手脱臼并冻僵自己的脚,不得不在房间修养3个月。
外婆讲述(回忆)我的父亲,母亲是个贫穷的木匠和母亲自由恋爱并“私奔”,后来父母安家在院子小屋,舅舅恶毒,父母就搬迁到其他城市。

 

12章:母亲再婚,母亲婚姻不幸。

渐进型

母亲再嫁,外公卖掉别墅给母亲置办嫁妆。
继父赌博输光后回到外公外婆住处。继父在镇上工厂任职,我随继父和母亲搬迁到镇上。
继父被解雇,我搬到地下室,这时母亲送我去学校上学。我不适应学校生活几乎要被开除了。后来,一位神父赫里桑夫主教解救了我。
我“偷”了母亲钱去买书,结果被继父诬陷偷钱。
继父打母亲,我拿起打要杀继父,最后保护了母亲,我也离开母亲家去外公家住。

13章:我和贫穷小伙伴的生活,母亲去世。

渐进型

我和小伙伴一起偷木板赚钱。描述了小伙伴的状况。
维亚希尔是和事佬,母亲酗酒,他爱妈妈,他爱植物,不舍得同伴破坏。
叙事小伙伴和鞑靼人的游戏。
雅兹父亲是坟墓看守人,他们在雅兹家聚会。
继父被开除,母亲搬回外公家,家里贫困至极。继而母亲去世。


     



 在实践中,会发现很多孩子读了一本书之后,问他们这本书讲什么呢?一问三摇头,或东扯一点西扯一点,为什么呢?归其原因是孩子理不出这个头绪。这个头绪就是文章脉络,要理解文章脉络的前提是理解文章语篇层的意义。当我们用这个表格梳理了以后,文章的脉络就很快清晰起来。



      怎么知道文章脉络的关键点?这个与文学敏感度有关,当然这个关键点可以从很多文本中提炼和总结出来。比如有时间变化、空间变化、或情节变化等为关键点。《童年》是空间的变化为关键点,也就是童年的阿廖沙几次重要的搬家,搬家让家庭人员发生了变化,搬家让社会周边发生了变化作者用儿童的视角不断地观察周边变化。把每章的情节梳理出来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文章脉络,梳理情节是语篇分析的起点。

      用图示来描述这种脉络,让脉络变得更加直观。


搬家梳理


      第一次搬家:父亲去世,阿廖沙和母亲搬到外公外婆的家(外公的染坊),诺夫哥罗德。(诺夫哥罗德,在这可以介绍这个城市,让学生对于故事生的地点有空间实体感,这样容易带入情境中)

      第二次搬家:阿廖沙随外公家分家,外公从染坊搬迁到田野街(苏联时期名为高尔基大街)的一幢漂亮的大房子。

      第三次搬家:外公突然换房,在缆索街上另外买了一栋安静的别墅。阿廖沙随外公住进去。

      第四次搬家:外公为了给母亲置备嫁妆,卖掉别墅,在一个老宅子的地下租了两间黑屋子。(其间母亲跟继父去继父的城市,后来因火灾回来了)阿廖沙随外公住在黑屋子。

      第五次搬家:父搬到有工厂的索尔莫夫镇的一栋房子里(继父在一家工厂任职)。阿廖沙随继父母亲住。此时外公搬到了离继父七、八俄里的库纳维诺的沙土街上的一幢两层房子里租的一间狭小房间。

      第六次搬家:母亲生产前,我搬到外公外婆一起,住在库纳维诺的沙土街上的一幢两层房子里租的一间狭小房间。

      第七次搬家:阿廖沙离开外公外婆住处,搬到和继父母亲一起,住在地下室。继父失去工厂职务去当售票员。

      第八次移居:和继父巨大冲突,回到外公外婆住处。


搬家图示


      搬家次数很多,主要体现在四次搬家上。我们可以画出搬家图示,如下图:

      每次搬家都可以发现重点叙述的人物不同,进而根据人物不同画出新的图示。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童年回忆的是不同层次的人在社会不同状态。这些人有:染坊主外公、外婆、舅舅、孤儿小茨冈,傻子、瞎子、荡妇、科研家“好事情”,下层普通马夫彼得,爱打枪的怪老头,“上校”,小伙伴维亚希和雅兹等从这边我们,通过描写不同年龄身份的人,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生活百态。

      这里我们还可以查找背景资料,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情况,阿廖沙悲惨的童年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层层分析,带着学生深入文本,又从文本中剥离出主脉络,从而把握整书语篇层意思。

      《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以其自身经历为原型,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在贫困中成长的过程。这部小说是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在这部作品中,马克西姆·高尔基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他虽然生活贫困,但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面貌,揭示了贫困、艰辛、苦难和绝望的现实。同时,马克西姆·高尔基也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童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其真实的描绘和深入人心的主题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文学才华,也成了苏联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真实描绘了阿廖沙从3岁到10岁的童年生活,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出19世纪七80年代沙俄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不仅表现了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还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社会人生的百态。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语篇层分析的基础上,之后我在用经典叙事学的方法再深入分析这本书。


叙事人称特点


     这本书叙事特点: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我”进行叙述,叙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内在叙述者以我(阿廖沙)第一人称叙述给读者感受:亲切、可信、情感共鸣。了解这样叙事的好处之后再阅读同类型作品如:《亲爱的汉修先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会深刻体会这种人称叙事的特点。



叙述视角


      叙事的角度:以儿童的角度去观察。

      什么是儿童的视角?就是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当下儿童心智状态决定了儿童的眼光和视角。

      一、开篇描写:外貌、形态中的儿童视角

      在半明半暗的狭窄小屋里,窗下地板上躺着我的父亲,身上穿着白衣,身子很长。他那光脚的脚趾奇怪地张开着,一双温柔的手平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双快乐的眼睛紧紧闭着,像两枚黑色的圆铜钱,和善的面容发黑,难看地龇着牙,看起来很是吓人。

      母亲半裸着上身,穿条红裙子跪在那里,用那把我爱拿来刮西瓜皮的黑色小梳子把父亲软长的头发从前额梳到后脑勺母亲不停地沙哑着嗓子低沉地说着什么,她那灰色的眼睛浮肿得似乎要融化掉,眼泪大滴大滴往下流。

      外婆拉着我的手。她长得圆滚滚的,大脑袋、大眼睛和一个滑稽的松软鼻子她一袭黑衣,软软的,好玩得很她也在哭,有点特别,跟母亲配合得很好,浑身颤抖,拽着我,把我往父亲面前推我撑着不干,躲在她身后我又害怕又难受。

      我还从没见过什么事让大人们哭,也不明白外婆在那里不断唠叨些什么“跟爸爸告别吧,你再也见不着他了,他死了,亲爱的孩子啊,他还没上年纪,没到时候啊……”

      在第一段描写父亲的尸躺的状态“他那光脚的脚趾奇怪地张开着”,“看起来很是吓人。” 父亲死的时候阿廖沙三岁,可以说还是个无知的小孩缺乏经验,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儿童视角中的描述是“奇怪”和“吓人”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状态

      第三段中,从儿童的眼光去看外婆,儿童和成人存在高度之差,外婆的胖在外甥的眼中是“长得圆滚滚的” 、“软软的,好玩得很” ,外婆的胖在外甥看来有点可爱,肉软乎乎的,觉得好玩,“好玩”是儿童感受,从书中的这些词汇应用,我们都可以体会出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儿童视角,虽然写作的时候是成人但是他的视角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着周边的世界。

    让孩子学会体察叙述的视角,可以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如果孩子能品读到这些变化,那么孩子的阅读品味也能提升一大截,阅读的乐趣也随之腾起,而不只是追求“情节”的惊险变化。

 

  文章人物分析


  我们在读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憎恨一个角色,有时候会和角色一起哭,一起笑?叙述者是怎么来塑造角色,让角色变得如此逼真并富有情感,像真实存在一样?

      在语文课上老师会这样分析人物,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行为描写,这样分析以后很多学生还是很懵,不知道怎么理解人物。而在叙事理论中向我们展示了人物角色是怎么构建的。




构建人物角色的四个基本原则是:

重复

积累

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转变

       1)重复:就是人物的特征在叙述中被反复提及,使得人物变得逐渐清晰。

      2) 积累:把特征、属性赋予人物,在塑造人物时候,往往是作者有意选择某特征、某属性安置在刻画人物的身上。特征的累积,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

      3) 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这里分两类,第一角色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第二:角色与自己先前的关系,从这样的关系中我们看出角色的性格的相似或对比性。

      4) 转变:角色经历变化或转变有时会改变相互关系分析中看到的整体角色构造。角色的转变在儿童文学中成长类的儿童文学尤其明显。

      如果带领孩子从角色构造的四个基本原则去领悟,那么孩子对于角色的理解将更为深刻也更有法可循

      分析阿廖沙的外公这个人物为例,进行分析

      1) 重复:外公打人在文章重复太多了

      阿廖沙受到萨沙的蛊惑白色桌布染成了蓝色,第一次被外公毒打,以至于卧床很久。书中写道:

“外公扑向她,撞倒她,把我抓过去,要抱我到长凳子上,我在他怀里挣扎,扯他的红胡子,咬他的手指。他号叫着,夹紧我最后把我往长凳子上一扔,摔破了我的脸。我记得他那粗野的声音呐喊

“绑起来我要打死他 ……

我记得母亲那刷白的脸和圆圆的眼睛。她沿着长凳子跑来跑去,声音嘶哑地叫着

“爸爸,不要啊......交给我吧……

我被外公打得失去了知觉,接着脊背朝上,趴在一间小屋里的温暖大床上,病了好几天。这个小屋子只有一扇窗户,墙角一个装有许多圣像的神龛前,有一盏不灭的长明灯。

       阿廖沙第一次被外公打,就惨遭毒手,导致他在床上躺了很久,外公除了打他,还打了谁呢?嗯,外公是谁都打,打老婆,打儿子,打孙子,这一系列的重复,就塑造了外公这个暴躁,凶狠,可怕的性格。

       2) 积累

       把特征赋予角色,比如外公的身份、职业、外貌、爱好、嗜好等。外公的身份:在家里是一家之主,是染坊行业的会长,是染坊场主,这些特征体现了外公是权力的拥有者,是财富的创造者。外公是一家之主,他用权威教育家里人,通过打来让孩子学会“乖”,也体现当时大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外公是嗜好:读圣经,这个就他内心的救赎之地,这个体现了外公的信仰。

“  快开春的时候,舅舅们分家了雅科夫留在城里,米哈伊尔搬到河对岸。外公在田野街上买了一幢漂亮的大房子,楼下一层是石头砌的酒馆、一个有着舒适小房间的阁楼和一个通向山沟的花园,山沟里长满密密的光秃秃的柳树枝条。

“好多鞭子啊”外公一边向我快乐地眨了眨眼,一边说。我跟着他沿着松软的、融雪的小路走着,巡视着花园。“瞧着吧,我马上要教你识字,到时这些鞭子正合适·····.”

整个屋子被租客占满,外公只在楼上留了一个大房间自住和接待客人,外婆和我住在阁楼上。阁楼的窗户朝着大街”

      外公分配房间,把大房间留给自己,“我”和外婆住阁楼,这里就体现出了外公的自私。

      在书中作者把各种特征分散在各个章节,如果把这些特征累积一起,外公的性格特点就清晰了。

       3) 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这里我们通过分析外公与他人和与不同时期的自己的关系来分析人物角色。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很快地就能了解外公与他人的关系:从打人上看出他和他人关系恶劣,教育方式的不正确让他和孩子的关系是像仇敌一样,从买房给母亲当嫁妆看出父爱深层,不善于表达。
      与自己的关系:从对母亲婚事态度的转变中,可看到外公中年以前要求孩子按照他的规矩办事,但是中年以后逐渐变得无力和放手并接纳。

      4) 转变

      外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转变的地方。

      比如:外公第一次打阿廖沙,打的时候非常凶狠,打过之后又非常后悔来到阿廖沙床边慰问阿廖沙。

      忽然,像是从天花板掉下来,外公出现了,他坐到床上,用冰冷的手摸我的头

你好啊,老爷·-.·.·你说话啊,别生气·--··· 说话,怎么啦-.---

我很想踢他一脚,但一动就痛。他的头发似乎比原来还要红脑袋不安地晃动着,发光的眼睛在墙上找着什么。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山羊形甜饼、两个甜角、一个苹果、一串蓝色的葡萄干他把这些东西都放到我枕头上,靠近我的鼻子。

瞧,我给你礼物

他弯下身,吻了吻我的额头,然后,一面用硬邦邦的小手染成了黄色,尤其是弯曲如鸟爪子似的指甲黄得特别明显轻轻抚摸我的头,一面攀谈起来

“我当时是对你做得过头了,小子,我太暴躁了。你咬我,抓我,我也被惹火了。但是,你多挨些打也不是坏事,都会记在账上的。你要知道,自己的亲人打你,这不算屈辱,这是教训不要让外人打,自己人打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以为我没挨过打吗我啊,阿廖沙,挨的打就算你做噩梦也看不到。我被人家这样负,就连上帝见了都会掉泪我这个孤儿,叫花子母亲的儿子后来终于熬出头,当上行会的老大,手下管了些人。”

      从这样的段落中外公从凶狠到温和是一对巨大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外公是爱孩子的,他恨铁不成钢,他的爱表现在“鞭子”上,让人又爱又恨。

      外公的转变还表现在其他地方,比如女儿不听他的意愿嫁给富商,而是选择了贫穷的男人,他严厉反对,但暗地里不反对老婆接济女儿,这样行为的“转变”可以让我们看到外公隐藏在内心的父爱。

      从构建人物的四个基本原则上分析外公这个角色,我们可以发现外公形象不单只有凶狠、自私,也有温暖,有爱心的一面,只是这一面隐藏得更深。

      学生学会这一分析方法,可以试着把这个方法用于分析其他人物上。


文章对照分析


      对照分析有两种:一个是相似性,一个是对比性。通过对照分析我们可以更容易挖掘意义。

      阿廖沙的几次重大的搬家,他有没有喜欢的人呢?当然有,我们把罗列出来,然后去对比为什么阿廖沙喜欢他们,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不同人物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状态。


      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孩子思考多种思维模式,那么孩子思维图示就会增加,如此一来,孩子的阅读能力就得到提升。

      阅读《童年》这本小说,还有很多阅读方法值得去探究的,让学生之间一起讨论探索,鼓励讨论,从别人思考中启发自己的思维。

       

元认知的思维锻炼



       元认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监控,重新反思自己的阅读的过程是怎样的?分析阅读过程中为什么会中断、为什么会沉浸,应用什么样的思考模式,以及这样的思考模式对自己的帮助如何?等等,这些是阅读的最高思维认知,相当于复盘和反思,只有做到自我复盘和反思,阅读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图片来自于网络,文章分析仅为个人观点,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共同学习





黄红小语工作室
黄红,就职于西安高新第三小学,从事语文教育近20年。现任西安高新三小名校+教育联合体名师工作室语文主持人。 本公众号专注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度剖析和践行,并分享家庭教育的方法。欢迎大家转发,请多提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