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mer Hahlen:物件更能带动人们的情感

职场   2024-09-18 20:52   上海  



GDC设计奖(GDC Award)竞赛汇集全球顶尖设计师和新生力量的最新设计成果,以“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为宗旨,鼓励大胆创新设计,其评审结果将更为直接地体现出当下设计与文化、商业、生活的互动关系,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建立全新的价值标准。



GDC 设计大会 2023 于去年11月25—26日盛大启幕!大会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瑞士、比利时、泰国、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 14 位全球顶尖设计师齐聚深圳,与来自全球不同的设计能量汇聚一堂,进行一场高频次的专业交流。GDC 设计大会 2023 以开阔思维的方式,引领每一位对设计充满热情的你,饱览当代最具创新价值的设计佳作,多维度拥抱汹涌澎湃的信息洪流,全面捕获成功设计师背后的创新密码!


GDC 设计大会现场


在此次 GDC 设计大会举行之际我们有幸的采访到其中几位设计师,今日我们给大伙推送下瑞士Balmer Hählen工作室的访谈。


普莉希拉–巴尔莫(艺术总监/项目经理)

伊沃–海伦(艺术总监/平面设计师)

Priscilla Balmer (Art director / Project manager)

Yvo Hählen (Art director / Graphic designer)


Balmer Hählen是一家位于瑞士洛桑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由普莉希拉–巴尔莫和伊沃–海伦于2013年成立。工作室团队四人,以其专业为中心,主要专注于艺术、设计、音乐和摄影等文化领域。Balmer Hählen将数字媒体和传统纸媒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融入其日常思维,认为这两种媒体是相辅相成的。他们掌握了专业的纸媒和印刷技术,并数次策划组织了相关的主题活动。


他们的成果在国内外均有展出并获奖。2018年,该工作室获得了著名的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年度奖。此外,普莉希拉–巴尔莫和伊沃–海伦还经常受邀在会议、评审会和研讨会上分享他们的创作方法。他们曾应邀前往韩国(2023年)、墨西哥(2022年)、日本(2018年)和中国(2018年)等国家。2022年,该工作室的两位共同创始人成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的成员,这是对他们在平面设计领域的成绩的认可。


 作品 WORKS 

https://www.balmerhahlen.ch/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点都很重要,因为在工作室中每个人的努力都同样重要。



很高兴今天可以在线下面对面的见到你们,可以先和我们聊聊你们是如何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吗?你们是怎么认识彼此?又是怎样决定一起工作的呢?


        P:首先呢,我们是夫妻。我从学校毕业以后先是在一间事务所实习,周围有很多平面设计师,他们最早向我介绍了 Yvo。我们认识以后的开始两年间,Yvo 在一间事务所工作,我在一间设计类的杂志社工作。我逐渐想要经营一间自己的工作室,我们就开始一步一步开始准备起来。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契机是我们赢得了一个竞标,然后我们为这个委托方工作了一年,同时我们开始收到越来越多其它的项目,于是我对 Yvo 说“我觉得现在是个离开各自的工作并正式创办我们自己公司的时候了”。然后我们就开始一步一步的运作起来,对我们来说是个很不错的开始。


        Y:的确,这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但我们开启工作室的行动是慢慢进行的。你知道,有时候我们在和学生们开展工作坊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想一毕业就以独立设计师的方式开始经营自己的工作室。但对我们来说,我们知道有一天会开自己的工作室,但是并不准确的知道会是在什么时间,因为总得一步一步来,这样慢慢的发展起来倒是很适合我们,但实际创办工作室的时间其实比我们预期的要更早。



        P:确实是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因为在第一个项目运行了一年后,我们开始收到了大量的委托,这段时间我们先是居家办公的方式工作了两年,然后才决定要拥有一间独立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办公室。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寻找合适的办公室,最终在市中心边缘的一角找到了一处我们喜欢的安静的空间。


FCMA



那么作为组合形式一起工作的你们,是如何划分工作内容和任务的呢?你们两位会有各自关注的不同方面吗?


        P:我们总是会一起来决定概念和想法的部分,因为对我们来说彼此都认同是很重要的,虽然常常我们也并不总是会有相同的看法,所以我们会在一开始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些讨论可能更像是某种相互之间的妥协,所以最终我们都可以做出共同的决定。我们俩彼此之间是比较互补的,比如我会更多的精力与客户进行讨论和沟通,Yvo 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电脑后进行创作。


Rendezvous de Créateurs 2017



那么你们有什么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可以和年轻的设计师们分享吗?


        Y:这方面比较会与每个具体的项目相关,因为每个项目都是很不同的。有时候我们需要安静,因为日常来说,会有大量的电话和邮件要回复和处理,以至于我们常常晚上回到家以后才有更多的创造力,我们会各自潜心在自己的部分进行工作。也有一些时候,当在做其它事情的时候,比如在做饭,在这种时候可能只是很放松的在思考或者大笑,却会意外得到一些灵感和想法,我会对 Priscilla 说“我有个想法,感觉不错。”,她就会帮我在纸上记下来。然后我就会开始尝试一些视觉的转换,更深入的进行一些更细节上的设计尝试。有时候我很喜欢一个人在晚上静静地工作,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有个习惯是会在晚上工作到凌晨两点左右,因为最初我们都在上班,只有在晚上下班回家以后才能开始做自己的项目,所以会工作到很晚。所以我常常会发现,我们的一些很棒的项目的想法,最初都会是在家里得到的。那么对于在工作室里工作的一些流程来说,我们一共有四个人,除了我们俩之外,还有一位全职员工和一位实习生。我们会让所有人一起工作,每个人都平等的分享自己的想法,也有时候我们将同一份设计文件轮流发给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文件中增加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让项目不断的进化。在最后,我们会挑选出最好的方案,并询问工作室中所有人的看法,每个人的想法和观点都很重要,因为在工作室中每个人的努力都同样重要。当然,我们俩会在最后做最终的决定,但我们希望让所有人在项目中都可以拥有参与感。


GRAND 2016


我们经常旅行去其它国家,见到各种不同国家的设计师们,了解不同的文化。这些经历对我们的设计实践来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个关于你们早期职业发展经历的问题是,有哪些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影响过你们吗?


        Y:如果我回顾我小时候的话,我受到很多来自日本动画的影响,因为法国是最早在电视上播放日本动画的欧洲国家,而我居住在瑞士的法语区,所以总是会收看法国电视台。在 80 年代,可能大约在 1986 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了日本动画,让我很着迷,因此在想要画一些什么的时候,也总会受动画的启发而画出龙舟之类的画面。后来我常常坐火车出门,透过车窗向外看的时候,会看到各种墙上的涂鸦,这也影响了我许多关于色彩的想法。刚才说到的这些可能是影响了我开启创作的起点。后来我进入大学正式学习平面设计,我开始受到了那些经典的瑞士平面设计大师们的影响,直到现在我都很尊敬他们的实践,我自己尤其喜欢 Armin Hofmann,因为他的实践在那个时期真的非常具有革新的态度。我感觉就目前来说,我可能并说不出我最喜欢谁或者受到谁的影响最大。


Herman Miller CollectionMöbel unserer ZeitPoster

Armin Hofmann,1962


        P:我记得我们去看过一场展览,对我们有很大的改变。那是一场在瑞士苏黎世举办的日本平面设计的展览,我们在观看那个展览时花了很多时间,因此它呈现了很多不同的板块,不只是海报设计,还有报纸,以及各种印刷工艺与技术的展示。我记得有一间平面设计作品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形状,看起来相当有力量,并且也有非常完美的细节表达,虽然我并不知道那件作品具体要表达的背景内容,但是那是我们想要在自己的设计中呈现的感受,因为我们都很喜欢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对比关系。


        Y:我还记得当你凑近去观看一些海报设计的时候,你可以看到非常多迷人的印刷细节,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启发,因为当你在远处观看的时候,它就是一张海报,但是当凑近观看时,大量的更多的细节会继续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也成了我们想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P:因此展览之后,我们一直对这些惊喜念念不忘,开始在创作中关注更多的细节。在那之后,我们也开始关注到更多的日本平面设计师。


        Y:在那之后的六年左右,我们经常旅行去其它国家,见到各种不同国家的设计师们,了解不同的文化。每次看到不同的作品的时候吗,我们除了看文字设计之类的元素,也会去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等等,这些经历对我们的设计实践来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Achrome. Piero Manzoni


所以我觉得瑞士人又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了真实的物件上,让我觉得人们其实还是需要一些能够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东西。



在你们的作品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非常多的细节,那么下一个问题是,除了对印刷技术和细节的关注之外,也看到你们探索将很多数字化的语言或者说数字化的概念应用在真实的世界中的具体的物料之中。是什么引导你们进行这样的将虚拟引入现实的实践呢?


        Y:我觉得我们一直对“物”有很大的热情,我们会收集许多书,许多海报,以及在我们家里有很多不用的东西。


        P: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就收集了很多东西。因此我们现在在工作室里也收集了大量的东西,不只是有我们的印刷物,还有很多其它的东西,到处都是。对我们来说,平衡数字化和实际的物件这两种媒介一直都很重要,这两种媒介之间是互补的。你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可能只浏览数字化的内容,比如一个线上的展览,你能够创作一些动画和网站条幅,这是肯定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但比如对于一场线下的活动来说,我感觉人们还是会想要触摸到一些具体的东西。所以在我们的创作中一直在强调数字化与印刷物之间的平衡关系。


feel/fire la photographie et ses métamorphoses


        Y:总的来说我们还是更喜欢印刷物,因为我们都是爱收集东西的人,因为实际的东西才能够让你保存很久。比如你可以去博物馆看到很多以前的物件,比如中国古代的瓷器,所有的材料或者书籍。而数字化的内容,我不知道100年以后它会在哪里,是不是100年后会有关于数字化内容的展览,或者有大量的收藏家收藏数字艺术。比如现在的 NFT 艺术,现在对他们的收藏都是虚拟的,这说起来很复杂。所以我们依然热爱物件所呈现的物质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做大量这种类型的创作,物件对我们来说会存在的更长久。如果是一件优质的物件,可能你会把它保存在家中,或者在一组收藏之中。


fabienne levynorbert bisky


        P:而且可能物件可能更能够带动人们的情感,当然首先是可以看到,但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触摸到,这是很不一样的体验,比如,一本书,我有时候会去闻一本书的味道,这会让我与这本书之间有非常多的情感上的连接;另一个例子是,之前喜欢音乐的人们热衷于听 MP3,但是现在又重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集黑胶唱片。所以我觉得瑞士人又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了真实的物件上,让我觉得人们其实还是需要一些能够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东西。


STATEMENT EDITION CARDS PACK


从前是师徒制的学习,你需要向拜于某位大师的门下,但是现在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可以开始学习,这已经截然不同了。但师徒制的方式依然有一些保留,可是每一位从前的设计大师现在都可能无法在担任老师,因为他们没有论文的发表。




接下来这个问题是我们常常会向来自瑞士的设计师们提出的问题,瑞士设计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瑞士的设计教育对你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吗?以及你们对当前瑞士的设计教育有什么看法?


        P: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可能来自于每天的日常生活,比如瑞士的火车公司的视觉标识,从50年前到现在都一直没有变动过,对我们来说,这个视觉标识真的是最好的视觉标识之一了,它是永恒的。这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去创作的时候的思考方式,比如会去想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我看到自己的设计还会不会依然开心,所以我们也会想要创作一些能够永恒的作品。说到设计教育的话,在瑞士也是很重要的,可以看到瑞士的每个城市都有平面设计的学校,但其实是有点太多了,以至于平面设计在瑞士的竞争非常激烈。


Muler-Brockmann +Co,,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osef Müler-Brockmann)与彼得:斯潘林格(Peter Spalinger:提供瑞士联邦铁路公司的标志、火车站的视觉信息系统,1980年;标志设计:汉斯·哈特曼(Hans Hartmann),1972年。SBB AG and Museum fur Gestaltung Zurich


        Y:每年都会有许多新的平面设计师出现,因此你需要不停的保持与别人的区别,并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我觉得对于瑞士的设计师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设计,比如刚刚提到的火车公司的视觉标识,但当然也有很多糟糕的设计。但是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接触大量很好的设计元素,比如空间中的导视和标识的设计等,所以在瑞士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大量的好设计,不只是平面设计,而是城市街道上的各种类型的设计,这会对设计师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前是师徒制的学习,你需要向拜于某位大师的门下,但是现在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可以开始学习,这已经截然不同了。但师徒制的方式依然有一些保留,可是每一位从前的设计大师现在都可能无法在担任老师,因为他们没有论文的发表。因为即使你是很著名、很厉害的设计师,但如果你没有论文,那么你就无法成为一位学校老师。这很奇怪。


        P:可能还漏了一些。在过去,设计师的经验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他的论文发表。我总在想,比如像 Armin Hofmann 这样的人,可能今天也都无法在瑞士成为一位教授,因为他们没有论文。我们有时候也会和别的设计师讨论这样的问题,比如之前做评委工作时和一位来自比利时的设计师讨论,他说在比利时是可以得到对经验的认证证书的,但是在瑞士并没有这样的制度,这很遗憾。


        Y:现在在瑞士有很多学生也依然在沿袭传统的瑞士网格风格的设计,非常的干净,但同时也有另一部份设计师尝试保留瑞士设计的一些本质,但是去打破既有的规则,虽然依旧保持一种干净的状态,但是可能会更具装饰性或者更加复杂化,我觉得这样是很好的视角。比如我们自己有时会做很多疯狂的设计,有时很复杂,有时又回到很干净的状态。我觉得这是我们的 DNA,但也和情绪有关,有时想要做一些创作的时候,你可能只是想制造一些混乱,但有时你又想要安静下来。


Rendez-vous des créateurs

i like these shapes but i don't know what they mean?

trainard daniel ruggiero et spécial guest

neubad über wasser halten


在职业的初期你可能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在创作,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到底是好还是不好,那么在赛事中可以得到一些验证和检验。



我们还有最后两个问题,那么首先,作为今年的 GDC 大赛的评委,你们觉得赛事对于设计师来说有什么影响呢?反之又是怎样?


        Y:我们和组委会以及其它的评委们讨论时,他们告诉我们 GDC 在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赛事,如果你能够被选中或者成为获奖者,就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机会,甚至可能是新的客户和新的项目。我觉得这很棒。因为,在欧洲,情况并不是这样,很多赛事的质量并不是很好。而像 GDC 这样的赛事,能够帮助年轻设计师被人们知道,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P:我觉得赛事中你可以见到不同的设计师,和他们交换不同的想法,这也是很难得的机会。此外,比如在职业的初期你可能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在创作,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到底是好还是不好,那么在赛事中可以得到一些验证和检验。是一种证明,如果能够被选中或者获奖的话,也能够让自己更加有自信。比如之前我们获得东京 TDC 奖项的时候是个很重要的经历,获奖的参赛者会被邀请前往日本参加颁奖典礼,而这随之而来的旅行也会成为很好的体验,让你能够认识到其它设计师并与他们交换想法,甚至也能够见到那些你一直敬仰的设计师们。

评审奖点评


元素之间相互的张力关系。因为在海报上你可以构建大量的有感染力的元素,但也可以只使用一种元素去构建冲击力。




那么回到海报设计的话题,在评选的过程中你们如何去判断一张海报的好坏呢?


        Y:首先肯定是构图、色彩,以及视觉上的冲击力。我们在工作坊里一直会对学生说的是“张力”,元素之间相互的张力关系。因为在海报上你可以构建大量的有感染力的元素,但也可以只使用一种元素去构建冲击力。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可以之间通过观看去判断一张海报好还是不好,有时可以看到设计师想要创作一件优质的作品,但是在画面上并没有构建好的平衡关系,所以这也关乎细节,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一张海报,感觉很不错,但是再继续看的时候,却可能会发现很多字体、构图、字距等等细节上的错误。所以对我们来说,在乎所有这些细节是很重要的。


        P:另一个我们为什么会关注这些细节的原因是,在瑞士,海报通常都是直接粘贴在街道上的,不像比如在法国,海报通常都是粘贴在玻璃橱窗里的。所以在瑞士,你可以直接触碰到街道上的海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用丝网印刷,尤其是文化和艺术类型的海报,因为人们会从远处走近到海报前来观看海报、分析海报的设计等等。而且很多平面设计师经常会在街上去查看海报的设计师是谁,所以我们常常只在我们喜欢的海报创作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哈哈。所以我们也更希望海报设计更加优质。


Foreign Agent - Live Bold

FabienneLevy-Romane de Wattevile

Tokyo Type Directors Club 2022



那我们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们对工作室有什么未来的计划吗?


        P:我们有一些新的合作项目,比如我们开始了与日内瓦摄影中心的合作,在这个合作中我们将会创作一个摄影书的系列,这很有意思。另外还有和艺术中心的合作,去一些内容传播的设计。但我们也很开放的想要接触其它可能的项目。坦白说,我们最近在深圳也收到了一些很不错的反响和潜在的机会,而且由于之前我们访问过澳门和东京,现在又在深圳,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有趣的项目会在亚洲发生。我知道在语言沟通上这可能很有困难,但我们也很愿意接受新的挑战,甚至搬到一个新的地方。


《360°》第 228 期


采访:陆俊毅、段智华

翻译&编辑:段智华、王艺霏

图片:Balmer Hählen, GDC Award


本内容中的作品著作权为创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CONTACT US

ljy100@126.com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合作意向,可给我们写邮件。


扫一扫关注👆我的小红书


扫一扫关注👆我的视频号


陆俊毅_设计现场
是一个专注于传播视觉设计领域多方位信息的公共交流平台,聚焦于为用户提供有营养的内容。(我们只谈专业,不谈政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