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单纯有点累了,我走了,有缘再见”——17岁男孩自缢身亡!孩子生前最后的背影,孤独的让人心碎!

教育   2024-12-19 19:34   浙江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童爸育儿



你来提问,童爸育儿智能体秒回你的问题!

一个不学习的医生,不如一个爱学习的妈妈!


有儿童健康问题,免费问童爸育儿智能体:【童爸育儿】智能问答


@头条新闻:【#母亲发布儿子生前最后画面#,称后悔没有陪伴】#17岁男孩系自缢身亡不构成刑事案件# 近日,贵州一位母亲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段监控视频,称该视频是其儿子生前最后的画面,自己很后悔没有陪伴儿子,“但是挽回不了了”。这位母亲称,自己有3个孩子,2020年离婚后,她带着女儿净身出户。对于儿子,孩子父亲则“不让带走”,而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没有住在一起。日常生活中,母亲自称也会和儿子经常联系,但不知其为何要这样做。2024年12月16日,兴仁市权威部门知情人士向记者证实,贵州省贞丰县第三中学学生王某,男,17岁,在兴仁市家中后山不幸离世。“事件发生后,兴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安排成立了联合工作组开展事件的调查。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外围调查和检验,初步认定王某系自缢死亡,不构成刑事案件。当地联合工作组持续对王某家属开展关心关爱。”该知情人士表示。(红星新闻)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童爸育儿:“我只是单纯有点累了,我走了,有缘再见”。太心痛了!父母离异,留下他的父亲并没有好好照看他,也没有与爷爷奶奶同住,让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孩子在自杀前一定彷徨过、挣扎过,一定是感到极其的孤独,可没有一个亲人发现!每一次内心的呐喊,每一次试图抓住希望的努力,都在外界的冷漠与家人的忽视中渐渐消逝。孩子的世界里,孤独和无助像阴影一般蔓延,直到他们最终认为自己是孤立无援的。这种心理状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学业的压力、家庭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困扰……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自杀的误解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结的关于自杀的一些常见误解,这些误解可能妨碍有效的预防和支持措施。


误解:谈论自杀会引发自杀行为。

事实:讨论自杀并不会给没有自杀念头的人植入这种想法。相反,开放地谈论自杀可以让有自杀倾向的人感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绝望感


误解:只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才会考虑自杀。

事实:虽然许多自杀者确实患有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但并不是所有考虑或尝试自杀的人都有明确的精神疾病诊断。压力、失落、孤立感等生活事件也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加。


误解: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自杀,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

事实: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实际上是在内心深处挣扎,他们并非完全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危机时刻是短暂的,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并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误解:一旦某人试图自杀而未遂,他们的风险就降低了。

事实:事实上,曾经尝试过自杀的人在未来再次尝试的风险更高。因此,对于自杀未遂者的持续支持和治疗非常重要,以防止进一步的危机发生。曾经自杀未遂是最重大的自杀风险因素之一。


误解:青少年不会认真考虑自杀;那只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事实:青少年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年轻人同样可能面临深刻的心理困扰和自杀风险。任何关于自杀的言论都应被认真对待,不应轻视。自杀是全球15-29岁年龄组中第四大死亡原因。


误解:自杀总是毫无预警地发生的。

事实:尽管有些自杀事件看似突然,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采取行动之前都会表现出一些迹象或信号。了解这些警告信号并及时作出反应可以帮助挽救生命。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清楚地表达过自己的自杀企图。


误解:儿童不会自杀,因为他们不懂得人终有一死,而且从认知角度来看,他们也无法执行自杀行为。

事实:尽管很少见,但的确有儿童自杀的情况,因此应该认真对待在任何年纪的任何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儿童同样可能面临深刻的心理困扰和自杀风险。



让孩子“生有可恋”

梁建雄:众所周知,在战争地区是很少有人自杀的,但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大都市却不一样。那是因为,在大都市生活的人要面对的是“进阶版”的人生问题,例如如何活、为何活、为谁活、活得很累等。其实成年人经历生活的各种起伏时,往往也会觉得生活太难,有时甚至不想继续下去。不过,幸运的是,成年人大多有很多未满足的渴求,以及人际的牵绊、对人与事的不舍,等等。面对困难,有些人会从宗教或哲学角度找到答案,有些人则在与困难持续抗争的过程中,慢慢想通及弄懂了如何应对。但是,对于孩子而言,由于其脆弱的心灵力量与社会关系,加上无力的社会角色,一旦他们遇到“进阶版”人生困难,是很难凭自己的力量走出来的,可能就会觉得难以活下去。全文阅读:《未成年人自杀问题的另一种视角·如何让孩子“生有可恋”》

曹庆久:家庭是当代孩子的主要压力源,其次是学业和人际。发生情绪障碍的孩子,家庭关系往往有问题,包括家庭关系的破裂以及养育、教育方式不当。而当一个家庭‘生病’,必然是某个或者某几个成员将家庭中的‘疾病’外显出来。而这个病人常常是精力弱、敏感度高、年纪小、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小孩。全文阅读:《那些试图用笔和鞋带自杀的孩子,终于在儿童心理病房被“看见”》

@地理老师宋学超:家庭往往是一个人,尤其是羽翼未满的青少年,遭遇到外界的压力与挫折时最后的温暖港湾。然而讽刺的是,在各种学生自杀案件中,家庭的不理解与对个体的不尊重往往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们往往将高考视为跨越阶级的阶梯,于是便将自己的一切赌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抱有太多期待,从而千方百计地督促孩子学习。并且,由于绝大部分家长自身的落后与愚昧,他们只会死认自己对于“不好好学习就不是好孩子”等封建的观点,盲目跟从身边家长报补习班等潮流,抱着“小孩子懂个啥,就是想偷懒”的心理绝不听取和认真考虑孩子的抱怨和感受,反而一味的责骂和侮辱孩子,于是便造就了“一边打吊针一边写作业”、“家长当街打骂孩子”、“为了不耽误学习错过孩子癌症最佳治疗时间”等令人感到震撼又沉默的时间。诚然温暖体贴的家长也存在不少,但不是所有孩子有都有好运气出生在这种家庭。学校已然如次,家庭情况甚至更糟糕,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也无须多言。



青少年自杀的早期预警征兆


@王人平:如何识别出最有自杀风险的青少年呢?在《 阿内特青少年心理学》一书中, 心理学家阿内特通过研究,划分出三种不同的途径。第一种人数最多,他们与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关系常年不好,他们之前就曾尝试过自杀,并向朋友和家人传达了他们的自杀意图和计划;第二种人数居中,他们不断与严重的精神疾病做斗争,如重度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第三种人数最少,他们之前一直表现良好,但由于某个突如其来的危机而导致自杀,他们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之前也没有自杀意图。然而,即使在这个组,也有五分之二的人在死前几周内表达过具体的自杀意图。综合不同的研究,都一致表明,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青少年自杀并不是对某个单一的压力或痛苦事件的反应,而是在经历了一系列长年累月的问题之后才发生的。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在尝试自杀前多多少少都会表现出情绪或行为问题的预警征兆。通常情况下,他们已经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出了努力,而这些努力的失败使他们坠人无望的漩涡,加深了他们的绝望感,最终导致自杀。


青少年自杀的早期预警征兆:

1. 直接的自杀威胁或议论,如“希望我死了”“没有我,我的家人会更好”“我没有什么可活的”;
2. 以前有过自杀尝试,无论多么轻微,五分之四的自杀成功者之前都至少有过一次自杀尝试;
3. 沉溺于音乐、艺术和个人写作中的死亡主题;
4. 因死亡、遗弃或分手而失去家人、宠物或恋人;
5. 家庭破裂,如失业、重病、搬迁或离婚;
6. 睡眠、饮食以及个人健康的紊乱;
7. 成绩下降,对以前看重的学校或娱乐活动失去兴趣;
8. 行为模式发生剧烈变化,比如,一个友善的人变得孤僻了;
9. 充满阴郁、无助和绝望的感觉;
10. 疏远家人和朋友,与重要的人有疏离感;
11. 将珍贵的财产赠予他人,或者“安排好自己的事情”;
12. 一系列的“事故”或冲动的冒险行为,比如,酗酒、不顾个人安危、做出危险举动。



心邻医疗: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并非完全突然和不可预测的,大多存在一些征兆。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各种严重的消极表现,如情绪极度低落,不与家人说话,躲避朋友等。具有代表性的迹象表现为:


● 赠送私人物件

● 跟所爱的人告别

● 购买凶器或藏匿药片

● 抑郁过后变得平静

● 制定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

● 发表声明说他们会结束自己的生命(包括社交平台)



低龄儿童所表现的问题行为更难被识别出来,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建议家长留意以下情况:


● 经常发脾气

● 抱怨头痛和胃痛却找不到身体问题

● 经常谈论恐惧和忧虑

● 学习出现困难

● 经常做噩梦


全文阅读:《预防青少年自杀,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


推荐阅读:
✩ 夏天的陈小舒: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对劲就是他的求救信号
✩ 祐苗韩珊珊: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千万别忽略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怡禾心理周娱菁:“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孩子自杀信号,你真的了解吗?


如何帮助有自杀信号的孩子

通义千问:面对察觉到自杀警示信号的情况,采取正确的行动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预防自杀方面发挥作用。当注意到身边的人表现出自杀的预警信号时,如谈论死亡、表现出绝望的情绪、突然的行为改变、对未来感到无望、自我憎恶或安排身后事等行为,我们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来帮助他们。以下是根据宪法准则和安全合规的回答指南:


1. 保持冷静与关怀:当我们怀疑某人有自杀倾向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以一种非评判性的态度接近对方,表达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可以用温和的方式开启对话,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似乎有些不一样了,想知道你过得怎么样。”这样的开场白可以为对方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分享他们的感受


2. 直接询问但不逼迫:虽然可能让人感到不安,但是直接问及自杀念头是非常重要的。“你有没有想过要伤害自己?”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澄清情况,并给予对方表达内心痛苦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出这些问题时要确保不会给对方施加额外的压力。


3. 倾听而不评价:一旦对方开始倾诉,重要的是做一个好的听众。不要打断或试图立即解决问题,而是认真听取他们的故事,展现同情心和理解力。这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并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支持


4. 提供专业资源信息:如果确认了自杀的风险,应该鼓励并协助该人联系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中国,有许多可用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如110紧急救援电话)、医院的精神科门诊以及社区健康中心等。同时也可以建议他们寻求家人或亲密朋友的支持。


5. 移除潜在危险物品:确保环境中没有容易获得的致命工具,比如武器、药品过量等,可以有效降低即时风险。此外,尽量保证该人在任何时候都有人陪伴,直到其状况得到专业人士评估为止。


6. 持续关注和支持:即使短期内危机解除后,也要继续定期跟进,因为自杀风险可能会随时间波动。长期的支持对于康复过程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定期通话、发送鼓励的信息或者邀请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维持联系


7. 保护个人隐私:在整个过程中,尊重对方的隐私权同样不可忽视。除非是出于保护生命的目的,否则不应未经同意就泄露个人信息给第三方


8. 增强正面信念:通过强调生命的宝贵性和存在的意义,尝试激发对方对未来抱有信心。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可能觉得非常困难,但是我相信你会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


@王人平:如何对青少年自杀行为进行有效干预?由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合著的《死亡课》一书中,指出青少年的自杀成因是复杂的,突出的因素是:和其他重要的人之间的关系存在缺陷或者改变,如和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同龄人或同学;为了合群而存在的潜在压力;处理问题时没有经验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与没有有效沟通、缺乏应对技巧以及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的其他问题有关。更广意义上讲,因为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差异,而出现较低的自我认同、自我憎恶、精神抑郁,甚至更高的自杀风险。这样的青少年可能无法表达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自身问题,或者无法获得必需的帮助。书中还给出一些有效的干预和帮助措施:


• 认真对待他;时刻准备着倾听他的心灵。
• 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感受,试着接受他;以悲悯之心镇定地、毫无成见地对待他。
• 不要害怕公开谈论自杀;问一些类似“你是否曾经想过要自杀或者伤害自己?”的问题。你也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事例,帮助你推定这个人是否有自杀的念头。
• 通过认真倾听,表达你的担心和关心,要用眼神交流,逐渐靠近他,如果合适的话,甚至应该抚摸他,握住他的手。
• 不要与他争论自杀是否是正确的,也不要争论他的感受是好是坏;一味的说教或者争论只会让你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 绝对不要激他;不要让他置于危险之中。
• 找出他是否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 指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可以替代自杀来解决问题,但是不要欺骗他;强调自杀是用一种永恒的方式来解决一个暂时的问题,很不值得的。
• 采取行动将可能夺走性命的武器或者药物拿走。
• 提醒他尽管他可以为自己做出决定,但是人们还是愿意帮助他,人们还是很关心他的,你也可以试着与其他帮助机构取得联系。
• 向有经验的人或者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 在他得到帮助之前,要尽量与他待在一起,不要离开,不要让他独处;如果你必须离开,让他向你保证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直到他们得到帮助解决问题。
• 不要无条件地向他保证你会保密。当然,在你们必须要互相承诺的情况下,这样的保证也是可以的。

帮助自杀者最重要的方式是要懂得倾听。关注他,在他身边帮助他。一定要倾听他的感受,试着去理解他的需求。聆听的过程包括注意获得自杀信息,理解对方的话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大多数的危机干预工作者坚持每一个关于自杀的话语信息都必须要严肃对待。



怡禾心理:孩子自杀,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校园霸凌、亲子关系、挫折教育、死亡教育……层层相叠、环环相扣。怡禾曾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及博导 、安徽省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徐桂凤医生,针对以上问题为家长做了一次免费公益课程,以语音直播方式讲解答疑,课程推出后反响热烈,短短数天内即获得超过10万+收听,很多家长都表示受益匪浅。


课程大纲

● 为何儿童自杀事件频现?

● 亲子关系中的问题,是如何演变的?

● 养育的本质是什么?

● 挫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 如何发现儿童自杀征兆?

● 当发现孩子有自杀征兆时,怎么办?



文字版:徐桂凤:防范孩子自杀的悲剧,父母可以做哪些?


推荐阅读:

 在心理科当护工后,我找到女儿自杀的真相
 央视网:当一个初一学生,问老师活着的意义
✩ 徐桂凤:防范孩子自杀的悲剧,父母可以做哪些?
✩ 怡禾周娱菁:9岁的孩子对我说:“我不想活了……”
✩ 知贝医疗:如果孩子说想去死,家长究竟能做些什么?
✩ 可友健康郝希纯:怎样防止孩子自杀,请做好这9件事!
✩ 丁香医生:自杀是抑郁症的结果?自杀的人是精神有问题吗?
怡禾心理周婷:“我对我小孩最大的想法就是,活着度过青春期”
丁香园:急诊收了个自杀 6 次的 17 岁女孩,家人却坚持要求出院
✩ 春雨健康科普:也许活着更需要勇气,想对所有人说,你活着就已经很棒了!

最后推荐童爸汇总的关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科普文章,里面也包括了抑郁症、孕期抑郁、产后抑郁、双向障碍、儿童抑郁、焦虑障碍、强迫症、失眠等内容。我的汇总文章内容都很长,你不需要一次看这么多,可以根据本篇目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相关内容即可。

本篇目录

一、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
二、抑郁症和躁郁症
  2.1 抑郁症的症状
  2.2 抑郁症的治疗
  2.3 孕期抑郁和产后抑郁
  2.4 躁郁症(双相障碍)
  2.5 认知行为治疗(CBT)
三、儿童抑郁症和自杀

  3.1 儿童抑郁症

  3.2 儿童自杀的重要原因

四、抑郁症的认识误区

五、抑郁症的真实案例

  5.1 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抑郁症经历

  5.2 张国荣因抑郁症而跳楼自杀

  5.3 演员马思纯谈自己患抑郁症

  5.4 天才儿子金晓宇全网刷屏

  5.5 CoCo李玟因抑郁症去世

  5.6 科普文汇总: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六、抑郁症的英文专业资料

七、关于失眠和褪黑素

  7.1 关于失眠

  7.2 关于褪黑素

  7.3 关于神经衰弱

八、关于焦虑障碍

九、关于强迫症


笔记:童爸汇总的关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科普文章
分类:科普文章汇总——抑郁  焦虑
关键词:抑郁、焦虑、躁狂、躁郁、双相、情感障碍、情绪低落、失眠、神经衰弱、自杀。

童爸育儿对话框发送关键词
抑郁】【失眠焦虑症
就可获得本篇科普笔记
【最后修订:2024.12.19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

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World Bipolar Day),这是因为3月30日是著名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的生日。梵高去世后,医学界推断梵高很可能是罹患了双相情感障碍(双相障碍/躁郁症)。为了纪念他,亚洲双相障碍网络、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及国际双相障碍学会联合发起倡议,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障碍日,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这种疾病,理解和包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升广大民众防治意识。


梵高的星空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因丘吉尔、舒曼、拜伦、毕加索等诸多名人都患有该疾病,又被大家称为“天才病”,好发季节为春末夏初,20%-54%首次发病在青少年期。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0.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双相障碍发病率逐年提升,患病人数已达840万,双相情感障碍的人群发病率高达2%,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0倍。目前全球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障碍,中国泛抑郁人数接近1亿,心理、精神疾病已严重侵扰着人们的健康,影响家庭、社会的和谐。特别是疫情以来,人们的心理遭受着严峻挑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提醒:抑郁/躁郁症是可控疾病


精神卫生686抑郁症是一类很常见的精神疾病,各种原因都可能引起,主要表现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高兴不起来),会对个体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根据WHO的数据,全球有大约3.5亿人与抑郁症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还在不断增加。WHO预计在2030年抑郁症将位列全球疾病负担之首。抑郁症如此高发,且对人们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如何识别,如何应对呢?请看来自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的科普动画。



童爸点评:如果你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或焦虑症要勇于求助专业医生的帮助,你也可以结合线下就诊和线上咨询。线下就诊时医生可能会开一些中药但不要吃,最好结合线上咨询靠谱医生确定是否有更好的用药方案。

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有一个很难的地方。身体其他器官生病了,我们的头脑还可以判断应该如何治疗;但是当心理生病了,我们的头脑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没有选择去积极治疗,而选择了相反。所以身陷抑郁症的人啊,很难接受自己得了抑郁症,她/他需要身边的亲友的帮助,来帮助她/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希望更多人来了解更多关于抑郁症的科普知识。

推荐阅读:
✩ 徐桂凤: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一集:抑郁症
 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二集:双相情感障碍
 怡禾心理熊红芳:什么人需要做心理咨询?
 怡禾心理黄贝尔:心理治疗需要多长时间才会起效?
 怡禾心理黄贝尔:为什么你在心理诊所的门前犹豫不决?



抑郁症和躁郁症


2.1 抑郁症的症状

UpToDate临床顾问抑郁的定义:术语“抑郁”有多种用法,可能引起混淆;抑郁可能是指:

● 一种心境状态,表现为悲伤、绝望、焦虑、空虚、沮丧或无望的感觉;没有感觉;或者表现为流泪。抑郁心境(情绪不良)可能是正常的,或者是精神病理综合征或一般躯体疾病的一种症状。

● 一种综合征,即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群,可包括抑郁心境。通常遇到的抑郁综合征包括重性抑郁、轻性抑郁或恶劣心境(持续性抑郁障碍)。
● 一种精神障碍,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临床状况。例如,重性抑郁综合征可出现在多种障碍中,如单相重性抑郁(也称为“重性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药物所致的抑郁障碍,以及其他(一般)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障碍。

UpToDate临床顾问抑郁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低落状态,可能给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抑郁?抑郁患者在至少2周的大部分时间内感到情绪低落,还存在1种或2种以下症状:1、对曾经的爱好失去兴趣;2、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感到伤心、沮丧、无助或暴躁。抑郁还可造成这些症状:体重减轻或增加、睡眠过多或过少、疲倦或缺乏精力、内疚或自我价值感低下健忘或思维不清、行动和语速减慢、坐立不安或难以安静、死亡或自杀念头。如怀疑自己抑郁,应就诊。只有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才能确诊。出现自残、自杀念头时请立即求助!如出现自残或伤害他人的念头,请:联系医护人员,告诉他们情况紧急;呼叫救护车;前往当地医院的急诊室;联系当地自杀预防生命专线。

UpToDate临床顾问抑郁症状包括:心境低落、兴趣或愉快感丧失、食欲和体重减少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疲劳、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无价值感或内疚感及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双相障碍的特征是周期性病理性心境高涨。双相Ⅰ型障碍患者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即同时有心境高涨和抑郁),且几乎总是有抑郁发作。双相Ⅱ型障碍的特征为有1次或多次重性抑郁发作,且至少有1次轻躁狂发作。


科普抑郁没有一张固定的“脸”。抑郁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低落状态,可能给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造成障碍。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抑郁?抑郁患者在至少2周的大部分时间内感到情绪低落,还存在1种或2种以下症状:① 对曾经的爱好失去兴趣;② 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感到伤心、沮丧、无助或暴躁。


推荐阅读:

 简单心理:抑郁症的10个症状
 利维坦:为治疗抑郁,有人选择不睡觉
 丁香园:中国人为什么突然得上了抑郁症
 怡禾心理熊红芳:“我很好”其实是“救救我”
 深圳卫健委:如果我抑郁了,请这样陪伴我
 小满医疗谢韫诗:如何帮助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 徐桂凤:“微笑抑郁”:抑郁症没有一张固定的“脸”

 怡禾心理熊红芳:得了抑郁症是不是就好不了了?

 腾讯医典:胃疼去医院,医生竟然叫我去看精神科?
 卓正内科李爽:抑郁症高发季来临,我们如何远离它?

✩ 怡禾心理熊红芳:为什么看起来很开心的人也有抑郁症?

 怡禾心理黄贝尔:在你抑郁时,进行锻炼能帮助它减退吗?
 怡禾心理周婷:胃不舒服医生建议去看精神科,病人“炸毛”了
 怡禾心理周娱菁: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 怡禾心理熊红芳:“想开点吧!”这可能是深陷抑郁的人最烦恼的一句话

 卓正内科李爽:如何让你的人生更加阳光灿烂?——谈谈抑郁症的筛查
 可友健康魏玮:胃总是不舒服,检查又没事,这是怎么了(躯体形式障碍)

 丁香园:这类疾病只有5%患者接受治疗,还有节目讲「别听医生建议」(躁郁症)


2.2 抑郁症的治疗

UpToDate临床顾问抑郁症如何治疗?包括下列1种或多种:药物治疗;咨询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护士或社会工作者;向脑部输送磁波或电流。较轻的患者可通过用药或咨询缓解,重度患者通常需要用药+咨询。还有一种疗法称为“经颅磁刺激”(简称TMS),是用贴着头皮的装置向脑部输送磁波,药物和咨询无效时可能会使用。部分重度抑郁患者可能需要电休克疗法(简称ECT),即让电流以安全方式通过脑部。何时能好转?两种治疗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起效。许多患者服药2周内即开始好转,但可能需4-8周才完全显效。许多到咨询师处就诊的患者会在数周内好转,但可能需8-10周才能充分见效。如果尝试的第一种治疗无效,应告诉医护人员,但不要放弃。一些患者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治疗或治疗组合才能找到有效的,该过程中医生、护士或咨询师都可提供帮助,还可教您在寻找恰当疗法或等待治疗起效期间如何应对抑郁。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应在医生的帮助下选择。药物可能比咨询起效略快,但也有副作用。且部分患者不喜欢用药。而咨询意味着将自己的感受告诉陌生人,这对部分患者比较困难。


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和成人相同吗?略有不同。一些青少年常表现得低落或情绪化,难以判断是否确属抑郁。抑郁青少年往往暴躁易怒,甚至可能寻衅打架。对于青少年患者,一般建议先尝试咨询,再尝试用药。因为一些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药可能引发问题。但有时药物治疗是必需的,多数专家认为在必需的情况下进行药物治疗合理而安全。


如药物治疗期间有生育计划怎么办?一些抗抑郁药对胎儿有害,但孕期不治疗抑郁也有害。如有备孕计划应告知医生,但不要停药。医生可帮您计划如何安全妊娠。如分娩后计划母乳喂养,也应告诉医生。母乳喂养对母婴双方都很有益。一些抗抑郁药在哺乳期使用比较安全。对产后抑郁不加治疗也会造成危害,因此不得停药。医生会告诉您如何安全喂养婴儿。


UpToDate临床顾问抗抑郁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氟西汀于1972年合成,在1987年成为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重性抑郁的第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此后,舍曲林于1991年、帕罗西汀于1993年、西酞普兰于1998年、艾司西酞普兰于2002年分别得到批准。氟伏沙明在美国从未被批准作为抗抑郁药使用,但在1993年被批准用于治疗强迫症。除抑郁外,临床医生还用SSRI类药物治疗许多其他精神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经前期综合征)及躯体形式障碍。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因其有效性、耐受性及过量使用时通常安全,常用作一线抗抑郁药。6种通常可用的SSRI为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及舍曲林。

●SSRI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泵,提高了突触后5-羟色胺受体的占有率。这一最初作用可能引起的后续改变涉及抑郁治疗。SSRI的选择性体现在它们对其他类型受体的亲和力相对很小。

●SSRI可能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这种酶可代谢其他药物,从而引起药物间相互作用。相比其他SSRI,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抑制肝酶的程度较轻,因此当担心药物间相互作用时它们是首选的SSRI。

●SSRI类药物的使用通常应以最低有效剂量开始。找到有效剂量是一个不断尝试和犯错误的过程。应根据患者的反应、耐受性及临床紧迫性调整药物剂量。西酞普兰可引起剂量依赖性QT间期延长,因此临床医生不应开具大于40mg/d的剂量。此外,对于存在西酞普兰血清药物浓度增高危险因素的患者,每日剂量不应超过20mg,这些危险因素包括:肝功能受损、年龄大于60岁,减慢西酞普兰代谢的CYP2C19变异型,以及同时使用抑制CYP2C19的药物。

●SSRI的常见副作用包括:性功能障碍、嗜睡、体重增加、失眠、焦虑、头晕、头痛及口干。此外,观察性研究表明,SSRI可能增加糖尿病、异常出血及骨丢失的风险。


@罗百竹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有一个很难的地方——身体其他器官生病了,我们的头脑还可以做出判断是否应该治疗;但是当心理生病了,我们的头脑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没有选择去积极治疗,而选择了相反。所以身陷抑郁症的人啊,他/她很难接受自己得了抑郁症,她/他需要身边亲友的帮助——来帮助她/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希望更多人来了解更多关于抑郁症的科普知识,从而让这个世界少一些悲剧。


@罗百竹我一般趁着大促活动就会给我妈买了一些左洛复(舍曲林)。我妈有老年性的抑郁症,我对老年性抑郁症这种病理解,就是一种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的疾病——也是人老了之后的某些功能出现了老年性的障碍,就像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需要服药一样,老年抑郁症病人也是如此,只需要补充你所需要的物质,你就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我妈一开始不接受自己有抑郁症,后来她慢慢接受了之后开始规则使用药物(请遵医嘱),伴随多年的很多疾病症状都消失或缓解了,人的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很好的转变。


@罗百竹如怀疑自己抑郁,应去医院就诊,只有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员才能确诊。你也可以初步在线上咨询专业医生,例如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怡禾健康】【卓正医疗】,在“问医生”里搜索抑郁症,就可以找到系统推荐的医生。抑郁症患者可通过用药或咨询缓解。许多患者服药2周内即开始好转,但可能需4-8周才完全显效。许多就诊了咨询师的患者会在数周内好转,但可能需8-10周才达最大疗效。如果尝试的第一种治疗无效,应告诉医护人员,但不要放弃。


童爸提醒:一旦抑郁症达到了重度,药物治疗就要比心理治疗更重要,而且成本更低。现在很容易获取到原研药然后开始治疗,但是很多人不接受自己得了抑郁症的事实而拒绝使用药物。国内针对抑郁症的高质量的心理治疗,一方面并不多(特别是小城市),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心理治疗的价格也很贵。一般来说,对于治疗抑郁症,循证医学肯定是建议双管齐下,但是对于重度抑郁,我认为药物治疗要放在心理治疗前面。


推荐阅读:

 小满医疗:双相情感障碍如何治疗

 柴逸涵 :中国的抑郁障碍患者,仅0.5%得到了充分治疗

 小满医疗谢韫诗:抗抑郁药有那么多副作用,我该怎么办?

 三联生活周刊:抗抑郁新药获批,能有效减少自杀倾向吗?
 精神科医生周娱菁:关于抗抑郁药物,大家最关心的三个问题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12449590739071
 @_Yiyi____:这可能是史上最全的成人抗抑郁药物介绍以及使用误区
https://m.weibo.cn/5872217844/4418658887164057

2.3 孕期抑郁和产后抑郁

UpToDate临床顾问:尽管生孩子通常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许多产后女性会出现抑郁症状和障碍。患者可能表现为产后忧郁,即轻微抑郁症状且通常为自限性,也可表现为更严重的轻性或重性抑郁综合征。若不治疗产后抑郁会对母婴产生不良后果。产后单相重性抑郁在美国和欧洲的一般人群中发病率约为9%,但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似乎更高。约50%的患者中,抑郁发作于妊娠前或妊娠期。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既往围产期或非围产期(妊娠前、产前或产后)抑郁史。尽管自杀是产后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但产后期的绝对自杀率非常低。自杀企图在产褥期也属罕见。在产后女性中,自杀观念的发生率约为3%。产后抑郁患者还可反复出现伤害婴儿的想法,但杀婴较罕见,这更可能见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女性。

推荐阅读:
 段涛大夫:怀孕生孩子那些事 之 产后抑郁
 段涛大夫:怀孕生孩子那些事 之 丈夫产后抑郁
 徐桂凤:我曾离死亡那么近,你却觉得我矫情(产后抑郁)
 知贝健康:二胎妈妈携新生儿跳楼,被忽视的真相令人心碎!
 卓正妇产科杨春:孕期不开心?--关于孕期与抗抑郁药物的安全
 卓正儿科宁连珍:产后抑郁症只影响妈妈?其实宝宝也是受害者
 卓正科普叶月幽:产后抑郁——你并不是软弱,而是坚强了太久
 南方周末:“我有病,我有抑郁症”:三岁小儿被母亲扔下高楼坠亡
 段涛大夫:怀孕生孩子那些事 之 TMS治疗孕期抑郁症是安全和有效的
 段涛大夫:怀孕生孩子那些事 之 孕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是否会影响胎儿?
 妈妈因育儿观念冲突跟公公口角,被扇9巴掌!最后妈妈卑微道歉,请求原谅……

2.4 躁郁症(双相障碍)

UpToDate患者教育:双相障碍有时称为“躁郁症”,是一种导致心境和行为发生极端改变的脑部疾病。该病由脑内的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异常引起,有家族遗传倾向。患者感到过度快乐或过度悲伤,具体表现为持续多日感到非常快乐,然后又感到非常悲伤。

心境非常快乐时,也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即“躁狂”或“躁狂发作”。患者可能会:


●容易生气

●比正常情况更为活跃

●感觉拥有特殊的力量

●感觉不需要睡觉

●不加思考而做出不好的选择

●启动许多事情但并不完成


有时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即“抑郁发作”。患者可能会:


●每天大多数时候感到非常悲伤

●体重大量减轻或增加

●入睡困难或睡得太多

●感到非常疲倦

●无法享受事物

●自我感觉很差

●考虑死亡或自残


患者可能有工作或上学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无法与家人和朋友融洽相处。


UpToDate患者教育:双相障碍如何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您和您的医生将共同协作,以找出最为有效的药物。但有时需要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起效。也可能尝试几次才能找到恰当的药物或药物组合。所有治疗双相障碍的药物都会影响脑部,作用包括:维持心境稳定,防止大的变化;使精神状态保持平静;驱散悲伤。药物有时可导致副作用。您可能还需短时间住院。心境发作开始时,您可能有自残或伤害他人的风险。可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可能相信并不属实的事物。但如果您待在医院,医生可治疗这些症状并保证您的安全。其他治疗可能包括:

●电休克治疗(简称ECT)–以安全的方式使一股电流通过患者脑部,引起脑部化学变化从而缓解重度抑郁。某些患者感到非常悲伤,可能需要ECT改善症状。


●心理治疗(咨询)–即与治疗师交谈您的感受、想法和生活。目前有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一般而言,重点均是帮您学习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应对双相障碍。


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应继续每天用药,以防止心境和行为出现大的改变。


推荐阅读:
 怡禾心理周婷:抑郁症还有一个姐妹叫双相情感障碍?

2.5 认知行为治疗(CBT)

@罗百竹:你了解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吗?认知行为治疗(CBT)可用于儿科单相抑郁、儿童及青少年焦虑障碍、儿童及青少年强迫症等问题。童爸提醒:你也可以使用免费的 通义千问app 搜索更多关于认知行为治疗(CBT)的知识。虽然很多循证资料都推荐轻度抑郁症、失眠等问题都优先选择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但是要知道在欧美,高水平的认知行为治疗(CBT)一方面也很贵,另一方面也供给也是不足的。更不要说我们中国了!所以基于现实条件,我认为国内一般经济收入家庭,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对于中度抑郁症,一般推荐 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CBT)双管齐下。虽然很多循证资料都推荐轻度抑郁症、失眠等问题都优先选择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但是要知道在欧美,高水平的认知行为治疗(CBT)一方面也很贵,另一方面供给也是不足的。更不要说我们中国了!所以基于现实条件,我认为国内一般经济收入家庭,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对于中度抑郁症,一般推荐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双管齐下。

UpToDate临床顾问:CBT是一种有时限、手册化的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综合征进行干预时,结合了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认知治疗采用审思证据、认知重建、摆脱无价值思维等技术,以纠正对于自身(如“我很蠢,所以我不行”)、世界或未来的功能障碍性思维。行为治疗侧重于纠正适应不良性行为(如社交孤立),以及增加目标导向性行为和改善心境的活动。患儿在治疗场景中学习认知及行为技能,并在治疗间期练习这些技能。CBT模型最初设计用于抑郁障碍,经调整后可用于一系列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躯体变形障碍、进食障碍、失眠、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以及多种一般躯体疾病(如慢性非癌性疼痛、耳鸣)。



儿童抑郁症和自杀


3.1 儿童抑郁症

UpToDate临床顾问:儿童期发生抑郁的风险有所增加。例如,2007年美国一项调查纳入78,000余名父母,在不同年龄组的子女中,抑郁的时点患病率如下:3-5岁:0.5%;6-11岁:1.4%;12-17岁:3.5%。抑郁的1年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则更高。美国一项针对2010和2011年12-17岁青少年(n>45,000)的调查发现,重性抑郁的1年患病率为8%。另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1%。重性抑郁青少年的男女比例约为1:2,与成人患者的男女比例相近。这种性别差异在青春期显现;在青少年中,女孩患抑郁的风险高于男孩。美国一项研究纳入12-17岁青少年(n>45,000),发现女孩和男孩的重性抑郁终生患病率分别为18%和8%。但在青春期前的儿童中,男孩患抑郁似乎比女孩更常见。一篇meta分析纳入12项社区研究,共15,000余例≤12岁儿童,发现男孩的单相重性抑郁估计患病率比女孩高出60%。儿童及青少年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低出生体重

●有一级亲属患抑郁和焦虑的家族史(包括母亲的产前或产后抑郁)

●家庭功能不良或照料者与儿童之间存在冲突

●早期经历逆境(如虐待、忽视或早期丧亲史)

●心理社会应激源(如同伴问题、同伴侵害/欺凌、学业困难)

●性别烦躁和同性恋,尤其是年少受过欺凌时

●以消极方式看待事件和应对压力

●有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学习障碍、注意缺乏多动障碍(ADHD)及对立违抗障碍的病史

●创伤性脑损伤

●慢性疾病,尤其是症状和/或治疗负担长期破坏生活时


UpToDate临床顾问:6-11岁儿童的抑郁估计终生患病率是2%,而在12-17岁的青少年中为7%。在青春期前儿童中,男孩的抑郁患病率似乎比女孩高。在青少年中,女孩比男孩更常发生抑郁,比例约为2:1。抑郁症状包括:情绪不良、快感缺失、食欲或体重变化、睡眠障碍、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精力不足、无价值感或不恰当的内疚感、认知损害,以及反复出现死亡/自杀的想法或自杀企图。儿童抑郁通常合并物质使用障碍、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而且易使青少年早期发生心血管疾病。


@三联生活周刊:#我的孩子怎么会得精神疾病呢# #童年抑郁之痛#大多数家长觉得就是孩子意志力薄弱、不听话,这也涉及到大多数家长对精神卫生的耻感:我的孩子怎么会得精神疾病呢?北大六院精神科医生林红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访谈时谈到家长可以从两方面识别孩子是否抑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社会功能。”林红提到,一些孩子间歇性不想上学,在家发脾气,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一到周日晚上,就头疼、眼睛疼、牙疼、脖子疼、脚后跟疼、低烧等,家长总认为,孩子只是意志力薄弱、不听话,甚至装病。林红会开玩笑,“你装一个试试”。还有人觉得,“小孩有什么心理问题,就是惯的、欠揍。”但在林红看来,“实际上孩子他有很深的痛苦,却完全被成年人的世界忽略了。” 


@史秀雄Steve:美国CDC的数据是超过一半的自杀行为都和抑郁症有关,而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终生自杀风险是20%。重度抑郁的自杀率和终生自杀率都是最高的。高中重度抑郁这么多,在未来就必然会看到更多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杀的事件,而且会越来越频繁。


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为什么得抑郁症的孩子这么多?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从基础教育也好,到高等教育,我认为应该重新扭转方向,已经有点误入歧途。这个教授说的都是我心里想的话!



童爸点评:孩子得了抑郁症,既有内因(遗传因素),也有外因(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也有很大的影响。当孩子面对内卷的后,家长要给孩子减压。


推荐阅读:

✩ 偶尔治愈: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

✩ 怡禾心理周娱菁:我如何知道孩子抑郁了?

✩ 怡禾科普:带孩子去看胃病,却被要求挂心理科,真相居然是......
✩ 中国新闻周刊: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届孩子为什么这么“烦”?

3.2 儿童自杀的重要原因

2023年2月2日,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会消息——2022年10月14日,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胡某宇失踪。2023年1月28日,胡某宇尸体在金鸡山区域树林中被发现。在国内权威刑事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下,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通过开展调查访问、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检验鉴定等工作,认定胡某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生前心理状态失衡。推荐阅读:《南方周末:警方认定胡鑫宇系自缢死亡:录音笔中音频表达自杀意愿》。



2022年9月27日,胡某宇曾与母亲三次通话,共43分54秒,其母反映胡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10月1日凌晨,其母亲、哥哥专程从福州赶回予以安抚,10月4日二人离家返回福州。10月5日,胡某宇又与母亲通话三次,共39分47秒,其母亲未透露通话内容。10月10日至13日,胡某宇曾7次独自到宿舍楼三楼阳台,观望睢园及校外树林山岗方向。10月14日,胡某宇在食堂晚餐后,携带录音笔两次登上五楼阳台,有明显轻生意图。2022年10月14日傍晚,胡鑫宇从校园失联。2023年1月28日,胡某宇尸体被发现。

童爸点评:最近几个月多次在新浪微博热搜榜上看到胡鑫宇事件。一个15周岁的高一男生,入校(住校)后2个月左右,在学校里从宿舍到教室的一百米路上失踪了。我初看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孩子要么因为压力过大或者抑郁症出了意外,要么是发生了溺水/失足这类意外。考虑到封闭学校的特殊情况,其实会重点怀疑第一种可能。孩子如果只是躲起来了,一般顶多坚持1-3周就会被发现,超过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就凶多吉少了。我国每年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而青少年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阿司匹林42195米:从新闻发布会再说胡鑫宇。据2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胡鑫宇有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进食出现异常,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从症状看,他可能有抑郁症,抑郁症和自杀密切相关。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抑郁症和成人的症状不太一样,除了常见的情绪低落之外,青少年还常出现暴躁易怒,因此家长常常没发现孩子有抑郁问题。

@有丝分裂兔:我没看直播,这些热搜下面的视频有点零碎,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有汇总,我把发出来的视频努力听了一下大致上是还原了一个多动症孩子,到中学学习困难,睡眠障碍,发展成抑郁症的过程,发布会也提到了孩子曾经向父母求助,所以事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2年的论坛上,静进医生也分析过情绪问题的渐进性。还是那句话,早发现早干预。



@央视网:【#青少年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转发提醒!】#我国每年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学业压力、亲子矛盾等引发的心理冲突已经成为学生群体普遍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反而采取了偏激的教育方式,则更容易适得其反。搜索信息、网络宣泄、情绪反常、悲观倾向、兴趣降低、近期频繁遇到重大危机、整理东西、长期高压,如果青少年身上出现这样的信号,可能是在发出求救。#得了抑郁症身体会发出信号#



世界不完美,但生命很可贵。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拨打国内这些心理援助热线电话(部分)。

国内心理援助热线电话(部分)


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12355

全国:400-161-9995

北京:800-810-1117 或 010-82951332

上海:021-51619995 或 021-12320-5

广州:020-81899120

深圳:0755-25629459

重庆:023-65372255

武汉:027-85844666

青岛:0532-85669120

吉林:0431-89685000 或 0431-89685333 (8:00 – 16:00)

天津:022-88188858

福建:0592-5395159

浙江:0571-85029595

江苏:0512-65791001

甘肃:0931-4638858


推荐阅读:

✩ 徐桂凤:关于青少年自杀的一些话

✩ 徐桂凤:儿童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你知道吗?!

✩ 徐桂凤:儿童及青少年自杀,是因为孩子太脆弱吗?

 郝希纯医生:怎样防止孩子自杀,请做好这9件事!
 知贝健康:如果孩子说想去死,家长究竟能做些什么?
 欧茜医生:希望这样的悲痛不要再有!孩子的求救信号一定要看懂
✩ 群里看到一个孩子的遗书: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


抑郁症的认识误区

@罗百竹樊登说抑郁症——“抑郁症非常重要的心理来源,就是总是只想着自己的得失。”童爸点评:从樊登关于健康领域的一些视频来看,他根本就不专业!他可能读了几本不知道出处的相关书籍就自以为是,真是够膨胀的!他这些确定性的描述会让听众以为这些是盖棺定论,其实这些根本就是扯淡的。这些错误言论会让多少抑郁症患者在这种认知环境下更难活下去?! 其实正经的科普如下:目前科学上尚不清楚轻性抑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家族研究表明,该障碍并不存在家族聚集性。一些药物与抑郁症状有关。多重证据表明抑郁与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相关。然而,关于抑郁发病机制的研究通常使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因此不清楚观察到的异常(如,神经影像学发现)是抑郁的病因、后遗症、两者皆不是还是两者皆是。抑郁患者在大部分时间都感到情绪低落并持续至少2周。他们至少还存在以下2种症状之一:1、不再享受或关心过去喜欢做的事情;2、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感到悲伤、情绪低落、绝望或脾气暴躁。


推荐阅读:
 等闲雅医赵家胜:抑郁三年,竟是甲减
 怡禾心理熊红芳:“我很好”其实是“救救我”
 徐桂凤:“微笑抑郁”:抑郁症没有一张固定的“脸”
 怡禾心理熊红芳:为什么看起来很开心的人也有抑郁症?
 腾讯医典:那些说抑郁症是玻璃心的人,根本什么都不懂
 怡禾心理熊红芳:“想开点吧!”这可能是深陷抑郁的人最烦恼的一句话



抑郁症的真实案例

5.1 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抑郁症经历

@VivivictorL我讲一点关于抑郁症的事吧。倒不是为了渲染一些负面的情绪,希望分享点个人的经历,对正在抑郁症中挣扎的你、或者是对身边有抑郁症的家人朋友而不知所措的你有所帮助。4000多个字絮絮叨叨,只是一个病人的自述,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如果你也觉得生病,请你尽快地找到一家正规的医院去心理门诊或者精神科,挂一个号、敞开心扉地与医生谈谈。全文:Vivivictooor:一篇抑郁症患者的独白》。

5.2 张国荣因抑郁症而跳楼自杀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香港文华酒店24楼跃下结束了生命。张国荣的离去不是偶然,而是思虑许久的,于坠楼留下了遗书,内容如下:“Depression(抑郁)!!多谢各位朋友,多谢麦列菲菲教授。这一年来好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唐,多谢家人,多谢肥姐。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会这样???” 署名Leslie是张国荣的英文名。因为抑郁症,一生没做坏事的“哥哥”,带着痛苦离开了人间。张国荣遗书中提到的麦列菲菲教授是谁呢?麦列菲菲教授,英文名Felice Lieh-Mak,出生于1941年8月10日,生于菲律宾,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精神科医生,在张国荣患抑郁症期间,担任过他的主治医生。


5.3 演员马思纯谈自己患抑郁症

2021年3月7日晚,演员 @马思纯 在分享的视频中首度谈到患抑郁症一事,称自己应该已经有十几年没有睡过好觉了,直到后来才意识到已经病很久了。这次经历身体上面的爆发后,更觉得“我一定要健康”。马思纯也呼吁屏幕前有和她一样问题的朋友正视并接受抑郁症,“它只是一种病而已,它和其他的病没有任何的区别,身边的人也不要把它特殊化,去看医生、吃药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5.4 天才儿子金晓宇全网刷屏

在微博上刷到这篇文章《杭州日报: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真的是一口气就看完了这个故事,读完后感慨万千!感谢@王磬 写下了这些点评的文字:

@王磬读完这篇刷屏的天才儿子金晓宇蛮感慨的。一个连高中都没上过、却通过自学掌握多门外语并成为杰出翻译的“天才少年”,也是一个年幼时就意外失去左眼、又被确诊了精神疾病、偶有暴力倾向、多次入院治疗的“问题少年”。讲述者是金爸爸,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个拮据的、本分的家庭,他与老伴,如何用家筑起的安全网给“问题儿子”遮雨、托底。




杭州日报后来也做了新的报道——@杭州日报:【#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 父亲最新回应:小宇已经回家 正在全力翻译新书】#从殡仪馆打来的电话# 昨天,本报“倾听·人生”栏目发布了#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报道一位不为人知的“天才”翻译家金晓宇和他父亲金性勇的真实人生。金晓宇幼年不幸眼部残疾,后来又确诊为躁郁症患者,翻译就是他和命运抗争的唯一武器。这个残酷而温柔的故事,让全网读者都无不为之动容,电话瞬间打爆了金晓宇家,国内二十几家媒体来电联系采访,至少有七家影视公司表示想拍摄这个被称作“杭州版《美丽心灵》”的故事。85岁的金性勇老人也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小宇已经出院回家,等待已久的《本雅明书信集》样书也已收到,预计下月上市。目前他正在全力翻译第二本本雅明的著作《拱廊计划》。老人感谢了大家的关心,但也婉拒了所有物质帮助。我们也想,现在小宇最需要的是平静的生活,和细水长流的关心。再次感谢大家!
@当当读书汇#金晓宇翻译22本书背后的故事# 今天你也被《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了吗?文章中一家人的真实故事令人潸然泪下。这是一个关于苦难与爱、不幸与奇迹的故事。致敬伟大的父母,致敬天才翻译家金晓宇。希望更多人读到小宇的译作:http://h5.dangdang.com/mix_20220117_v4xc ,希望小宇爸爸健康长寿。


当当网金晓宇译作作品合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直达:

5.5 CoCo李玟因抑郁症去世

2023年7月5日晚上,传来一条令无数人悲伤的消息——据李玟姐姐@李思林Nancy 微博,“CoCo于数年前不幸患上了抑郁症,经过长时间与病魔斗争,可惜近日病情急转直下,于7月2日在家中轻生,送院后一直昏迷,经医院团队努力抢救及治疗,最终于7月5日返魂乏术,与世长辞。”

童爸点评:逝者已去,愿得到安息。生者坚强,还要继续走人间路。很多文章的题目说“李玟轻生”,我不赞同这样的描述。你只要稍微去了解李玟,就会知道她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例如她在2023年2月23日的微博——



@CoCo李玟:今天,我要面对我生命中最大的挑战,也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恐惧。我从来不怕任何困难,一切问题总是一个一个来解决。可是这一次我脆弱了,一直想逃避,可是现在真的避无可避了。


这恐惧是从我幼时的一段痛苦的回忆开始。因为我天生左腿有缺陷、从我婴幼儿时期学走路开始,妈妈发现我不对劲,所以在两岁时我就被送进医院做手术,可惜手术不成功,其中最难受的是医生用了一根很粗的铁棒子穿过我的左脚跟,再加腿上打了石膏,让我完全不能动,对一个小孩来说,这个很折磨人的。当时的感觉是日子过得很慢,渡日如年。我记得那时候每一个晚上我都哭著入睡,因为很想念妈妈和姐姐们,我只希望她们能在我身边,因为身边都是陌生人。记得当时我的病房还有两百多个小孩,他们的惨叫和哭声都让我很难忘,也很为他们难过,只希望他们赶快好起来,而我却隐藏自己的痛,从不跟任何人䜣说。


当我终于出院,我完全不会走路,我很害怕痛疼,但是要重新去学走路,这个过程带给我很大的痛苦和阴影。其实这么多年,我是靠我的右腿去支撑全身。这么多年在舞台上又唱又跳都是靠右腿去支撑。每一次排舞或演唱会结束后,我的腿都痛得要命,只是我从来不让人看见我痛苦的一面。这么多年我只想把我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只要大家开心,多痛也值得。


去年10月初我在排舞时,因为太拼了,触及旧患,髋关节移位,在没有软骨的保护下,神经线被压住了。可是也有神奇的时候,虽然我走不了路,但跳舞时我就不疼了,可能是因为跳舞让我最快乐吧。


我忍受痛楚很多年了,现在已让我无法正常生活。老天爷逼我要去面对,这么多年在舞台上跳舞,其实是靠一边腿去支撑整个身体,这一切都是靠自己的意志力。我记得小时候医生说我是不可能跳舞的,所以跳了这么多年可以算是一个奇迹了,我感恩我可以做了这么多。我只知道没有人可以决定我的命运,一切靠自己的努力,谁说你不行,你越要证明给他看你是可以的。现在我想把我最真实的一面告诉大家,我是真的害怕,害怕自己无法像以前般跳舞。可是当我走进这个医院,我的态度已经变成我什么都不害怕,我要勇敢去面对,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会欣然接受。我希望我很快可以回到舞台,大家越早看到我,那就越意味著我带来了非常好的消息。希望你们可以等我回来。我也希望向大家传达这份正能量。


态度决定一切。现在我就是一个女战士,再次面临一个大挑战。人总有脆弱的时候,这是难免的,可是我们永远要记住,乌云过后太阳就出来了。不管怎么样,我会努力一步一步往前走,我知道我一定可以的。希望上天保佑我很快好起来,让我早一点回来和所有疼爱我的歌迷、朋友们见面,让我可以继续在舞台上发光发亮,然后把我所有的故事跟大家分享。现在我是女战士!我将要面临人生新的挑战和新的开始。我要重新练习走路,希望大家陪伴我渡过这个艰难的路程。现在的我更加需要你们。你们永远都在我心里面,永远爱你们。我是万里长城永不倒!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有一个很难的地方。身体其他器官生病了,我们的头脑还可以判断应该如何治疗;但是当心理生病了,我们的头脑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没有选择去积极治疗,而选择了相反。所以身陷抑郁症的人啊,很难接受自己得了抑郁症,她/他需要身边的亲友的帮助,来帮助她/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希望更多人来了解更多关于抑郁症的科普知识。


推荐阅读:

✩ CoCo李玟因抑郁症去世,经过长时间与病魔斗争!童爸汇总的关于抑郁症、焦虑症和失眠的科普文章


5.6 科普文汇总: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 Vivivictooor:一篇抑郁症患者的独白
 丁香医生:错把抑郁当成叛逆,我差点失去了女儿
✩ 深圳卫健委:一个抑郁症患者,是怎么一路跌宕地活下来的?
 三联生活周刊:得了双相情感障碍后,我把养了十年的狗偷偷扔掉了
 杭州日报: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


抑郁症的英文专业资料
@罗百竹这是我查抑郁症资料的时候看到的一些免费资源,不过都是英文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取:


抑郁症英文免费资源




  • 1、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也有关于抗抑郁药(包括SSRI类药物)使用的教育资料,名为“哪些药物用于治疗抑郁?”,在以下网站可在线获得http://www.nimh.nih.gov/health/publications/mental-health-medications/what-medications-are-used-to-treat-depression.shtml

  • 2、解释抑郁的症状、病因和治疗的资料也可从名为“抑郁”的小册子中获得,该小册子可在以下网站在线获得http://www.nimh.nih.gov/health/publications/depression/index.shtml。该网站还提供参考文献、用非专业人士可以理解的语言总结的研究结论,以及正在招募患者的临床试验相关信息

  • 3、抑郁和双相障碍支持联盟(http://www.dbsalliance.org)是一个对其成员进行抑郁及应对教育的国家组织,该组织还致力于提高公众对于该病的认识,以及呼吁进行更多的研究与获得更多的医疗服务。该组织由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管理维护,设有地方分会

  • 4、美国国家心理疾病联盟(http://www.nami.org)是一个类似架构的致力于对各类心理疾病患者进行教育、支持和维护的组织。抑郁是其工作重心之一。


关于失眠和褪黑素

7.1 关于失眠

UpToDate临床顾问:获批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包括多个种类和制剂,可根据作用机制或初始适应证进行分类:BZRAs(包括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BZRAs,如唑吡坦)、组胺受体拮抗剂(如,低剂量多塞平)、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和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罗百竹:有朋友咨询——佐匹克隆呢?生命不能承受之苦,苦到起床喉咙舌头都是苦味。童爸点评:我搜了一下关键词,在两个内容里可以查到佐匹克隆。可以参考——

住院期间睡眠不佳的促发因素和干预措施——非苯二氮卓类的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如,唑吡坦、艾司佐匹克隆/佐匹克隆、扎来普隆)是门诊患者中有效的镇静催眠药,也常用于住院患者。但是,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这些药物与住院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谵妄和跌倒有关,从而减少了其在住院患者中的使用。这类药物可能应避免用于老年住院患者,用于其他住院患者时需要密切监测副作用。


时差障碍——使用的非苯二氮卓类BzRA是唑吡坦和佐匹克隆。在一项133名成人的随机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在向东旅行的情况下,唑吡坦(10mg,该剂量不再推荐用于女性和老年人)改善了自我报告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觉醒。在一项较小的试验中,佐匹克隆(7.5mg)改善了向西旅行期间客观记录的睡眠持续时间,但没有改善时差反应评分。


UpToDate临床顾问:失眠是成人就医的最常见症状之一。虽然睡眠是一种强有力的、高度受调节的生物趋动力,但在想睡时入睡并维持睡眠而没有过多觉醒的能力是易损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识别这些因素是失眠治疗的核心。失眠治疗需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消除或至少尽量减少干扰理想睡眠的促发因素与合并症。然而,治疗损害睡眠的各影响因素往往只能部分改善失眠,许多患者需要针对睡眠本身的药物治疗。只有在识别并处理所有促发因素后,才能以行为和药物方法成功治疗失眠。链接:https://weibo.com/detail/4857977276204982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① 急性失眠的治疗

短期失眠(持续<1个月)是失眠的一种常见形式,通常由心理或生理压力引起。急性失眠患者通常能识别出诱发失眠的直接因素。急性失眠的临床治疗有两个方面:

●讨论压力源在干扰睡眠中所起的作用,并评估痛苦水平。患者教育可一定程度控制失眠,或至少让患者接受暂时失眠。如果痛苦处于轻度或可控水平,我们会宽慰患者,并在症状没有改善时安排随访。
●当失眠严重或伴随显著痛苦时,我们会短期使用失眠治疗药物,以帮助解决对日间功能的直接干扰,并控制对睡眠的日益焦虑。药物的选择因人而异,与慢性失眠的原则相同。

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尽量减轻失眠产生的额外心理和生理压力。此外,治疗短期失眠可能减少对失眠的功能障碍性认知和行为反应,而这些反应可增加慢性失眠的风险。

鼓励在2-4周后随访,以重新评估失眠的其他原因、当前的睡眠相关症状和对睡眠的焦虑,并强化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果失眠持续存在,则鼓励进行评估和使用CBT-I治疗。

② 慢性失眠的治疗

对于恰当识别并处理诱发和维持因素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慢性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和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选择。

初始治疗选择 — CBT-I是大多数慢性失眠患者的首选一线治疗。CBT-I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由于缺乏治疗师或保险报销范围或时间的限制,许多患者都无法获得CBT-I。这种情况下可长期使用药物,前提是事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评估,治疗过程中定期随访,并且药物持续有效。

一些前瞻性研究评估了CBT-I、药物和联合治疗作为初始方法的相对疗效。在短期试验中,CBT-I单用和CBT-I联合药物的结局相当,且均优于单独用药。长期结局研究(12-24个月)也表明,CBT-I单用或联合药物比单独用药更有效。CBT-I不联合药物的优势在于,不会出现药物副作用和潜在药物相互作用,而且可以教导患者应对失眠复发的终生技能。一些学术组织的临床实践指南已认可首选CBT-I或其他行为疗法而非药物作为初始治疗,包括:美国睡眠医学学会、英国精神药理学协会、美国医师学会和欧洲睡眠研究学会。

如因临床原因需要快速起效,例如出现日间功能恶化或严重的失眠相关焦虑(可能会使患者难以遵循CBT-I的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可先用联合治疗(因为药物起效更快),然后逐渐减少用药(如,在6-8周内)。

没有可靠指标能预测CBT-I或药物的疗效。有人认为偏离最佳想法和行为预示着更可能获益于CBT-I,但出现适得其反的想法和行为可能是由于更严重的睡眠紊乱、更紊乱的生活方式或潜在的焦虑障碍,因此可能实际上是治疗抵抗的标志。一项研究表明,基线时痛苦较严重或入睡时间延长可能预测CBT-I治疗有效,而睡眠总时间较短(<6小时)可能预测效果欠佳。

关于药物治疗失眠的效果,预测因素也不明确。一项针对非苯二氮卓类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s, BZRAs)的meta分析显示,年龄较小和女性与更大幅度的睡眠潜伏期改善相关。个案报道显示,既往大剂量催眠药无效和矛盾性失眠(自我报告和客观记录的总睡眠时间差异巨大)提示未来药物治疗效果差。

认知行为治疗概述 — CBT-I是治疗成人慢性失眠的首选方式,已被多个学术组织和指南认可为一线治疗。

CBT-I是一种治疗慢性失眠的多成分方法,解决干扰理想睡眠的常见想法和行为。传统上分为面对面个体治疗或团体治疗,共4-8次;通过网络或电话远程实施治疗也可起效,但相关支持证据较弱。

CBT-I的行为治疗部分包括:

●建立每周7日稳定的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
●减少在床上的时间,使之接近估计的总睡眠时间(睡眠限制)
●鼓励只在睡觉和性生活时才使用床,只在困倦时才去睡觉,如果因无法入睡而焦虑就离开床(刺激控制)
●睡眠卫生,包括避免使用干扰睡眠的物质,避免小睡以最大化睡眠驱动力,以及优化睡眠环境的舒适度

CBT-I的认知治疗部分可解决以下问题:

●与失眠相关的焦虑性和灾难性想法
●对睡眠时间的不恰当预期
●关于失眠影响的错误认定
●用渐进式肌肉放松、正念和冥想来放松


CBT-I和其他治疗慢性失眠的行为方法详见其他专题。

药物治疗概述 — 应基于多种因素来个体化选择各种失眠治疗药物,包括患者年龄与合并症、失眠主诉的类型、副作用、费用、医生和患者的偏好。治疗选择、具体药物、副作用和风险详见其他专题。

简而言之,获批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包括多个种类和制剂,可根据作用机制或初始适应证进行分类:BZRAs(包括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BZRAs,如唑吡坦)、组胺受体拮抗剂(如,低剂量多塞平)、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和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如果用监管部门批准的一线药物治疗失眠效果欠佳,或想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有特殊原因需避免使用BZRAs,应考虑使用其他镇静药物治疗失眠。如果选择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如曲唑酮和加巴喷丁),当用量远低于针对其他适应证的研究和批准剂量时,尽管疗效支持证据较弱,对特定患者仍可能是相对安全的BZRAs替代选择。对于这类CBT-I治疗无效的患者,制定决策时也要考虑失眠不予治疗的风险。


推荐阅读:
 京虎子:新冠与失眠
 问药师平台:失眠了,怎么办?
 卓正科普:想睡个好觉,到底难不难?
✩ 怡禾心理周娱菁:成年人的失眠 苦不堪言
 怡禾科普:失眠的夜里,有人懂这滋味吗?
✩ 每日医学资讯:老年人失眠,警惕心力衰竭
✩ 卓正内科郭潇:如果失眠了,你可以这样做
 妇产科医生王玉玲:孕期失眠,应该怎么办?
 神经内科余医生:治疗失眠,其实可以不吃药
 丁香医生:睡不着 ≠ 失眠!关于失眠的 6 个真相
 果壳病人:如何能和失眠说再见?要先明白你失眠的原因
 怡禾健康余周伟:睡眠质量差+带娃,该怎么调整我的失眠?
 怡禾健康李惠君:心慌心悸是心脏出了问题吗?经常性失眠怎么破?

失眠用药:
 医学美图:改善失眠,让生活更美好
 冀连梅药师:孕妈妈失眠,可以用什么药?
 怡禾科普:汪小菲爆料的这个药,失眠的你可能也会用到
 丁香园:入睡困难,选择「艾司唑仑」还是「佐匹克隆」?
 医脉通临床指南:中国成人失眠诊治指南更新,看看有何建议?
 丁香园:失眠症如何治疗?2023 欧洲失眠症诊治指南 4 大要点梳理

7.2 关于褪黑素

@罗百竹:褪黑素不是安眠药,仅用于倒时差和有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DSWPD)。成人失眠可以吃褪黑素吗?简单来说,严重的失眠问题可能是抑郁症、焦虑症等更严重问题的一个表现,这还是要先去看医生明确诊断。儿童和青少年失眠是否可以褪黑素呢?褪黑激素最明确的用途是用于已确诊昼夜节律时相延迟患者。可能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入睡困难型失眠儿童也可选择褪黑激素,包括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ADHD的儿童。褪黑激素对典型发育的失眠儿童有明确疗效。但某些情况下不应使用褪黑激素,例如没有睡眠问题的健康儿童不应用其“促进安稳的睡眠”,生物学上入睡时间延后的青少年不应试图用其“强迫”入睡以便早起上学。褪黑素常规剂量下短期使用还是安全的。

推荐阅读:
✩ 一小时爸爸:褪黑素不是安眠药
 可友健康:失眠可以吃褪黑素吗?
 韩珊珊:睡不好,吃褪黑素有用吗?
 怡禾科普周琴:失眠吃褪黑素管用吗?
✩ 卓正科普:褪黑素是治疗失眠的“神药”吗?
 丁香医生余周伟:失眠了,能吃褪黑素吗?
 卓正科普:褪黑素可以日常用来改善失眠吗?
 冀连梅药师:服用「褪黑素」会影响生育吗?
 丁香医生谢望时:长期吃褪黑素助眠,有什么危害?
 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几毛钱一颗的褪黑素可以助眠,那有危害吗?

7.3 关于神经衰弱

@罗百竹健康群宝妈:童爸,有个专业问题想问你,我睡眠很轻,也就是传统上说的“神经衰弱”,这可以通过治疗改善吗?童爸点评:我去好几个知识库里搜索“神经衰弱”这种疾病,都搜不到。后来利用微信搜索终于搜到了这几篇文章。原来“神经衰弱”就不是一种病!

推荐阅读:
 丁香园曾鼎:神经衰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


关于焦虑障碍
UpToDate临床顾问: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特征为难以控制的过度、持续担忧,给患者带来显著痛苦或损害,在至少6个月的多数日子里发生。其他特征包括心理症状(如恐惧感和易激惹)和躯体症状(如疲劳加重和肌肉紧张)。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CBT)均是GAD的有效初始治疗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医患双方共同做出选择。对于选择药物治疗的患者,我们建议初始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RI)而不是其他药物(Grade 2C)。应根据个体情况来选择具体的SRI,这取决于药物副作用谱、药物间相互作用和/或患者的治疗史/意愿。SRI治疗的早期不良反应包括激越和失眠,通常可导致患者在GAD症状得到有效治疗前就停药。发生早期不良反应时,通常短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羟嗪来治疗。

@罗百竹:原来还有一种焦虑障碍叫做——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儿童仅在熟悉的环境中说话,通常只与少数亲密的家庭成员说话。尽管患儿的整体语言发育可能是正常的,但很难对选择性缄默症儿童进行评估。他们需要通过干预/治疗来缓解焦虑,焦虑会影响他们的社交-情绪发育和整体发育。


UpToDate临床顾问:儿童临床医生应谨慎看待下列对幼儿语言延迟的合理化解释,不应因这些理由而延误进一步评估或转诊。常见的五种说法(之一)——“他在家说得很好,但托儿所的老师说他在那里根本不说话,即使他愿意去托儿所,并且已经去了6个月。”在接受这种理由之前,必须考虑选择性缄默症,这是一种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儿童仅在熟悉的环境中说话,通常只与少数亲密的家庭成员说话。尽管患儿的整体语言发育可能是正常的,但很难对选择性缄默症儿童进行评估。他们需要通过干预/治疗来缓解焦虑,焦虑会影响他们的社交-情绪发育和整体发育。如果选择性缄默症儿童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不说话(例如,在托儿所或学校中),则也可能因语言锻炼不足而有表达性语言延迟风险。


推荐阅读:
 可友健康章杰:今天,你焦虑了吗?
 怡禾心理王怡蕊:焦虑的孩子该怎么养?
 怡禾心理熊红芳:胸闷、心慌、有濒死感、频繁去急诊或心内科,你可能是焦虑了
 宝妈说:这种疾病可以导致严重焦虑和失眠,一直悄悄藏匿在众多人群中,你知道吗?



关于强迫症


京虎子:强迫症先是出现强迫思维,这种强迫思维是重复性的、持久的、不情愿的想法、紧迫感和图像,强迫思维往往在做其他事的时候侵入进来,会导致痛苦和焦虑。为了摆脱强迫思维,人们会重复性地做一些强迫行为或仪式。强迫症状是重复性的行为或者精神活动,其目的是预防或者减少因为强迫思维而引起的焦虑、预防坏事出现,但只能提供暂时的解脱。强迫症通常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开始出现,儿童阶段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到了成人后男女患者比例就相当了。强迫症的症状通常逐渐严重,尤其是压力大的情况下。强迫症的症状有轻、中度、严重,到因为很严重而残疾。

UpToDate临床顾问: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种严重、普遍且最常为慢性、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的疾病,特征为反复、仪式化和令人痛苦的想法、观念和行为,并且患者通常几乎无法控制。研究发现,多达50%的OCD患者起病于儿童期和青春期。儿童和青少年OCD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于更严重、有共病或难治性疾病的病例,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可能有用。

UpToDate临床顾问: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参与了强迫症的发病。大量研究显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异常与强迫症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其他脑环路异常也有促成作用,例如额叶-边缘系统网络、额顶叶网络和小脑网络。双生子及家系研究表明,相比成年期起病的强迫症,儿童期起病的强迫症受遗传因素影响更大。

UpToDate临床顾问:儿童及青少年OCD的有效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ergic reuptake inhibitor, SRI)。对于轻度至中度儿科OCD患者,我们建议将CBT作为一线治疗。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偏好药物治疗或无法开展CBT,则可将SRI作为一线治疗。而对于有更严重表现的儿科OCD,我们建议将SRI联合CBT作为一线治疗。可能需要使用SRI以将OCD及相关焦虑症状减轻至CBT能够起效的程度。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同时使用CBT可减少原本所需的SRI剂量,从而可能减少药物副作用。共存抽动障碍会使诊断和治疗变得复杂。复杂抽动可被误诊为OCD。单用CBT或CBT联合SRI常是OCD合并复杂抽动的首选治疗。

UpToDate临床顾问:能为儿科OCD提供CBT的有经验的治疗师资源很不均衡。治疗师名录及其他资源可在美国焦虑和抑郁协会(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和国际强迫症基金会(International OCD Foundation)网站上获取。美国许多州设有强迫症基金会的当地分支机构。


① 美国焦虑和抑郁协会:https://adaa.org/find-help

② 国际强迫症基金会:http://www.ocdct.org


UpToDate临床顾问:一本推荐用于儿科OCD宣教的书籍名为《不能停止洗手的男孩》(The Boy Who Couldn't Stop Washing)。有一本针对CBT施治医生的治疗手册备受推崇,名为《儿童及青少年强迫症:认知行为治疗手册》(OCD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Manual)。


推荐阅读:
 京虎子:强迫症的症状
 京虎子:强迫症怎么治?
 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六集:强迫症
 第十一诊室:那些被强迫症困扰的姑娘们……
 静进医生:孤独症孩子容易合并抽动症和强迫症吗?
 丁香妈妈:孩子的东西顺序被弄乱了就哭,是有强迫症吗?



- End -


【童爸育儿】公众号的对话框发送/回复关键词【抑郁】【焦虑】【失眠】就可以获取这篇科普笔记的最新版本。


发送关键词 孕期用药、哺乳期用药、甲减、头痛/头晕/颈椎/腰痛、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高血压/血压计、糖尿病、乙肝、甲状腺/碘盐、胃病/幽门螺杆菌、痔疮、牙周炎/牙龈炎、减肥、戒烟、牛奶、不耐受、皮肤/皮炎、护肤/医美、hpv、体检、就医、付费咨询、健康群 等就可以获取对应的科普文章,发送【关键词】三个字就可以获取所有的关键词列表。


12岁女生检查出HPV,且有长达半年的性生活!感染了HPV,还能打疫苗吗?感染了高危型HPV,如何应对?

2024-12-17

12岁女生检查出HPV且有长达半年的性生活,女医生上报后居然被反问你怎么知道她就是被侵犯了?17岁男友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24-12-16

两岁孩子,医生诊断是肺炎,但是县城的医院查不了病原体,那么还能按照循证医学诊治吗?如何治疗?

2024-12-15

朱丹自曝吃了40多年鸡蛋才发现过敏,甲状腺和肺都已长了结节?!童爸点评:她做了一个骗人的检测!

2024-12-14

网友:孩子嘴唇磕破了,出现了一根肉丝,需要剪掉吗?需要缝针吗?嘴唇磕伤需要注意唇红缘这一区域,对美观影响极大

2024-12-13

提醒朋友们,40-45岁后推荐做肠镜筛查!广州朱阿姨听到朋友患肠癌一查自己也有,结直肠肿瘤如能早期发现,治愈率达90%以上

2024-12-12


本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科普信息汇总,不能替代个人的任何医疗诊治,个人医疗问题请咨询靠谱医生。


童爸育儿
童爸育儿,童爸关注儿童健康、阅读、教育、靠谱买等话题,童爸新浪微博为罗百竹,感谢朋友们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