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凉山地区一个县政协也有志书,且自带神秘面纱!

时事   2025-02-10 16:15   北京  


编纂《马边政协志》的感人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在祖国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今天,静下心来认真回味这段艰辛而愉悦的编纂历程,让我们倍感欣慰和自豪!


前不久,我整理书籍时,翻到了由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协历时十年编撰的《马边政协志》,这套书唤起了我一段尘封的记忆。

《马边政协志》是我担任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协主席时组织编撰的,在组织编撰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发展进程。其中既有收集整理编辑文稿资料过程的艰辛,也有印刷出版后众人运用文史成果的愉悦,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现将这段历程简述于后,算作历史留存。

图片

2011年9月,由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协组织编纂的《马边政协志》正式出版

《马边文史资料选编》创刊出版奠基础

地处小凉山下的马边,如果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朝廷御批“设立马湖府安边厅(现为马边)”开始计算的话,有436年。源远流长的小凉山彝苗文化、神秘莫测的三国历史遗迹、千古传颂的《永赖同功》绝唱、世界之谜的彝族悬托石佛,加上解放马边时的艰苦卓绝历史,民改、平叛的复杂艰辛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变迁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让马边的历史充满了神秘与沧桑,近现代的大事要事更是深刻影响了马边历史的发展进程。由于各种原因,马边重要的史料几乎无人问津,大都散落于时代的记忆深处,很少见诸文字。

2002年元月,我到政协工作后,认识到抓紧抢救马边文史资料是县政协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了进一步做好文史资料抢救工作,决定立即开展马边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撰工作。

编书的前提是稿件,而稿件的关键是作者。县政协根据马边实际情况,迅速采取三条措施抓组稿。首先,从前几届政协油印的《马边文史》小册子中选择部分合适的文稿。其次,从社会来稿中择优选稿。最后,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向有一定写作能力并且亲历过历史事件的离退休同志当面约稿。如此紧锣密鼓运作三个月,在编委会一班人的努力下,一册26.5万字的《马边文史资料选编(创刊号)》,在2002年4月中旬印刷出版。当年5月9日,县政协组织本书相关作者等人参加,由县政协主席主持召开马边文史工作座谈会。会议还就进一步做好马边文史资料的抢救工作进行专题座谈,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为《马边文史资料选编》一书的持续编撰奠定基础。

在认真总结组织编撰《马边文史资料选编(创刊号)》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确保“每年一书”,县政协决定,每年专门召开两次文史工作座谈会议,形成制度,坚持落实。鉴于一大批了解历史的老人相继离世,抢救文史资料工作已经迫在眉睫,2003年6月9日,经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县政协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抓紧做好抢救马边文史资料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聘请喻学翰等12位同志为“马边政协文史资料特约通讯员”的通知》,就抓紧回忆撰写、文稿所需范围、文稿写作要求等内容提出明确意见。从此,马边政协文史工作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从2002年4月《马边文史资料选编(创刊号)》正式出版面世以来,马边政协一班人坚持抓抢救、抓收集、抓整理、抓编撰、抓印刷、抓发行、抓应用、抓督查,一步一个脚印,至今已陆续出版《马边文史资料选编》15辑。

积累资料编纂出版《马边政协志》

为承载马边政协的光辉历史,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2010年初,县政协着手准备编纂《马边政协志》。

题目好出,事情难办。首先,志书不是野史,必须用事实说话。而县政协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当时办公条件限制,所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寥寥无几。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县政协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基本上没有资料可查。其次,编书需要钱,无论是印刷费,还是支付稿费,都需要经费保障。第三,编志书肯定会涉及到人,特别是历届政协领导同志,如果稍有不慎弄错史实,就是对历史不负责任了。

现实摆在面前,是急流勇退,还是知难而上,必须正面回答。2010年3月,县政协召开主席会议。会议正式决定,由县政协主席挂帅,成立《马边政协志》编纂委员会。力争用一年半的时间,即在2011年国庆节前,编印出版《马边政协志》,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马边政协成立55周年献礼。

责任的落实是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马边政协志》编纂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后,编委会很快进行明确分工,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照明确分工,全力以赴紧锣密鼓抓落实。

成事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很大的干劲。从2010年3月正式启动编纂工作开始,直到2011年国庆节前如期出版发行,这期间,编纂委员会先后召开12次专题会议,就“《马边政协志》的编撰分工、整体风格、栏目设置、资料收集、撰写要求、图片选择、文稿审查、版式设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上门听取老同志意见”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及时解决编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奋力促进编纂工作的有序推进。

万事开头难,编纂工作一开初的资料收集过程,其艰辛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和想象。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政协资料极度缺失。一是政协工作有一个探索、成型和发展的过程,起始阶段的资料比较粗疏稀缺;二是政协办公场所从无到有,几易其地,一些资料已经遗失;三是特殊时期,不少资料已被损毁;四是政协各委室多年处于“兼职”阶段,各项工作有交叉或盲点,不少事件出现空白;五是有些政协前辈已经作古,一些资料永远无法寻求。在现实面前,为了最大限度地搜集资料,编委们八方奔走,四面搜寻,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让马边政协几十年的历史基本得以还原。

决定志书价值的关键在质量。2011年6月初,在《马边政协志》的综合初稿编辑完成的基础上,组织相关编辑人员集中办公,每人负责一至二个版块,以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现场会商研讨、逐句逐字推敲、认真审定志书文稿。历时半个月,终于在当年6月24日全面审定形成“征求意见稿”。之后迅速送出版社排版付印100册样书,分送乐山市政协领导、县领导、县政协老领导、县政协常委、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编委会认真采纳大家的合理化建议进行补充完善和修正,终审定稿后立即送出版社正式付印。

《马边政协志》起于1956年7月20日马边县政协成立,截至2009年12月底,时间跨度为53年(大事记追述至1950年马边解放时),翔实记载马边政协五十多年变迁的断代史。在仅仅一年半时间里,编辑们从庞杂的文档和故纸堆里搜集追溯,数易其稿,终于完成志书的编纂任务,了却了历代政协人的夙愿。它传承着政协工作开拓进取精神,延续着政协工作不断创新的希望,对不断开拓政协工作、奋力建设新马边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马边政协志》的顺利编印出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县级相关部门密切协同配合的结果,也是县政协领导(老领导)、全体编纂人员以及县政协机关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编纂《马边政协志》的感人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在祖国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今天,静下心来认真回味这段艰辛而愉悦的编纂历程,让我们倍感欣慰和自豪!


原标题:

传承属于我们的“马边记忆”

——编纂《马边政协志》的前前后后

作者:张三才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协原主席

编辑:吴   茵

校对:蒲水涵

审核:史慧玲

来源:《中国政协》2025年第2期


来稿指南


中国政协杂志
立足政协,服务统战,面向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