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专访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

时事   2025-02-05 16:23   北京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北京市教委深入践行“健康第一”理念,通过一系列“小切口”创新举措,全方位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无论是接待来自校园的“小记者”,还是做客北京电视台“市民对话一把手 提案办理面对面”访谈节目,“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都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必谈必答的话题。

怎样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难题?如何有效防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未来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有哪些新动作?在2025年北京市两会前,本刊记者就此话题对李奕进行了专访。

2024年9月6日,北京,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课间休息时间,小学生在玩丢沙包游戏。(视觉中国/图)

重体育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北京市教委深入践行“健康第一”理念,通过一系列“小切口”创新举措,全方位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体育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李奕介绍,2024年5月,北京市重磅推出中小学生“健康一起来”阳光体育运动计划,涵盖八项具体行动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计划强调全员参与,致力于打造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特别增加对抗性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在身体锻炼中实现心智的同步成长。比如,推行的班级运动会改变了以往个人竞技模式,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赛,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借此培养团队协作、相互理解包容的精神,使运动会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同时,严格落实中小学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及高中阶段每周3至5节体育课的规定。此外,对抗性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身体碰撞中学会心理调适,克服“想赢怕输”等心理障碍,实现心理承受能力的优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15分钟课间”改革。自2024年9月新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对课间安排进行统筹优化,确保15分钟课间时长。李奕在调研时发现,校长们是深刻理解教育规律的,比起课间活动对提高体育成绩的作用,他们更关注的是孩子在这15分钟里干什么?课间时间延长对孩子的身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强调,一定要让同学们互相之间闹起来!闹,就是要让他大声地表达、大声地说话,因为一节课没让他敞开声音来说了。”

李奕还建议,课间15分钟要让孩子玩得有效率有质量。“为什么要倡导让孩子去操场,因为在这里他可能会结识到更多的新朋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更多的人,这些其实都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一个底层的建设”。

不仅如此,艺术和科技课程同样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艺术教育方面,李奕建议持续丰富艺术课程种类,涵盖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学生们能够抒发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在色彩、音符和肢体语言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与自信,有效缓解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促进情绪的稳定和内心的和谐。各类科技创新课程和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在探索未知中收获的成就感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治未病

“治未病”本是中医术语,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李奕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治未病”,其内涵丰富,它涵盖了对潜在心理风险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比如在青少年面临学业压力、社交困惑、家庭环境变化等诸多挑战时,提前给予心理调适的引导,避免心理问题的滋生。

一方面,学校的教师与心理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例如,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成绩无故大幅波动、社交退缩等,这些可能都是心理隐患的信号。同时,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定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普查,从数据层面精准捕捉潜在风险。当发现一些早期心理隐患时,学校应及时启动心理辅导机制,由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或小组辅导,帮助他们梳理情绪、调整认知。家庭层面,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需精心维护孩子健康成长的生态。健康生态并非无压“躺平”,适度压力可激发青少年潜能。例如,有的家长鼓励孩子参与竞赛,赛前与孩子一起分析任务难度,制定计划,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逐步攻克,既给予孩子一定压力,又引导其学会应对。从心理学层面讲,适度压力能促使孩子心理成长,构建强大身心承受力。如此,孩子面对学业压力能坦然处之,步入社会也能担当重任,于压力与挑战中稳健前行。

北京市教委也正在积极行动。例如,组织专业心理团队研发了适合北京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与教学资源,免费提供给全市中小学使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同时,开展全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专项培训计划,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辅导能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治未病”工作打造坚实的专业人才队伍。下一阶段将会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比如说开展劳动素养的培养,儿童心理变化不容忽视,从起始的新奇试探,到过程里面对困难时或有的畏难、坚持等复杂情绪波动,都值得细究。其间是否产生频繁且积极的心理交互?抗压能力能否借由特定劳动挑战与环境引导逐步提升?以上皆是我们在规划与实施劳动素养培育全程中,始终重点聚焦、深入思索的核心要点。”

家校社医协同

孩子心理健康受周边环境影响深远,老师心理压力及家长期待不容忽视。李奕直言,教育政策与学校管理衍生的压力易传导至孩子,当下正紧锣密鼓调研教育管理、评价及考核指标调整策略,力求为教师“减负松绑”,打造校内健康生态。同时,强化家校联动,深入剖析每个孩子特质,纠正家长不当攀比心理,防止盲目施压。

专业人才匮乏掣肘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为此李奕提出三个原则:专业化发展是基石,确保从业者素养过硬;人才支持是关键,在心理教师工作环境、评价体系上给予倾斜,助其安心执业;推动转型则是顺应时代需求,从传统筛查诊断迈向精准筛查与全员关注,借助医疗力量,让每位教师化身心灵“守护者”,融入日常教学。

政策体系完善也在稳步推进,“1+N”政策围绕“预防、筛查、干预、治疗、管理、支撑”六大环节精织密网,夯实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根基。社区层面,未来将深度挖掘基层优势,化身家门口的“心灵驿站”,为家长输送专业、便捷服务,延展心理健康防护半径。

科普宣传同样“火力全开”。“悦成长”宣教栏目上线,北京教育融媒体矩阵齐发力,在公众号、视频号高频推送知识干货;校园心理剧更是别出心裁,孩子们自编自演,将成长烦恼搬上舞台,以生动形式科普心理知识,未来大中小一体化展演巡演将惠及更多学子。

织密三级防护网,筑牢统一战线,李奕表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全社会携手,凝聚社会、学校、家庭合力,整合卫健、妇联、团委等各方资源,让青少年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迎接美好未来。



校对:蒲水涵

审核:史慧玲

来源:《中国政协》2025年第1期


来稿指南


中国政协杂志
立足政协,服务统战,面向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