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四届全国政协坚持把服从服务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履职重点。仅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广大政协委员就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问题提出大量富有价值的提案。本刊摘登部分提案,敬请关注。
01
大力培育现代农民 促进返乡农民创业
(全国政协委员黄显良等)
案由: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人才的振兴,培育现代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农村农民培训,尤其是对返乡创业农民的培训,加速培育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必然要求。
建议: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做好统筹安排,强化主体责任,重视政策引导。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参与创业培训工作,对经培训认定合格的农民给予补贴和政策支持。设置农民培训机构进入门槛和标准,解决好农科院所、农民培训院校人员编制和待遇问题。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培训宣传、政策扶持,实施农民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落实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免学费和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保障和监督体系。二是加大投入,改善教育培训条件。强化农业支持力度,依托农业科研项目、农民培训专项、农业和农村发展投资项目中设立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现代农民培训。对于相对欠发达地区,应该重点支持,优化培训场所,完备教学设施,建立教学实训基地。提升农民培训的层次,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构建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创新思路,改革传统培育模式。开发灵活的培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网络培训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培训机构承担农民专业技能训练,锻炼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开展远程教育培训,让专业知识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培育资金监督机制。建立监督体系,确保整个农民培育工作的各项政策能够落实到位。建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制度,实行资金审计制度。
02
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鲍虎军)
案由: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对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智慧农业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不小。国内智慧农业相关技术产品标准不统一,产品通用难、互联难,不好用不耐用等问题突出。
建议: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建议研究制定《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技术装备创新、技术示范推广、行业健康规范发展、要素保障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加大现有资金政策向智慧农业倾斜力度,中央基建投资对数字农业建设项目给予必要支持。鼓励各地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智慧农业建设。将智慧农业列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库,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智慧农业建设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协调联动和信息共享,构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装备研发相衔接的智慧农业创新体系。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加速智慧农业技术装备迭代,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四是加强标准建设,加快智慧农业共性关键标准与通用技术规范的制修订,推动企业参与智慧农业技术攻关和智能装备研发,高效解决技术产品集成应用全链条问题。加快构建关于智慧农业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
03
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提高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蒋旭光等)
案由:当前,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
建议:一是建议建立国家水网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建立中央层面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通盘考虑、分区施策,完善用地用海、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等,科学有序推动各级水网工程统筹规划、协同建设。二是建议以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建设为牵引,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加快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东、中线后续工程等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建设。考虑到国家骨干网与地方水网互为依托、互为促进,统筹做好省市县级水网建设,发挥水网工程整体效益,有效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建议坚持“两手发力”,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国家水网建设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存量和增量,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落实水价和水费收缴政策,建立项目合理回报机制,积极引导各类市场化投资主体依法合规参与,推动加快国家水网工程建设。
04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应多措施协同发力
(全国政协委员杜志雄)
案由: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守底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化解好不同阶段的潜在风险。
建议:一是培育乡村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脱贫农户就地就近增收的主要来源。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必须立足特色资源,选好产业项目,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健全乡村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共享发展机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切实落实产业帮扶措施。要打好“产业升级+消费帮扶+电商营销”的组合拳,重点提升产品经营能力,完善供应链体系,锻造以销促产的帮扶链条。二是保障脱贫人口就业是增强脱贫稳定性的第一要务。要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依托“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等,完善转移就业培训机制。加快提升就业帮扶车间等就业载体的持续运营能力,制定和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措施。依托乡村建设行动、社区治理工作,优化设置公益岗位。重点关注安置规模较大的集中安置人群,强化产业配套与就业扶持。三是完善兜底保障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安全网。可针对少量易返贫人口建立常态化兜底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险机制,将预防贫困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防贫功能。农户一旦发生返贫风险,立即纳入精准帮扶范围。
往
期
推
荐
校对:蒲水涵
审核:史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