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书法家临摹功夫都很了得。比如王羲之,在临摹上他有不少的经验体会。他曾说过:“一遍正其手脚,二遍学其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以遵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涩”。所谓“正其手脚”,是指基本笔画,横、撇、竖、捺、点等等,先把基本笔画练好;二遍须学形势,是说要学字的的结构安排,比如说字的左右、上下、疏密、大小等,要学整个字的形体与姿势,在临写中重点是要把握字形;三遍须令似本,是要做到与临摹的对象形似,这个不太容易做到,要反复练习。四、五遍既关注细节上的处理,也有宏观整体的观照。笔画的劲健、字体的稳重,特别是最后的”每加抽拔“,这要在练习时细细体会才能掌握。落笔、运笔和收笔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为了形似而修修补补。
这五遍是指临帖的一个”轮回“,也是基本路径。写字的基本功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的坚持。中国历代书法家名碑名帖很多,要有重点地临摹学习对象,当然也要博采众长,日积月累,达到自由书写的境界。
下面例出一些古代大书法家临摹的作品
1、《圣教序》原帖
下面这个是临帖:元代赵孟頫。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临圣教序》,书于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赵氏时年六十岁,此帖精美流妍,遒劲潇洒,被誉为“神品”。
2、下面这张图右侧是王献之的《二十九日帖》原帖, 左侧为(明)祝允明也就是祝枝山临帖。
3、颜真卿《争座位帖》原帖
下面这个是苏轼的临帖:
4、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临帖:清代赵世骏
《雁塔圣教序》,也称《慈恩寺圣教序》,唐代楷书大家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此碑瘦硬刚劲,空灵清挺,铅华绰约,堪称褚氏楷书代表作。
清代书法家赵世骏,楷书初学钟、王,晚学褚遂良,几可乱真。所临《雁塔圣教序》,得褚书“变起伏于锋杪”之妙,轻灵流美,仪态万方。
5、米芾《蜀素帖》临帖:清代张照
清代书法家张照,擅长行、楷,常为乾隆皇帝代笔,书法先后取法董其昌、颜真卿、米芾,所临《蜀素帖》,天骨开张,气魄浑厚,米书之雄,可窥一斑。
解释一下“临摹”的概念。“临”和“摹”是不同的,“临”,是把字帖放在边上,照着字形笔法学着写;而“摹”则是用薄纸放在大字上面,跟着描写。现在都有那种描红字帖,不用放纸,直接在浅色字上描写。对初学书法者来说,基本要先“摹”,再“临”,再临摹一起进行。
千万不要小瞧了临摹的作用,临摹是学书法不可缺少的过程,也是写好毛笔字必须要经过的过程。
一开始写毛笔字的时候,我也曾对临摹的作用产生过怀疑,总是觉得天天照葫芦画瓢不可能练好字。但慢慢发现,不临摹自己写出来的字根本没有章法,结构也乱。最后还是安心摹帖。一笔一划,一丝不苟地摹。经过一段时间的描红,慢慢就发现了书法家的笔形笔法。只有反复多次临写,才能不断拓展眼界,领略大师的杰作,掌握其笔墨微妙、细腻和变化之处。
临摹的功夫做好了,才可能达到自由书写,甚至创作的目的。而且,临帖应该一直坚持下去,就象弹钢琴要天天练指法是一个道理。一个写书法的人基本功如何,一看他的临帖就知道了,是功力厚实,还是花拳绣腿。很多人急于求成,一心想的是急于形成自己的个性,所以不好好练基本功,这样的人写出来的字行家一看就知道。网上到处可见到一些以“书法家”自居的人,写的“作品”很差,却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他可能都没有认真看过书法大师的作品,或者根本没有临过帖,不知道真正的“好字”是什么样子,以为自己“画”出来的字好看就是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