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随着打工人的精神状态逐渐抽象,「随地大小班」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办公地点也从地铁、医院、演唱会,一路扩散蔓延到健身房、运动场。
时间久了,健身房的拉伸区、休息区都开始变成办公区,长满了临时开会的、做表格的,甚至商务会谈的打工人。
户外运动场也没能幸免——
有人在高原雪山徒步,边吸氧边和客户对接需求;有人在越野跑比赛发枪前一秒,还在修改brief,上演生死时速。
如果说以前的运动场,是打工人的避难所。那么现在,愈加无缝衔接的工作和健身,正在给忙碌的人们带来一种「时间加倍浓缩」的全新体验。
正如网友感叹,看着自己的年终总结,一年加班一百多次,竟然还能达成健身200+次的成就,「竟然有了一丝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从京沪高铁的「牛马专列」,到度假胜地马尔代夫;从等待麻醉的手术台旁,到蓄势待发的蹦极台上。
打工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掏出电脑,连上热点,开始打工。
图源小红书@🌰栗子🌰,已授权
据《2024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调查显示,超过80%的健身人运动时听音乐,有3%的人在处理工作相关事务,如线上会议等。
而这只是平日数据,每逢繁忙的年中年末,在健身房加班的现象更是只增不减。
在社媒上,分享健身日常已经不算是流行,健身工作两手抓,才是新晋「时间管理大师」。
那些在跑步机上戴着耳机的健身人,可能同时在旁听线上会议;而组间歇拿起手机的人,大概率不是摸鱼而是在填报表。
如果说过去打工人的烦恼,是如何调配加班与健身的时间,那么现在,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媒体从业者同时也是健身爱好者的@Zhris告诉精练GymSquare,过去一年自己在健身房改剪辑、改文案、开电话会已经数不清次数,「有时候在健身房一待一下午,其中一半时间都在工作。」
无独有偶,在大厂工作的@团子告诉精练GymSquare,自己自从试过一次在健身房加班,就习惯了背着电脑去运动,「反正工作是躲不掉的,在间歇组把表格做掉还比较无痛。」
而对于如何保证健身工作两不误,她还有自己的经验之谈,「如果当天线上会不得不发言,就避免做有氧,不然开麦说话呼哧带喘,听感很不好。」
「对了,千万别在无氧训练的时候开消息提醒,一秒破功很容易受伤。」她补充道。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健身房拥有舒适的办公体验。
有网友吐槽,最近一次紧急加班是在健身器械附近的小桌板上,「正好离洗手间只有三五米远,臭烘烘地写邮件,只能忍了。」
「最急的就是在地下健身房,信号弱还没Wi-Fi,有时候真的很绝望。」
有网友分享自己在玉龙雪山徒步时的经历,「爬升时整个人都喘不过气了,还在填报表,举着手机提交了三回都失败,急哭。」
此外,在冬日爆火的雪场,「雪道接电话,缆车回信息,晚上捧着电脑加班」也是时刻上演的打工人日常。
「哪有什么户外运动,在打工人眼里都是山顶工区、水边工区、雪山工区、丛林工区的区别罢了。」
从头一次在健身房加班的绝望,到第n次放下哑铃打开电脑的娴熟淡定,「随地大小班」作为当代社畜被迫修炼的技能,背后折射的是打工人渴望兼顾工作与生活的挣扎。
其中,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数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大厂工作人员的年平均工作时长达到3600小时左右,高出中国人平均水平46.9%。
而与工作时长一起攀升的,是人们的运动时长。
据精练GymSquare此前发布的《2023中国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业报告》显示,每周4-5次的健身房人群,较之2022年的20%攀升至31.%;而每周2-3次的线上健身人群,也较之2022年的23.9%攀升至31.4%。可以预见,这样的增长势头在刚刚开启的2025年仍将持续。
「与其在加班和健身中间反复横跳,不如直接把健身房拓展成更舒适的加班空间。」
如果在健身时有看ppt的需求,「把跑步机调到15坡度快走模式刚刚好。」
在CrossFit馆里,两个20寸的跳箱摞在一起就是高度完美的站立办公位,「30寸的就太高了」。
此外,如何在户外包里塞进一台电脑(满电版),并且给手机购买无限流量套餐,也早已成了户外社畜们心照不宣的惯例。
当这股加班的风吹到运动场,原本只提供健身服务的场所,也开始卷休息区的硬件配套服务——
在健身人眼里,有沙发、热水冷水和简餐供应的休息区,就是舒适标配;
在加班的健身人眼里,有干净浴室并且无限趋近24小时营业的健身房,为自己上下班的早晚场健身提供了自由;
而在一边加班一边健身的人眼里,有Wi-Fi、充电柜和插头,无异于健身房的顶级标配。
曾经人们常说「健身房就是打工人的第二个家」。
眼下,满足工作需求的健身空间,逐渐成了更受都市打工人欢迎的「家」。
无论是力量训练时沉浸式感受自己的神经募集能力,还是户外运动时,身心贴近自然为自己建立「精神保护区」,这些体验都因为和专注、纯粹高度绑定而格外珍贵。
而当工作需求迎面撞上运动需求,时间宝贵的人们往往也选择用心如止水的平静应对现状。
正如采访中@团子告诉精练GymSquare,相比留守在公司加班,「在健身房打开电脑更好接受一些,心里想的都是以最快速度处理完工作接着运动,一点不内耗。」
「就像是夏天会带着电脑去公园,换个场景心情也会不一样,手边是湖水绿树,工作好像变得没那么烦人了。」
「这是我最后的倔强」,她补充说。
毕竟当人们的时间愈加宝贵,用什么填满生活便显得格外重要。于是,在加班之外,越来越多人也开始把自己的私人生活带进了运动场——
运动+社交的都市运动场景,正在随着攀岩、骑行、滑雪等运动的持续火热呈现多样化趋势。
运动+亲子的新场景涌现,围绕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市场起航,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注入新活力。
某种程度上,不是生活渗入了运动,而是运动开始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趋势之下,这样的未来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始终怀着对于健康和自由的追求,努力生活的人最终会生长出抛下工作奔向旷野的勇气。■ GYM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