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华学霸,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那天,终于解脱了……”

教育   2024-11-27 19:30   北京  

作者:小树妈妈
来源:小树妈妈
ID:tree2050


最近,我刷到了一个叫韩泰阳的小伙,他身上有很多标签,很扎眼也让人好奇。


“清华本科”“美国硕士”“中产家庭”“住进精神病院”“开出租车”“摇滚乐手”……



看完他的采访,我简单概括下他的成长经历。


父亲是农业科学家,母亲是生物领域大牛,专为科学家做专利、法律服务,在领域内都是佼佼者。


有个牛爸牛妈,韩泰阳也是从小内卷到大,一路学业开挂。


在海淀101读高中,高考保送清华,研究生进纽约大学深造,当过律师、心理咨询师。


放在影视剧中,这种顶配的家庭设置,孩子应该是沿袭父母的光芒,继续搞事业,成为人生赢家。


但令人意外的是,32岁的韩泰阳,没有成为父母心中的学霸孩子,反而亲手将自己送进了精神病院。



如今出院的他,没有稳定的收入,与朋友组了个不赚钱的乐队,业余时间喜欢开出租,全凭“啃老本”度日。


初听这个故事,很容易被归纳为“东亚小孩教育失败”的范例,甚至被贴上“烂尾娃”标签。可当我翻看完他的所有视频,有些不一样的感受,想跟大家聊一聊。


01

高能量的父母

遇到低能量的娃


之前我们的文章也讲过,高能量的人一般都是精力饱满、内驱力强的人。


但前提是,高能量用到自己身上,是优点,是别人攀不来的优势。


如果用错了对象,尤其用在跟你反差很大的孩子身上,那结果很可能是一场灾难。


韩泰阳的父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俩都属于超级热爱工作,自律、勤奋、有能力。


采访中,他介绍爸爸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


妈妈是30年如一日,每天准时8点半上班,晚上10点半下班。即使腿受伤了,也依然坚持工作。



这种高能量的父母,很容易以为孩子也一样,甚至希望比他们更强、更好、更有能量。


所以,韩泰阳一直被父母按照“超常儿童”培养,让他早上学,为他选学校,每一步都必须卷上去,每一步都不能输给别人。


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当他们没有父母那么拼、那么大能量,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


就像韩泰阳的情况,按他的说法,妈妈是个擅长“战斗”的女人,名言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她希望孩子也这样,可韩泰阳却偏偏与妈妈相反;他不爱跟人斗,反感竞争,随遇而安。


因为没有成为大家期望的样子,他一直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内心非常自卑、自责,即使考上了清华,也觉得是个废物。


采访中,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身处的环境都是精英、学霸,别人的高欲望,显得他的低欲望就是个罪过。



“罪过”两个字,恰好反映了一些孩子真实的心境。


当父母是学霸、精英,但孩子是普娃,或者内心只想做普娃,这时候父母的高期待,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压力,压得孩子无法喘息。

白岩松曾说“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我想说,这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孩子,哪怕他的成绩达到了世俗标准的“优秀”,成为了别人眼里的牛娃。


但如果身心出了问题,小小年纪承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那么这场教育无疑也是失败的。


02

无处释放的愤怒

源于不被接纳的自我


想起罗翔老师的感慨:
“原生家庭最让人窒息的,不是父母一味地压制你,而是他们让你窒息的同时,又让你感觉到他们内心是爱你的。


这时候你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负罪感,这种感觉像一件湿透的棉袄,穿上冷,脱下也冷。”

深以为然,每个孩子对父母的爱,都是无条件和非常坚定的,本能地不愿怀疑和质疑父母,所以遇到价值观冲突,总会自我反思、自我怀疑。


韩泰阳的成长经历就是,哪怕他不认可父母的教育观、价值观,成年后也深知与父母规划的人生截然不同,但他依然选择了相信和服从。


这带来的结果是,他的真实自我被压制了,而为了满足他人期待的虚假自我,他一直处于拧巴、纠结、痛苦的状态。


高中时,父母希望他以特长生身份考进北大。


因为北大不缺他的专业,他没去上;而身边有个同学被录取了,他的父母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失望和不高兴。



他描述那个场景:回到家,整个空气都凝固了。



可考进北大是韩泰阳的期望吗?

显然并不是,所以对于父母的态度,他很愤怒。


但他又深知,为了自己的前途,父母付出了很多。


为了他的学业,妈妈曾经差点儿放弃了事业;

为了让他上重点、离家近,爸爸宁可骑车上下班,也要在学校附近租房子。


采访中,韩泰阳多次强调“妈妈对我是百分百的爱,她是爱我的”

正是因为这种拧巴的委屈感,让一个孩子无力反抗;所以他只能通过自我伤害,来宣泄内心的情绪。



高三时,他开始自残,用烟烫自己。

后来演变成一种病态的行为,跟父母发生冲突,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疯狂撞头,打嘴巴。


他形容自己的感受:

一种是愤怒:对自己的愤怒,对他们的愤怒;


另一种是虚无:以前觉得他们是对的,到后来慢慢产生了怀疑;从对父母的不认同,到对自我价值观的不认同。


心理学家武志红讲过两个概念: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


他认为,有真实自我的人,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做各种各样的事,都是从“我”出发,这样一来,就会觉得活得很自在、很带劲儿。


但如果你是一直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把别人照顾得很好,这时候你就失去了自我,这就叫虚假自体。


而虚假的自我,会渐渐让你感觉,活了很久之后,就不想活了。


所以,一旦孩子在成长阶段,无法看到真实的需求,接纳真实的自我,就会很容易陷入迷茫、失去目标、产生无意义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心病”。

03

教育的本质

是让孩子找到心中的“狮子”


采访最后,韩泰阳讲起住进精神病院的经历。


那是毕业后,他在妈妈的律所上班,白天要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准备考试。


他的身体很疲惫,内心也很迷茫;他不喜欢被妈妈安排的人生,也不知道努力的目的是什么。



韩泰阳形容,每天早上起床,感觉全是雾,天都是黑的。


那段时间,他的状态非常不好,可父母却不理解他,说他吃饱了撑的,没事还抑郁了。


极度的绝望,让韩泰阳控制不了对“死”的渴望,他越来越不想活了,后来没办法去了安定医院。


也许精神病院对于普通人来说,神秘又可怕;可对韩泰阳来说,却是一次特别,甚至有帮助的经历。


对着镜头,他微笑地回忆:那是第一次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属于自己成长的时间。


作为父母,我的内心触动很大,就是一个人,明明有那么光鲜亮丽的履历,却在走进“牢笼”的那一刻,才真正获得了自由,释放了自己。


从精神病院出来,韩泰阳开起了出租车;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组起了摇滚乐队,写了很多表达心声的作品。


“韩泰阳与太阳不能”乐队

而经历了生死,他的父母也终于放下执念,允许了儿子的“分道扬镳”,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韩泰阳说,现在的我,得到了很多快乐,什么都不想,脑袋放空,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经历,只想今天,想当下的事。



作为父母,我经常也会思考:到底怎样做,才是对孩子好?

上名校、找好工作,不也是希望他们一生能过得顺遂快乐吗?


想来,这个问题,可能就涉及教育的本质。


我很赞同北京大学副院长王岳在《此念·成长》中的一个观点: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找到心中的“狮子


骆驼是,永远需要别人告诉它,该去哪里,该做什么。我们牵着它,小的时候父母牵着,长大老师牵着,工作老板牵着,这种人不会有出息。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尽早从骆驼变成狮子。

我们从没有看过,一个人会牵着一头狮子走,因为狮子会说“我知道我要去哪里”。


也许,我们期待的“狮子”,是希望孩子变得无坚不摧、超越别人,过上成功的生活。


但其实,那头狮子,并不是“强大”“优秀”,而是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并按照这个方向,坚定、幸福地去生活。


正如韩泰阳写给母亲的歌《托举》中有句歌词,让人感动,也值得身为父母的我们深思:


“你的理想,最终只能还给你,请接受我最真挚的歉意,如果人生只能来一次,我不能只属于你,即使我是那么深深地爱着你。”


来源:小树妈妈,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下方二维码订阅最新杂志


编辑、排版:曹    磊
:李    津
三审赵海旭

你错过的精彩文章:

一个很危险的现象:孩子们聚在一起, 不再嬉戏玩耍了……

热播剧《小巷人家》:子女长大后会不会孝顺,早就注定了

12岁男孩打游戏月入3万,父母支持其辍学,最后竟过成了这样……

听了北大教授在《十三邀》上的一番话,孩子我今天不谈成绩,只教你如何幸福

《变形计》最惨女孩,妈妈去世,爸爸入狱:被城市妈妈收养9年后,如今活成了这样……


- END -


常春藤亲子营
国内最权威专业的亲子服务平台,针对6~15岁少年,培养心态健康、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不定期组织各类主题线下训练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