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周利 ‖ 宛在水中央

文化   2024-10-26 18:01   陕西  


宛在水中央


宛在亭为苏轼所创建,在凤翔东湖诸亭中,其名最富诗意,取名于《诗经》中“蒹葭”一诗。其位置形制也最富诗意,亭子恰在湖心,正合“宛在水中央”之意。高悬于拱桥之上,两米见方,小巧玲珑,恰似临波仙子,又如出水芙蓉。东西两面临水,南北甬道相连。我每次去东湖,大抵都要去宛在亭小坐。抽一支烟,环顾四周,感受一番宛在的诗意。心中不免思忖起《蒹葭》一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是《诗经.秦风》里的一篇,是我们陕西渭河一带的远古情歌。它生动地反映了一对青年男女在求爱过程中的戏剧性情节,表现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执着与坚贞。


蒹葭,俗称芦花,秋天的象征性植物。苍苍,形容芦花的鲜明妩媚。伊人,犹彼人,即诗人所追寻的人。三节诗歌重章叠句意境相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美清丽的画面: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叶上的露水还不曾干,诗人就来寻找他的情人。情人所在的地方流水环绕,芦花萧瑟,天光水色。诗人或“溯洄从之”,或“溯游从之”,而那伊人,或“宛在水中央”,或“宛在水中坁”,或“宛在水中沚”,让诗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所追寻的伊人始终与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伊人的体貌,也只能由读者去想象:她宛若天仙,美目流盼,若隐若显,宛若梦境一般。


离开宛在亭,游湖归来,我不时地思量《蒹葭》一诗的意境。两干多年前发生在渭水之滨的爱情故事,竟是如此的凄美,它穿越千年时空摇荡着今人的灵魂,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这首诗不只体现了诗人对爱情执着的追求,更让人们领悟到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包容一切异质事物的性能。


诗人追寻的伊人因被水所隔而“在水一方",让诗人可望不可及。我想: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岂不正象征了人生中一切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况?本诗的主旨也可超乎爱情之外,象征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己心目中尽善尽美的理想,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追求?


我由此想到了大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经典语录:“生命本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那么,人生如何才能摆脱这摇摆之苦呢?唯有不断地向前,不断地追求新的境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我退休闲赋已近两年,离开校园,人生陷入迷茫。失落过、无聊过。然而生活让我反思使我顿悟,人生不能没有追求。于是我振作精神,迈开双腿去走出健康,捧起书本来充实自我,拿起秃笔去抒写情怀……如此,生命便不再空虚。孔子所谓“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那种境界令我神往。


人生就是一场永远向前地旅行,行人的眼前永远有一个天地相接的地平线,它吸引着你不断向前,去解开这人生之迷,这人生才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尽的乐趣。


人生如诗,诗如人生。伊人宛在,宛在水中央。






   作者简介: 孔周利,生于1962年,陕西凤翔人,退休教师,偶有拙作,写点经历见闻,以记录生活。

文末为小编点个“在看

主  编 | 芳菲

责任编辑丨李强  赵红娟

后台编辑 |  张敏  冯媛  辛玲 

                张晓妮   李向宁  白瑞妮

签约摄影师 |  陈书明  王虎勤

主编微信:l13892487575


芳菲随笔
芳菲随笔 和对的你在一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