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贤 || 名利是把双刃剑

文化   2024-10-28 18:00   陕西  

人们在批评某某人的不当言行时,常常用有“名利思想”或“名利思想”作祟这样的词语。其实,对待名利也应具体分析,一分为二,不可一棍子打死。

在当今金钱为王的社会,窃以为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或浓或淡都有点名利思想,这好像是与生俱来的,难以完全避免;如果某人说他没有名利思想,我认为那有可能是假话,是虚伪不实的表现。

我认为,一个人有一点名利思想,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或者说,它是成就事业工作的助推器,是学习、工作和研究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我看过一些资料,谈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记者采访他,当问到他开始从事写作的目的时,莫言直言不讳地答道,可以吃到饺子,可以娶到木匠的女儿。这个例子说明莫言最初写作由于受到名利特别是利的思想的强力驱使。莫言基于此,才踏上了从事文学创作之路,才源源不断地写了许多文学作品。

当莫言获诺奖后,记者问他关于奖金的如何使用时,他也坦率地回答,在北京先买一套商品房。这说明“名”和“利”是孪生姐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人一旦有了“名”后,“利”也就可能接踵而至。莫言的文学创作,不但获得了很大名气,成为大名人,也获得相当的大“利”。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人有点名利思想并不可怕,因为它对本人、家庭乃至社会还是很有益处的,是有进步作用的。在这儿插一句,在我国,莫言是个争议极大的作家,恕读者谅解,本文不便涉及和评价他作品的内容如何。


我认为,名利是把双刃剑。把握好名利思想的运用分寸,它就可以转化为工作事业前进的动力和加油站;物极必反,若过分地泛滥名利思想,它又会变成了事业前进的阻力。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共产党员作家深知自己的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头脑十分清醒,能正确地把握名利的分寸,不让名利出轨泛滥。出了名以后,十分谦逊,谨言慎行,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对出“名”之后的“利”也慨然处之,用之于公。

据有关资料谈到,扎根农村十四年的人民作家柳青把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慷慨地全部捐献给了当地人民公社,用于筹建人民医院。浩然这位作家名声很大,也很了不起。我清晰地记得在文革中许多作家及其作品都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和批判,而唯独他的文学作品却是个例外,摆放于全国各地新华书店而没有下架。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等出版后,这位作家毫无保留地把所得的全部稿费上交了党费。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们,须知那时的一两万元人民币,要折合现在的几十万元或近百万元哩。我记得那时一碗素面八分钱,一碗臊子面一角二分钱。干部下乡吃派饭时,一顿饭为四两粮票、二毛钱。红领巾在马路上拾到一分钱,也要把它正儿八经地交给警察叔叔手里面。我说这些,是为了说明那时的人民币是相当值钱的。

由此可见,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革命作家,如像上面所谈到的两位作家等,其政治思想境界是高尚远大的,他们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名和利的关系。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永远的,而且他们的人品也是值得后来人高声称颂的。

下面举一些名利思想泛滥成灾的例子。我的一位外地朋友谈到,他居住的那个小县城,自从成立了文联组织后,下设的十多个协会,如什么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戏剧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等。当然,成立这些群众文艺团体是对的,但问题是每个协会的机构十分臃肿,光副主席、副秘书长、顾问等头衔各设置近十位。县上有些从官位上退下来的有头有脸的人物,也附庸风雅削尖脑袋向里面钻。

按常理说,人在青年时的名利思想较为旺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到中老年时,五六十岁了,其名利思想应该逐渐稀薄一些了,以至近乎于无。人们不是常说年龄不饶人,你老了,要淡泊名利嘛;但事情却恰恰与正常人的愿望相反,上述各个文艺团体的“官”员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却显得十分幼稚,争“名”争位十分激烈,这种不良现象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哭笑不得。还有一种有害的现象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着。有些平庸的普通人却被虚名冲昏了头脑,宁愿花大钱也要去购买民间一些骗取钱财的非法评审机构的所颁发的任职或获奖证件。更为可笑的是这些人不嫌脸红还把那些证件公然宣示于人,说什么他是中国某某研究院的院士或某某团体的资深专家学者或主任主席,并获得了全国什么艺术大奖。

你看这种人被名缰利锁控制的人,自欺欺人,打肿脸充胖子,其行为是多么可笑,多么愚蠢!我曾经讽刺过一些狂热追求名利已经利令智昏的人,对他们说道:“你再有名,也没有凤翔改改有名。随着凤翔出境打工人的广泛传布,她的名声不仅在国内,已响彻国外了。”

近来,我在网上还看到一些不良现象。人们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话有真没假。人一旦有了“名”气后,就容易忘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古训,骄傲自满,就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就自以为自己了不起了,什么都懂,就好为人师,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很怪诞,让人不可思议。一旦某人有了很大的“名”气,不少芸芸众生就丧失了起码的辨别美丑的能力,就盲目跟风,就爱屋及乌。

我国有一位大作家,很有名,写了很多小说。据书法界不少专业人士谈,这位作家的字写得并不咋样,一般般,但许多人却慕其名而高价求购之。这大概就是所谓“名人效应”和“从众心理”吧。再举个例子。一位在全国很有名气的女演员,现在却不知深浅地在卖字。她的字算不上书法,只能说是小学生水平;但奇怪的是竟然还有富豪高价购买。还有一些人为了尽早尽快地出名,不择手段剽窃他人作品为己有,甚至有人还伪造大名人为自己作品的题词和评论以装璜门面。由此看来,人一旦有了名,如若没有自知之明,对其言行不及时加以节制,那是很可怕的,不知会干出多少可笑而荒唐的闹剧来。

总而言之,名利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是动力,成就一个人;若弄得不好,它也可以转化为阻力,败坏一个人。

   (2024.10.22 写于凤鸣小区)

作者简介

周志贤,网名夕阳西下,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人,爱好读书和写作,曾在全国三十多种报刊杂志,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校报校刊和各省市的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上千篇。晚年又将其收集、整理和编辑,目前共出版小册子十八本。


投稿邮箱:632610187@qq.com


文末为小编点个“在看

主  编 | 芳菲

责任编辑丨李强  赵红娟

后台编辑 |  张敏  冯媛  辛玲 

             张晓妮   李向宁   白瑞妮

签约摄影师 |  陈书明  王虎勤

主编微信:l13892487575

芳菲随笔
芳菲随笔 和对的你在一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