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新生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及其基因诊断(附四例报告)

学术   育儿   2024-07-30 17:02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选择关注| 点击右上角“···” → 选择“设为星标  ”


"温故知新"栏目将定期发送杂志往期刊出文章,便于读者在微信平台回顾经典文章,从而推陈出新,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灵感。
本文发表于《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年第6期
引用格式:刘晓军,郭静,王丹,等. 新生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及其基因诊断(附四例报告)[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06):396-399. DOI:10.3760/cma.j.issn.1007-9408.2007.06.009

相关推荐 

1、病例报告|应用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无创产前检测常染色体显性腓骨肌萎缩症胎儿一例

2、临床科研|无包块型闭合性脊柱裂的产前超声诊断
3、温故知新|闭合性脊柱裂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点

刘晓军 郭静 王丹 王庆杰
作者单位:300074天津市儿重医院新生儿科







【摘 要】


目的   总结新生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临床特征,探讨基因诊断的方法和意义。 

方法   分析4例新生儿期发病的SMA-I型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神经电生理改变,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其中1例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nrival motor neuron,SMN)的检测。

结果    4例患儿临床均表现为肌无力、肌张力低下、特殊的蛙腿体位;神经电生理检测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2例运动神经电位引不出;1例患儿进 行了基因检测显示SMN基因第7、8外显子纯合缺失。 

结论   定性检测SMN基因第7、8外显子缺失是SMA—I型可靠的基因诊断方法。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可靠,方法 简单、快速,易于临床普及。基因诊断结合传统诊断标准不仅可大大提高sMA-I型诊断准确率,还可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减少患儿出生。 


【关键词】肌萎缩,脊髓性,耍儿,新生;运动神经元;基因缺失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行性变性为特征,以进行性、对称性肌肉萎缩和无力为主要l|缶床表 现的神经肌肉障碍性疾病。根据发病年龄和病情轻重分为4型,I~Ⅲ型为儿童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群体发病率为1/6000~1/10 000,基因携带率为1/40~1/60[1]。SMA-I型最严重,发病率为 0.6/10 000,占一半以上。新生儿期发病属于急性型即SMA—I型,又称werdnig-Hoffman病,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多因呼吸肌功能障碍引起肺部感染,90%于1岁前死于误吸或呼吸衰竭[2]。4年来, 我院新生儿科收治并明确诊断为SMA的患儿4 例,其中1例进行了基因检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病史及临床表现
 1. 一般资料:4例均为男婴,发病年龄分别为生 后1 d、1 d、10 d和12 d;就诊年龄分别为28 d、5 d、 34 d和26 d。例1为择期剖宫产,其余3例均为足月阴道分娩(适于胎龄儿),围产期情况无异常,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抽搐史。患儿父母均非近亲结婚。
 2.家系调查:例1系第2胎第2产,第1胎第1产为男孩,6个月时合并肺炎死于本病。例2系第3 胎第3产,第1胎第1产为女孩,1个月时诊断 SMA,5个月时死于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第2胎第2产为女孩,现体健。余2例均为第1胎第1产。 4例父母表型正常,其父系、母系家族中均无同类疾病患者。 
3.临床表现:除例2以四肢无力、活动差就诊外,其余3例均因呼吸道感染而就诊,追问病史均存在少动、四肢无力。查体共同存在的体征有:神志清,眼球活动自如,无智力障碍;哭声弱;双肺可闻及痰鸣音;被动仰卧位,双下肢呈蛙腿体位,双上肢伸直平放,对疼痛刺激有反应但无躲避动作;四肢肌张力低下、肌无力,下肢略重于上肢,腱反射引不出。 肌力、肌张力低表现为:围巾征肘过中线,上、下肢回弹引不出,胭角180°,不能竖颈,手握持、牵拉、支持、踏步、拥抱反射均引不出,吸吮反射较弱。例1有呛奶;例3有肌肉萎缩、哭声嘶哑、吞咽困难;例4有矛盾呼吸。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例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rea tine phosphokinase,CPK)1025 U/L(正常值24~195 U/L),例4血清CPK 85U/L,余2例未检测。
  2.神经电生理检查:4例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见表1。
  3.基因诊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技术对例4及其父母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进行分析。盐析法提取 DNA,PCR技术分别扩增第7、8外显子,应用限制 性内切酶DraI和DdeI对扩增片段进行酶切,电泳观察结果。经DraI酶切,父母为190 bp和165 bp 各两条带,子同阳性对照为165 bp一条带;经DdeI 酶切,父母为188 bp和125 bp各两条带,子同阳性对照为125 bp一条带。提示例4SMN基因第7和 第8外显子纯合缺失,而患儿父母未发现该缺失。
三、预后 
4例跟踪随访到2例,分别于生后6个月、10个 月死于肺炎、呼吸衰竭。 


讨 论
  一、SMA临床分型 
SMA各型严重程度差别较大。国际SMA联 合会根据SMA的发病年龄及最终达到的运动能力将其分为4型[3]:(1)SMA-I型:急性型,又称 Werdnig-Hoffmann病,是最严重的一型。表现为 明显的肌萎缩和无力(“软婴”),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患儿不能独坐或行走,常于2岁内死亡。(2) SMA-Ⅱ型:中间型。患儿能独坐,但不能独立行走,常于生后6个月发病,可存活2年以上。(3) SMA-Ⅲ型:少年型,又称Kugelberg-Welander病。 患儿可独坐和行走,可维持正常寿命。3岁前发病 为Ⅲa型,之后发病为Ⅲb型,二者能维持行走能力的时间有明显差异。(4)SMA-Ⅳ型:成人型。通常在30岁后发病,影响较小,可拥有正常的生活期望值。
  本组4例SMA患儿均在新生儿期发病,有明显肢体活动少、肌无力、双下肢蛙腿体位表现,随访到的2例生存期均未超过1岁,符合SM良I型发病特点。 
二、既往方法诊断SMA-I型的不足
  以往,SMA的诊断主要依靠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征的阳性家族史,典型的临床表现,血清 CPK正常或轻度增高,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肌活检符合前角运动神经元病变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确诊。但对于新生儿期发病的SMA-I型诊断有以 下不足:(1)家庭规模的缩小或以前对本病认识的不足,造成难于提供准确的家族史,本组就有2例未提供阳性家族史。(2)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临床表现不典型,肌萎缩不明显,或虽有肌萎缩,但易 被皮下脂肪掩盖。本研究中4例均未发现明显肌萎 缩。所以,单纯依靠症状、体征难于确诊,容易与严 重的低血糖、弛缓性瘫痪及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相混淆。(3)文献报道SMA-I型患儿血清CPK正常或 轻度增高,但不超过正常值的10倍[4],而本文2例患儿的CPK检测结果显示:例1合并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CPK值明显升高;例4无合并症,CPK值正常。由此认为此项指标有可能受感染、缺氧等因素影响,仅可作为与肌纤维坏死变性疾病的鉴别,不能作为确诊指标[4]。(4)神经电生理检查具有损伤小、简便易行、准确性高的特点,但由于新生儿不合作及神经系统发育延迟,神经电生理易出现募集相电位,因此结果仅供参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降低或引不出、潜伏期延长、肌纤维反应幅度降低等不典型表现,也是延误诊断的原因。既往就有单纯依靠神经电生理检查造成假阴性的报道[5]。本研究中就有2例患儿运动神经电位未引出。(5)肌肉活检为有创性检查,难于被患儿家属接受,本研究4例患儿家属均不同意做肌活检。而且早期肌活检,病理改变往往不典型,也是导致漏诊或误诊的原因。 
三、SMA的基因诊断及方法
  1990年美国学者Brzustowicz和法国学者 Melki等将儿童型SMA基因定位于5q11.2~ q13.3。1995年,法国Lefebvre等[6]克隆了5q13.1 区域中的sMN基因。此后,虽相继有其他与SMA 发病相关基因位点被发现,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SMN基因是SMA的致病基因。SMN基因在同一 条染色体上有两个高度同源、以反向重复序列存在的拷贝,着丝粒侧称SMN2,端粒侧称SMN1。 Wirth[7]对SMNl基因突变研究资料的统计学分析显示:96%SMA患儿存在SMNl基因突变,5%正常人群可发现SMN2纯合缺失而不导致疾病; SMN2基因转录产物缺乏第7外显子,导致其编码的全长SMN蛋白量较SMNl明显减少,而无法发挥正常功能。因此,SMNl被认为是SMA的决定基因,SMN2的拷贝数与SMA表型有关。在这2个拷贝之间仅有5个碱基的差异,其中2个位于第 7、8外显子,另3个在6、7内含子。众多学者对不同种族SMA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90%~98%的 SMA患儿存在SMNl基因第7外显子或第7、8外显子的纯合缺失,而SMA-I型患儿缺失率更高,国内有报道SMN1第7、8外显子纯合缺失可达 100%[8]。证据表明绝大多数SMA—I型患者的发病机制是SMNl缺失伴有更少的SMN2拷贝[9]。 所以,定性检测SMN1基因第7、8外显子的缺失可 作为SMA-I型可靠的基因诊断手段,而且无需对患儿父母是否为携带者进行检测。 
目前常用的基因缺失检测方法和技术有:(1)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技术:可将 SMNl和SMN2,区分开。但因第7外显子存在多态性,有假阳性;电泳时温度变化也可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且实验要求高,不易临床普及。(2) PCR-RFLP:此法阳性率95%以上,具有特异性好、 灵敏度高、方法简单、诊断快速准确、结果容易判断、 无假阳性、重复性好等优点,成为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但不能对SMN1的杂合缺失及携 带者状态进行分析。(3)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PCR-denatur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CR-DHPLC):不仅能快速有效的检出 SMNl基因的纯合缺失,还可以定量检测SMN1和 SMN2基因,并可靠检测携带者[10]。但该法需结合 DNA测序,检测仪器成本高,不适于临床推广。综上所述,对于SMA-I型患者,PCR-RFLP分析技术 是最为简单有效的基因诊断方法。该法利用错配引 物分别扩增第7、8外显子,利用SMNl和SMN2在 第7、8外显子的碱基差异,在SMN产物中引入 DraI(第7外显子)或DdeI(第8外显子)酶切位点, 使SMN2被酶切开而SMN1则无法酶切,从而判断是否存在SMNl的第7和(或)第8外显子纯合缺 失。本研究应用该法对其中1例患儿进行了基因检测,证实其存在SMN1基因纯合缺失。此外,对没有检测到缺失的基因内突变SMA-I型患儿和携带者,可根据情况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竞争PCR或实时荧光PCR法等进一步做SMNl基因定量分析或连锁分析,必要时还要进行基因测序,可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11]。当然,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程序复杂、 影响因素多、检测成本高及技术不够成熟等缺点,导致临床实用性不强。
四、SMA的产前及植入前诊断
  目前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SMA患儿的出生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应用分子诊断技术进行产前诊断,避免息儿出生, 成为防治本病的关键。产前诊断取材有:(1)孕早期 (妊娠7~9周)绒毛,提取DNA量多,但易被母体组织细胞污染,产生假阴性结果[12。。(2)孕中期:妊娠18~24周抽取胎儿脐血,但难度大、危险性高;妊娠16~20周抽取羊水细胞,相对比较安全,但培养过程中易出现污染或培养失败导致试验无法进行。 上述方法均为有创性方法,易导致流产或胎儿畸形。 (3)目前,利用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细胞进行产前诊断的方法已应用于临床,为非创伤性诊断方法,孕早期即可实施。  
需要指出,产前诊断应慎重。对于有SMN1基因纯合缺失先证者的家庭,患儿父母必然是SMN1 缺失基因的携带者,通过定性的方法即可进行明确产前诊断,这对绝大多数SMA-I型都适用,结合连锁分析法可排除母血污染和提高产前基因诊断的准 确率和成功率。对于先证者未行基因检测和少数无 SMN1基因同源缺失的SMA家庭,产前诊断则应进一步做SMN基因定量检测结合连锁分析,必要 时还要进行基因测序。本组例4患儿父母若再孕, 则可直接通过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决定是否继续妊娠;而另外3例即使未发现SMN1基因纯合缺失,也不能保证出生的婴儿正常,还要应用定量方法检测有无小片断缺失或点突变的存在。 
另外,应用基因诊断技术还可进行植入前诊断。 结合体外受精技术,在胚胎发育到8~10个细胞时应用显微操作,对单个细胞进行遗传学或DNA分析,将检测结果正常的胚胎细胞植入官腔使之正常发育,以帮助有过SMA患儿的家庭获得健康的后代。  
总之,基因检测方法在临床的应用,为SMA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显著提高了sMA诊断的准确性,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率,并可替代肌肉活检等有创性诊断手段。同时还可用于产前及植入前诊断,有利于遗传咨询,并为将来的基因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一经发现立即举报。

本平台学术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除非特别声明,发送的所有内容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译文或摘译类文章,详细内容请参照原文全文。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官方微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