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作协官方电子平台第327期
“华州司马迁”刘高潮先生
近一段时间,我代表市作协去渭南市部分县(市)区搞“文化下基层”赠书活动。此行之后有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位在当地众望所归的文化代表人物。尤其是华州区的文化学者刘高潮,被当地文化界誉为华州的“司马迁”。
刘高潮先生中等个,衣着朴素,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完全一个谦诚朴和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吉林大学,曾在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工作过,后来调回老家华州部属的一家军工企业,多年担任单位的党委书记直到退休。这家军工企业在当地赫赫有名,厂区和家属区各自有独立的区域,企业有自己的医院、学校、招待所、老年大学等。企业鼎盛的时候,干部职工和家属有8000人左右。我认识他时,他正是单位的领导,却总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来往在单位和老家的路上。我也去过他家,至今还住在面积不大的老旧的家属楼里。
每当提起华州的历史变迁,他如指诸掌。从年代次序、朝代背景、区域变化、甚至考古和书籍佐证等各方面来论述,伴随着他的手势,不紧不慢,详细道来。我曾看见他手绘的两幅华州城地图,尽显当年的华州八景所在的准确位置,就悬挂在当地一家“面花皮影博物馆”里。他像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授课一般,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举一反三,引人入胜。
致家长的一封信
说到华州的名人事迹,他了然于心。尤其谈起郑桓公、郭令公、寇莱公这三位历史人物,他显得异常兴奋,深情饱满,洞若观火。这些人物都是曾经改变过历史走向的,他总是带着华州区人的自豪娓娓讲述他们精彩动人的故事。
谈到当地各村镇的来由,他如数家珍。每当聊起侯坊乡、下庙镇、王宿村以及少华山的名胜古迹等等,他更是胸有成竹,侃侃而谈,还伴随着一声声爽朗的笑声。每次和文友们说起这个话题,他能一口气讲很久仍意犹未尽。让听者不禁肃然起敬,心悦诚服,甚至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曾经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每周都会在国家级的报刊上发表文章。还出版过自己的一本文章集《华岳风情》,此书分为华山风情、华州风情、关中风情、九州风情。详实地介绍了关中各地的人文风俗,历史文化,其中一篇文章——《一朵远古盛开的玫瑰花》让人印象深刻,阐述了沉睡了六千年的华州泉护村遗址,玫瑰花首次采用弧线波纹雕刻在陶器上,这是一朵点亮了人类审美时代烛光的玫瑰;陶器上雕刻的飞鸟驮着太阳飞,是一个衡量中国史前文明的标尺;泉护村遗址距今6000年,正好填补了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和龙山文化(距今8000年)之间的空缺,这段历史遗迹被写进了大学教科书,从一个重要方面证实了渭南是华夏之根。
华州区是皮影之乡,面花之乡。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曾协助企业创办了“华州国际皮影博物馆”和“面花皮影博物馆”、“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这些都成为各地游客了解当地“非遗”的重要场所,对于华州文化走向更远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他也是华州区作协、诗词协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至今还担任着这两个协会的名誉主席,至今依然经常给广大作家、诗人授课。尽管他已年过七旬,依然为当地的文化事业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他毕竟在部里工作过,曾有着优越的人脉资源,后来又是央企的党委书记,然而他却依然保持着文人的清高和骨气,甘愿静下心来做学问,做一个纯粹的文化学者。所以,说他是“华州司马迁”,无论是品行还是才学,都是实至名归,是人们对他的崇高敬意。
作者简介
长按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