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访谈|俞书宏: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是厚植家国情怀

文摘   2024-11-06 17:11   山东  

【院士档案】


俞书宏,1967年8月生,安徽庐江县人。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创新材料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功能化的研究,创立了介观尺度“组装与矿化”相结合的合成方法,首次成功矿化合成了人工珍珠母,开辟了无机功能材料跨尺度可控合成的新途径。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2014-2023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作者名录。



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山东正奋力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在山东省科协和济宁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年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大众新闻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俞书宏。

大众新闻:您曾提到“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动机”,目前,山东被国家赋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请问您认为山东应该如何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

俞书宏院士:山东是一个大省,是工业基础和工业门类非常齐全的省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非常大的潜力。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去跟最前沿的技术和实验室的成果结合,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形成新质生产力,还需要开辟新的赛道,包括新材料。一旦发现新材料,包括高质量的原材料,甚至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和发展,可能由此打造未来产业。另外,还可以用现有的技术和先进的技术成果,给传统产业赋能。现在的AI技术能够与传统产业的自动化工艺技术结合,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大众新闻:您刚才提到的AI技术在材料领域有何应用?

俞书宏院士: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材料的研发,还有新材料的设计,AI能够提供非常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帮助我们优化材料设计方案,成为我们科研人员的好助手。以前我们数据处理比较落后,但是现在大数据和AI技术能够识别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让我们的眼睛看得更远,更深邃。现在我们积极推动AI赋能材料的制备设计,包括化学合成和材料制备等方面。

大众新闻: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工作者应有怎样的作为?

俞书宏院士:广大科研工作者,一定要从国家战略方面来考虑问题。我们国家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时间紧迫。这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从国家战略出发,围绕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总体来说,一定要从国家需求出发,去选择课题,推动行业技术发展和进步。

大众新闻:您和团队正在进行深圳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为什么要建设这一平台?

俞书宏院士: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材料设计、制备和中试。希望平台能够面向众多用户,为今后的材料研发提供支撑和服务。目前,很多企业不具备研发条件,平台可以用数据库大数据来优化材料设计,为广大企业服务。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研发平台理解为一种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企业到平台上去做材料研发。

企业的创新很重要,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要比以往更加重视科技创新,通过产学研能够把高校最基础、最前沿的成果,尽快实现转化。这里面就需要产学研紧密合作,同时需要政府给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支撑。

大众新闻:您被称为“中国材料领域的魔术师”,不断推出新材料、发表高水平论文,其中高质高产的“秘诀”是什么?

俞书宏院士:做科研要想做到高质量、高水平、高产出,一定要去做有新意、有创新的科学研究,要敢于去做一些没有人做过的研究,我们现在需要的正是“从0到1”的研究。

科研是非常艰苦的一件事,需要持之以恒,心无旁骛,不带任何功利性质地去做。科研人员要甘于坐“冷板凳”,才能长期坚持下来。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难以突破的时候,需要坚持下去。科学研究很多时候难以预测,需要我们不断去克服困难,特别是像我们做材料的,要发展新的制备方法和新的合成路线,就像爬山一样,可能直接爬上去不太可能,但是我们只要有了盘公山路,这样就能很轻松爬上去。所以科研要另辟蹊径,去寻找解决难题的新路径,宁可多走一种可能性,各条路线都要去尝试,而不是说仅仅是尝试了一点,遇到困难就退缩,这样可能就会错失一个科学发现或者一个重要的成果。

大众新闻:国家现在很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重要支撑,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有什么建议或期许?

俞书宏院士:培养青年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最重要的是能够厚植家国情怀。除了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人才,还有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对青年学生来说,需要引导他们全方位培养提升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还要让他们明白做科研的真正目的是干什么,引导他们勇于创新,在成才之后给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做科研肯定都有压力,青年人自身要非常努力和刻苦,不要过分考虑眼前所谓的个人利益,要更多的从长远的眼光去看问题。做科研非常重要的是兴趣,好奇心推动下的科学研究,我觉得最具有创新性,这样青年人才能在科学研究生涯中走得更长远。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人才山东网
聚焦人才、服务人才。人才山东网订阅号以政策发布、通知公告、新闻资讯为内容导向,第一时间信息发布,人才观点独家问道,构建资讯传递内外、信息服务人才的权威发布平台,打造山东人才新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