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充分展现全省各地各部门以人才工作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生动实践,人才山东网采访调研组陆续深入全省16地市开展“全省人才宣传工作基层行”调研活动,深入挖掘一批基层人才工作的创新经验,全力讲好山东人才故事。
临邑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借助京津冀、省会经济圈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校所联合”“校地联合”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平台载体对人才、项目、技术的吸引集聚作用,以更多的人才“红利”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强化人才引育,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提供数据支撑。依托数字人才大脑平台,通过系统搜录、调研走访、红色CGO对接等渠道,打通各类产业数据资源。归集临邑籍在外人才信息3.5万条、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信息6.5万条、劳动力信息16万条、临邑籍近3年毕业生信息1.5万条,收集企业引才、技术需求1000余条,汇集30多个高层次人才空缺,为产才匹配、靶向引才提供数字化手段。组建专家团队。运用产才融合图谱,匹配全国范围内高层次人才。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业内专家和近200名博士人才联系对接,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组成以博士、企业家、行业部门、乡土能人为主体的攻坚团队,搭建汇聚50余名专家人才、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20余个优势产业项目、40余家高精尖企业之间的高端智库网络。实现靶向引才。运用人才智能分析平台,汇聚科创数据,绘制“人才地图”,大力集聚相关产业领域人才,柔性引进8位专家。帮助山东恒源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研究所李轩科教授建立联系,借助武汉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发展产学研项目,联合开展中间相沥青和针状焦调制相关研究工作,强化技术保障。
深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创新创业“主阵地”。搭建平台载体。建成省级以上平台载体168个,加快双创平台、孵化器建设,创建“博士小院”“科技小院”“博士科研工作站”“共富合伙人”等平台,畅通“人才兴隆”论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德州市“假日专家”工程等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人才渠道,串联“产业集群、创新平台、高端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赋能产业升级。开展技术攻关。协助重点企业加大与高校院所合作力度,精准对接创新资源。征集28家企业技术难题30项,以“揭榜挂帅”形式分别推送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充分发挥山东瑞博龙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设立专家、博士工作室,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国际视野和前瞻性意见,致力于人才、项目、科技“打包引入”,“揭榜挂帅”“组团式”服务县域特色产业。启动项目联合孵化。加强京津冀济人才及项目引进,广聚海内外优秀英才,积极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博士人才按照专业领域确定1-2处实践实验基地,每年分领域开展1次产学研合作项目。2024年,推荐5家企业对接5位高层次人才提报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6家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参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4家企业家提报德州市现代产业领军人才、13家企业申报“科技副总”,促进项目落地,助力企业成长。
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构筑良好人才“生态圈”。加强政策配套。出台“人才兴临”二十条措施,提供全方位政策扶持。对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最高可享受市级6000万元、县级3000万元综合资助。对高校院所在我县设立的研发机构,给予最高1000万元综合资助。建立总规模10亿元的基金平台,为落地项目提供融资保障。实施代征代建,量身定制厂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共建园中园、飞地园。提供设备奖励、上市奖励等全套政策。建立政策漫游机制,支持力度对标先进“再加一点”。营商环境优越。每年举办企业家大会,践行“一次办好”理念,叫响“邑好办”政务服务品牌,被评为山东省营商环境优异县。每年开展“功勋企业家”评选活动,为功勋企业家颁发纯金奖牌。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及高层次人才发放“犁城英才卡”,每年开展1次免费健康查体,享受子女教育、医疗就医等方面的优待保障。优化人才生态。建立县级领导常态化联系服务人才机制,定期调度、动态监测、重点督办,每年至少开展2次实地走访活动,邀请专家参与人才工作的重要规划、活动。设立人才联络专员,整合20余个职能部门的服务资源,实现“即申即办、高效便捷”。合同县经济开发区、团县委、县妇联、县民政局等部门,开展人才沙龙、青年交友等活动,为来临就业创业人才搭建沟通联络、真诚交往、分享知识的平台,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让人才落地有“安全感”。
截至目前,临邑县拥有自主培育上市企业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发展了12条标志性产业链。对接中科院、北京大学等86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63项,引进省级以上人才112人,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0余项。接下来,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县之路,培植十大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全力争创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进一步破解“招才引智”体制机制难题,探索人才发展新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成效和区域人才竞争力,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