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六大视角拆解2024银行理财年报,有新发现……

财富   2025-01-24 12:00   四川  

事 件

1月17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我们从规模、收益、产品特征、资产配置、投资行为等角度分析如下:
来源丨一丰看金融
作者 | 王一峰、董文欣
原标题 | 【光大金融】六个视角看2024理财年报

点评

一、规模:2024年理财规模增长3.15万亿,存款“脱媒”是重要支撑力量

2024年末理财规模29.95万亿符合预期,上半年规模增量贡献占比54.6%。2024年以来,债市走牛对理财收益率形成提振,叠加存款挂牌利率两次下调、“手工补息”存款整改等负债成本管控举措接连出台,理财收益率“比价优势”凸显,存款“脱媒”助推理财规模增长,全年理财规模增量3.15万亿,年末存续规模29.95万亿,规模同比增长11.8%。结束了22Q4理财赎回冲击以来,2022~2023年连续两年规模负增的状态。其中:

(1)2024年上半年规模增量1.72万亿,占比54.6%。驱动因素主要包括:①债市走牛对净值化理财收益率形成提振,与存款比价效应逐步显现。上半年,债券市场收益率除在4月下旬短暂调整外,整体下行较为流畅,截至2Q末,1Y同业存单(AAA)、5Y二级资本债(AAA-)、10Y国债收益率较年初分别下降45、78、35bp,根据普益标准数据,1Q、2Q全市场理财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57%、3.53%;同期,5大行1Y、3Y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1.45%、1.95%,理财收益率具有明显竞争力;②居民整体风险偏好较低,叠加股市震荡偏弱,低波稳健且收益水平较好的理财受到青睐;③4月叫停“手工补息”存款后,部分对公存款“脱媒”倾向增强,2Q单季理财规模较季初增长近2万亿,估算对公理财规模增加0.5万亿左右。综合来看,投资者较低风险偏好下,对绝对收益投资品种配置需求更强,促成了“理财规模扩张—配置力量增强—短端利率下行—净值表现优异—提振规模增长”正向循环。

(2)2024下半年规模增长的扰动性因素有所增加,理财规模阶段性超过30万亿大关。3Q以来扰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8月债市阶段性调整压力加剧、“股债跷跷板”扰动下10月理财规模增长显著弱于季节性等,下半年规模增量1.43万亿,同比略少增300亿。考虑12月理财季末回表因素,4Q季内理财规模阶段性站上30万亿。结合普益标准数据初步测算,12月末理财月环比下降3900亿左右,受年末贷款冲量诉求不强、理财收益展示较好增加居民端引导回表难度等因素影响,同比少减2700亿。

2025年存款“脱媒”或仍是理财规模扩张的重要支撑,预估增量略低于2024年。展望2025年,信用活动或仍面临一定压力,但政府债券显著多增有望带动社融稳定增长,预估2025年共发行政府债券15万亿左右,广义赤字率有望达到10.5%以上,中性情境下,预估社融增速在8%以上,较2024年7.9%增速预期有所改善,维持社融增速与GDP和通货膨胀目标基本匹配。从近年理财规模变化看,2021-2024年理财规模增量分别为3.1、-1.3、-0.8、3.2万亿,考虑2022-2023年理财规模增势受到22Q4“赎回潮”较强扰动,2025年社融增速预期较上年稳中有升、存款挂牌利率有望进一步调降等因素,中性预估理财规模增量可能在2-3万亿左右。同时,需要观测债市利率下行幅度与波动特征、股市是否持续向好激励权益类投资增加、以及居民风险偏好边际变化等影响因素。

2025 年存款“脱媒”或仍是理财扩张的有力支撑,对于“脱媒”强度,我们认为需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 居民端存款定期化、长久期化趋势或有所改善, 利率比价效应带动存款“脱媒” ;(2) 对公活期(类活期) 存款负债成本仍是成本管控的重点,料对公存款“脱媒”具有延续性;(3) 2025 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原则下,政策利率和挂牌利率均有望继续下调,从而对存款“脱媒”、资管产品扩张形成双重激励。

二、收益:2024年理财平均收益率2.65%,后续理财产品或面临收益率中枢下行与净值波动加大双重挑战

根据理财登记中心数据,2024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 2.65%,较24H1、2023年分别下降15、29bp。展望2025年,随着货币政策总基调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中性预估2025年或有两次降准、政策利率或有两次降息,银行负债端成本管控举措同步推进。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广谱利率下行将拉低票息收入,但下行空间或有所收窄;另一方面,随着前期高息存款逐步到期或受限,进一步存款成本管控箭在弦上,或将对理财收益形成恒久性拖累。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幅度或有所加大,一是近期“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10Y国债收益率下探至1.6%-1.7%区间,债券市场走势不确定性有所提升,收益率潜在波动性可能加大;二是存款类资产占比呈现高位回落,随着部分存款类资产配置主动寻求替代选择,净值稳定性也将随之趋降;三是前期高息存款、平滑机制等一些相对“擦边球”的稳估值手段受限,叠加历史积攒的浮盈逐步释放完毕,理财估值韧性将有所弱化。相应的,为更好做好久期管理和回撤控制,或导致理财债券配置的组合久期缩短,也可能进一步对理财收益率形成负向拖累。

整体看,严监管环境下,理财进一步规范净值化运作是大势所趋。对于银行理财业绩展示而言,无论是收益率的下行压力,亦或是净值波幅增大的预期,都不利于理财绝对收益表现,进而可能削弱理财产品对居民端的吸引力。但是相对有利的因素在于,2025年银行体系息差仍具有较大收窄压力,加强负债成本管控是必然之举,存款挂牌利率也仍有进一步调降空间,进而有助于提振理财收益率的相对吸引力。

三、 产品形态:净值化率升至98.5%,封闭式产品规模占比小幅回落至19.2%

理财净值化率升至98.5%,非净值型产品规模降至4500亿。截至2024年末,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29.5万亿。其中理财公司26.31万亿,银行机构3.19万亿。净值型产品占比较年中提升0.9pct至98.5%,非净值型产品规模降至4500亿。

封闭式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小幅回落至19.2%,新发产品平均期限284-392天。债券收益率中枢快速下行,利于开放式产品提振业绩表现并吸引新增资金,相对不利于封闭式产品扩容。截至2024年末,封闭式产品规模较年中略增100亿至5.75万亿。封闭式产品占比较年中下降0.9pct至19.2%。与此同时,新发封闭式产品期限稳中略降,全年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284-392天,相较24H1的303-392天区间有所收窄。截至2024年末,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67.2%,较年中、年初分别变动-0.7、0.1pct,下半年规模占比有所下降。

四、 理财公司:规模占比进一步升至85.3%, 理财公司市占率提升是大势所趋

理财公司市占率持续提升至87.9%,近两年牌照批设节奏有所放缓。截至2024年末,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规模26.31万亿,占全部理财产品比例为87.9%,占比较年中提升2.6pct。理财机构批设进度上,截至2024年末,已设立理财公司共32家。随着国股银行渐次完成对理财公司布局,近两年,理财公司批设节奏明显放缓,2023年仅12月有浙银理财一家获批筹建,2024年以来暂无新增批设。

沪农商行等存续理财规模较大的银行,未来有望获批理财公司牌照。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2024年12月,205家非持牌机构存续理财产品(剔除子份额)近2.9万亿,其中,理财存续规模500亿以上的城农商行共17家,沪农商行存续规模最高为1780亿。考虑到理财公司运营对注册资本、专业人才、风控体系等要求较高,理财产品规模需达到一定体量才有望实现盈利,存续理财规模较大的沪农商行、成都农商等或有望获批牌照。此外,近期也有一些银行在探索“联创”产品模式,即非持牌机构将本行客户和资产推荐给合作理财公司,理财公司根据银行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非持牌机构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分布与理财公司呈现明显差异,理财公司日开型及1个月(含)以下产品规模占比近6成,而非持牌机构理财产品相对集中于6个月-1年(含)、1年-3年(含)等期限,相应地,非持牌机构债券平均久期更长,24Q3末非持牌机构持有1Y以上债券规模占比高于理财公司15.5pct。后续随着理财公司市占率进一步提升,整体债券配置久期或有所缩短。

五、产品特征:固收类产品占比升至97.3%,存款类资产占比较年初回落2.8pct至23.9%

截至2024年末,风险等级较低的一级(低风险)和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总规模占比高达95.7%。经济逐步企稳过程中,居民风险偏好改善相对缓慢,渠道端对理财的诉求仍以稳健、低波动为主。

随着低波稳健型理财产品成为压舱石产品,(1)固定收益类产品较年初增长3.33万亿至29.15万亿,其中下半年增长1.52万亿,余额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重较年中进一步提升0.5pct至97.3%。其中,现金管理类理财7.3万亿,较年中、年初分别下降0.19、1.24万亿。债牛环境下,市值法类现金产品业绩表现相对更优,同时兼具高流动性,客户接受度好,其规模增长与现金管理类理财存在一定“跷跷板”效应。(2)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类理财规模小幅承压,其中,混合类较年中下降500亿至7300亿,权益类较年中下降100亿至600亿,商品及衍生品类规模进一步降至100亿左右。

从理财资产配置的边际变化看:

(1)债券类资产下半年增配1.62万亿,主要增配存单和信用债,利率债小幅收缩。债券类资产年末规模占比较24Q2末提升2.3pct至57.9%,其中,债券、同业存单分别占比43.5%、14.4%,较24Q2末分别变动-0.3、2.6pct。截至2024年末,信用债持仓较24Q2末提升6400亿至13.21万亿;利率债持仓较24Q2下降700亿至0.75万亿,预估主要出于综合收益考量;同业存单持仓较24Q2末提升1.05万亿至4.64万亿。银行对债券类资产配置强度提升,一方面,债市走牛叠加理财规模高增,驱动理财增配债券类资产,另一方面,高息存款受限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部分资金向债券类资产迁徙,2024年以来,随着“套壳”保险资管存款、“手工补息”存款等方式形成的高息存款相继受限,部分理财资金开始寻求高息“趴账”同业存款、同业存单、中短债基等作为替代选择。随着12月初《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自律倡议》生效,部分配置仓位进一步寻求逆回购、同业存单等配置。

(2)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规模较24Q2末小幅下降500亿,占比较24Q2末、年初分别下降1.4、2.8pct,占比延续高位回落态势。展望2025年,囿于前期高息存款到期及同业活期存款定价纳入利率自律管理,理财资金在存款配置的切换上,需要考虑统筹考虑流动性变化、收益稳定性。对于现金管理类理财来说,“约期存款”产品可能将逐步淡出,“受限存款”占比限制可能推动部分资金转为同业活期、短期存单或债券资产。考虑到同业活期综合付息率水平将跟随OMO价格下调而下行,存单与债券票息水平波动,未来理财投资存款的比例面临的不确定性将增加。

(3)公募基金占比较24Q2末下降0.7pct至2.9%,2024年末理财持有公募基金9300亿,较年中下降1700亿,但较年初增长3200亿。3Q以来随着债券市场阶段性调整,理财公募基金持仓有所下降,但随着理财规模增长、高息存款配置受限,预估后续公募债基配置仍具有较强刚性。与此同时,加强权益投资是理财增厚收益的重要途径,当前阶段理财投研能力建设仍存短板,配置公募基金或加强委外合作是拓展大类资产配置、增强权益类资产投资的有效选择。

六、客户行为:投资者数量达1.25亿, 风险偏好“两极分化”态势延续

理财投资者群体持续扩大随着理财投资门槛金额的降低、理财代销渠道的拓展,理财客户数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末,持有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近1.25亿个,较年初增长9.9%。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98.7%。

客户风险偏好“两极分化”延续。截至2024年末,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投资者数量占比分别较年初分别提升1.86pct和0.46pct,二级(稳健型)投资者数量占比仍然最高,为33.83%,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合计占比5成左右。当前理财客户整体风险偏好依然偏低,但高风险偏好客户占比的回升,有助于后续理财公司更好的发挥多资产、多策略的配置优势,进一步丰富含权理财的产品谱系。

七、风险提示

1)普益标准数据样本与银行理财登记中心不完全相同,非相同口径数据之间不可比,也可能存在样本偏差的可能性。

2)理财市场运行态势受债券市场环境、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展望分析主要基于当前时点的逻辑推演,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偏差。

免责说明:
本内容属于原作者所有,内容中的任何产品、观点与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推荐。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内容而导致的任何问题,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普益标准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不做任何销售指导,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普益标准
普益标准创始于2007年9月,十多年来专注于我国金融理财与资产管理市场的大数据研发、业务咨询与IT系统的开发部署,最早建成并持续更新、扩展、维护着国内最大的全口径资产管理数据库,拥有关于金融大数据的深度挖掘、金融智能等多项核心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