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看文字可以看视频,看完不难过算我输: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作为加拿大西海岸的居民,这个季节除了赏枫叶,还有一件不能错过的事,那就是观看三文鱼洄游。
每年到了九十月份,上亿条北美太平洋三文鱼就会离开太平洋,展开五千公里的“返乡之旅“,回到出生地的淡水河流中产卵。它们所到之处河流湖泊都染成一片猩红,非常壮观。
我想没有人在亲眼看到它们洄游后不会被强烈震撼到。所以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它们短暂的一生中连科学都无法解释的悲壮和传奇。
在太平洋西海岸,我现在居住的加拿大bc省,是太平洋鲑鱼的老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人便在菲沙河Fraser River的支流威化溪Weaver Creek建立了一条人工的水道,
尽可能地减少它们在洄游产卵最后一刻的死伤率,增加鱼卵的孵化几率,专门用以方便三文鱼产卵促进它们的繁衍。
▲特别带了gopro,记录它们水下最真实的状态
太平洋鲑鱼是洄游性鱼类,一生只产一次卵。它们在淡水河溪中孵化,长大后游到大海里生活几年,等性成熟到了产卵期,便会从大海里逆流而上洄游到内陆它们出生地产卵,而它们的传奇正是从这场盛大的洄游开始的:
一旦游回淡水三文鱼就会停止进食,仅靠身体中储存的脂肪和能量为生,成群结队,穿过山涧、峡谷、急流险滩,甚至逆流跳跃,冲过几十英尺高的障碍前行。
在跳跃冲击的过程中,它们中的大部分会因体力耗尽或撞击到岩石头破血流而死,
也会被守在岸边的熊一掌握住,
也可能被空中的老鹰俯冲叼走,更有可能被人类钓上岸成为他们的盘中餐。
最后幸存的极小部份三文鱼到达它们的出生地后,会用尽最后的力气在布满砂砾和卵石的河床上刨坑、产卵,再用砂砾掩盖住产下的卵,之后就会力竭而亡,还没死去的鱼则会采取自杀式的方式不停地跳跃,直至疲劳死亡结束它们悲壮的一生。
据统计,每对三文鱼产下4000颗鱼籽,800条小鱼孵化幸存,在游向大海时被大量捕食,只有200条游到大海,4年后能洄游的仅剩10条,而8条再次被捕食,能够最终回到产卵地的只有2条。所以此时此刻我们在这片溪水中看到的三文鱼全都是九死一生、万里挑一的幸运儿。可是这些所谓的幸运儿,却没有一点幸运的样子:每一条鱼无不遍体鳞伤,尤其是嘴部全部都被撞得皮开肉绽。
这场漫长又惨烈的洄游,甚至让它们因为为用力过猛,崩裂了血管,鲜血浸透皮肤,让它们的身体变成了血红色,要知道它们在大海里那可是身披银色战甲所向披靡,生活在8000米深海的勇士呢。
站在威化溪水边,很难说服自己此次此刻眼前这些看似鲜活的红色鱼群竟然是在集体赴死。这里是它们出生的地方,也是它们死去的地方,溪水里不时有飘过的死鱼,剩下的也只是在等死而已,看得人真的很难过。
也许你和我一样不理解,为什么这种在地球上生存了五千万年的鱼种,不可以进化成只在海中或者河中生活,而非要费尽千辛万苦,付出近乎全军覆没的惨重的代价回到出生地产卵?完成繁育任务后又为什么要主动自杀来结束生命?而且在没有技术导航系统的情况下,它们又是依靠什么历经几千公里从大海回到内陆一路辗转找到回家的路的?这些疑问学术界迄今也无法解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一个人在东北出生长大,然后离家远行来到了海南打拼,活得刚有点起色却要放下手中的一切,徒步一路向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路遇各种豺狼虎豹、妖魔鬼怪、魑魅魍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出生地,然后在那里怀孕生子,娃一落地就被赐三尺白绫上吊自尽......西游记+甄嬛传都不敢这么写啊!你说它们这一辈子费劲吧唧的到底是为的啥?
三文鱼的名字salmon,来自拉丁语salmo,正是"奋力跳跃"的意思,这也是人类对它们宿命般的壮烈迁徙表达的敬意!总是有一些生命,它们活得虽然短暂但是勇敢而固执,纯粹而坚定!生活再不济的时候,想想三文鱼,真没什么好抱怨的。众生皆苦,你有你的恼,我有我的愁。人生在世不过是一个体验爱恨情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过程,学会苦中作乐才能更坦然地走完这一生吧。
相关文章
Tinana,旅居海岛的松球小屋女主人
微信公众号:海岛旅居日记
微博 | 小红书:@ChulaTinana
DORADA珠宝:http://dorada.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