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背景:南京工业大学(本科),南方科技大学(硕士)
专业:测绘工程(本科),物理学(环境遥感方向,硕士)
申请类型:硕士申请博士
GPA:3.3/4.0(本科),3.55/4.0(硕士)
语言成绩:IELTS 7.0
科研经历:第一作者一区TOP SCI论文 1篇;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国际顶会论文1篇;本科参与中科院遥感所科研;其他非一作论文若干
特殊获奖经历:ACM SIGSPATIAL GISCup 2023 全球第三
申请方式:DIY
推荐信:三封推荐信,国内大牛强推,一个项目有connection
申请结果:
Texas A&M University PhD in Ecology (Offer, 最终去向)
Syracuse University (Offer)
McMaster University (Offer)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Oral offer)
Auckland University (Oral offer)
本科时期,我就一直有出国留学的想法,主要是有三个动机:第一,我想趁年轻去体验不同的科研环境、教育模式、异国文化;第二,我的理想是在学术圈中尽快找到一份长聘教职工作,工作时间较为自由,不用坐班,可以自由地探索一些激动人心的前沿科学问题,并且能带领团队技术转化落地,造福我们的世界;第三,我个人喜欢结果导向的工作方式。因此,我需要扎实严谨的博士训练来达到我的职业目标,并将目标定在了海外的博士项目。然而,本科时期我的科研背景薄弱,所以我决定在国内考研升学,以此作为跳板,积累科研实力,以期申请海外优秀院校的博士项目。我本科的专业是测绘工程,但实际课程同时还包含地理信息、遥感、卫星定位、城规、土木等专业内容。在学习中,我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倾向于遥感,而且对最新的科技充满好奇和渴望,因此我大四时也拒绝了某巨头央企在海外分公司的高薪offer,全力考研,最终上岸南科大的硕士项目,开始做遥感领域的研究。
进入硕士阶段,我非常有幸能够进入一个优秀的课题组,组内师兄弟姐妹氛围融洽。导师是美国海归,他的言传身教,激发了我发表顶级论文的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他让我明白,他培养了我的学术品味,让我认识到,权威是可以被质疑的,只要有对科学的信念,我们终究能做出高质量的工作。
在他的指导下,我在硕士期间阅读了大量最新的论文,我发现美国同行的产出质量数量都很高,我们遥感领域的常用公开数据、全球顶尖的行业会议、许多行业大牛鼻祖宗师几乎大部分都在美国,因此我开始考虑申请美国的博士项目。最初,由于自己的一些偏见与误解,如毕业难、学制长、压力大、治安因素,我并没有申请美国的学校,而是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寻找机会。在走了一些弯路后(做了两年RA,并收到大量拒信),最终我对多个地区的博士申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教育和科研模式,同时在和北美的前辈交流后破除了自己之前的一些误解,还是回到了以美国博士申请为主,兼顾其他地区博士申请的轨道上(这里感谢RA时期的老师和同学们)。
选校过程 由于博士期间导师很关键,我的选校考量中导师占的比重较大,几大主流排行榜的综合排名也是我关注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我相信在博士阶段,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的。我主要通过以下7种方式来寻找合适的导师和博士项目:(1)学校方面,通过各大主流排行榜的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按院校官网逐一查找;(2)期刊发表方面,按领域内顶级期刊的编辑/审稿团队来寻找,或者按领域内顶刊近年文章署名的单位、通讯作者来查找;(3)Google Scholar专业领域引用排名来查找;(4)按领域内学术会议的报告,文章署名来找;(5)GISphere为代表的公众号招生广告及各个学术招生广告网站(如find a PhD, academic position等);(6)X(Twitter)上搜索PhD招生关键词查看招生宣传;(7)同行微信朋友圈的招生宣传转发和内推等。
申请方式 我是全程DIY申请的,个人觉得需要DIY注意的点是,需要多花时间去寻找更多的项目,以及注意每个申请环节的细节。申请对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广种薄收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减少信息差,最好多和一起申请的小伙伴交流。当然,DIY需要自己多耗费一点时间和精力,但种亲力亲为的过程很锻炼人,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也最放心。 材料准备 申请前期(9-11月)最重要的材料应该就是简历(CV)和套磁信,这两样也是我在整个申请季不断打磨完善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大家对这两项材料一定要重视。CV只需包括基本信息和学术要点,最好附上日期、排名、链接等增加可信度和内容立体感。我的申请季开始较早,大概6-7月就开始联系老师了,套磁信一定言简意赅,突出自己契合老师的点,最好提一下老师的发表工作,以及你能给老师的研究项目做出的贡献。PS最好请套磁到的老师抽空帮看一下,这样既能够增加彼此的交流,又能从目标院校老师的角度让PS内容逻辑更加完善。推荐信(RL)是一个可以扭转乾坤或者给你带来负面影响的东西,国内通常情况下都是自己写好给老师审核提交,建议找熟悉你的老师并且问老师是否愿意给自己强推,宁可老师不是大牛,也最好都是强推(小心黑推)。不得不承认,一份有connection的强推真的能帮你脱颖而出。写作样本(WS)方面,由于我有论文发表,所以直接提供的期刊文章PDF,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没有也要认真整理提交较为正式的课程文章、会议报告、学位论文等的英文版。 申请流程 美国PhD以秋季入学为主,地学领域有少数项目提供春季入学的选项。以秋季如学为例,9月一般正式开始套磁邮件联系导师们,与意向好的导师们保持邮件联系,完成面试和项目材料的准备,11月底12月初开始很多项目陆陆续续就截止了,晚一点的到次年2月3月截止。有的项目是老师会提前约面试,有的是正式提交申请系统后才面试。一般到次年2-3月时,大部分项目都会给出申请结果,没收到结果就是默拒。4月15日是一个规定的时间节点,你需要在此日期之前做出接收offer与否的决定,且不能反悔。 入学后感受到学校和学院的奖项与活动颇为丰富,从学术到生活和人文都有各种配套支持。这里给出项目官网供大家参考,是非常棒的项目,欢迎大家申请:https://eccb.tamu.edu/ph-d-in-ecology-and-conservation-biology/ 。夜色下鸟瞰德州农工大学超大的Kyle Field体育场与校园
(1)两年多时间换来文件夹里静静躺着的50多封拒信 如上文所述,我从研三开始申请的时候走了一段弯路,那时因为对美国博士项目和就学环境有一些偏见,所以申请重心在欧洲岗位制项目。欧洲岗位项目全年都有放出,但我很多时候即使进入面试,且自我感觉面试表现也不错,最终也常常是收获一封拒信。从毕业到做RA的这两年多时间,我竟然收到了50多封拒信!我也因此消沉过一段时间。但后来,我和一些海外前辈聊了聊,他们告诉我欧陆项目更多会倾向本地人,或者受过本地教育的申请者,很多时候会有内推,而且很讲究科研的连贯性(我的硕士细分方向比较小众,很难匹配)。因此,我果断调整方向,开始了以北美为主,其他地区为辅的申请之路,结果也是皆大欢喜。这些还是印证了那句老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些拒信现在还在我电脑文件夹里静静躺着,我相信这段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据理力争下“意外”的获奖后的德国参会竟是申请的助推器 申请季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是我组队参加ACM SIGSPATIAL GISCup 2023的比赛,在结果提交之后,我发现赛事主办方在标签定义上有一个错误。当时团队里有不同的声音,但最终我们决定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权益。在多次邮件交流后,赛事方承认了错误,在重新审查打分下,我们团队获得全球第三!作为获奖队伍代表,我和同伴参加了在德国汉堡举办的会议,在会上认识了很多国际同行。在一些博士项目的申请中,当我提起这段海外参会经历时,给很多美国老师留下了好印象,他们很认可在欧美圈子的海外学术交流经历,这也是一个意外之喜吧。 ACM SIGSPATIAL 2023会议晚宴(笔者摄)
上述内容很多都是从“术”的角度来讲我的申请经验,从“道”的角度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申请博士项目是一场未知的旅程,一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但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乐观积极,行动力到位,减少信息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适合什么,终有一日会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