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与《师说》哪个更讲道理?
《劝学》是荀子的文章。荀子是战国时的贵族,尽管没落了,但贵族气派还在。有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马大的不仅仅只是个体,还有说话腔调、处事的做派等。
比如荀子对别人说:
——你要好好学习:你看,青色的颜料是从蓝草中粹取出来的,但比蓝草蓝得更深; 你看,冰是由水凝结而来的,摸上去比水更冷;你看,一段笔直的木头火烤可以弯成圆形并保持下来;你看,刀具在石头上磨了就会锋利……
——你要专心如一地学习:你看,那只螃蟹只能寄托在别人的洞穴里,是因为它不能专心如一的挖洞;你再看,那条蚯蚓,身体柔弱,但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那是用心专一的典范。
螃蟹不会掏洞;蚯蚓吃的是泥土,喝的是黄泉水。荀子对此常识性的错误却也言之凿凿,有十二分的肯定。我想,要么是从没有人质疑过他的话,要么是他从不屑于别人的质疑。
把受众与螃蟹、蚯蚓对举,是不是降低了人的尊严?这类似于对一位瘦子说:你要心宽多食就会胖起来、壮起来的,你看那头猪就是如此。
这似乎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贵族的腔调。至少荀子有把自己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嫌疑,甚至让人感觉到,这是在对着一群奴隶、愚氓说话时才有的姿势。
不仅荀子,还有孔子、庄子、老子、孟子等诸子。
我们看《论语》中那些短句子,没有说话的背景,没有听众的反应,没有多余的解释,当然也不会顾及别人的理解能力、可能有的质疑。一个短句突然而来,戛然而止,要做赤裸裸的真理。王安石评价《春秋》时说了四个字:断烂朝报。这个评价用在《论语》上,也合适。这些短句子似乎带着过度自信,甚至自负,还有对听者的不屑。
孔夫子明确说过: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夫子要结交的是国君,也希望从那里找到用武之地。夫子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是夫子的人才培养目标。
别人如果提出疑问会如何?看看夫子对待宰予和樊迟的态度可知一二。当宰予在守孝三年的事上提出质疑、樊迟提出想学农事被夫子一顿抢白转身离开后,孔丘大人指着他们的背影大骂:予之不仁也;小人哉,樊迟也!圣人之所以出离愤怒,置个人形象于不顾,不是弟子们说的不对,大概是对方没有给予自己的学术权威或是贵族身份以足够尊重。
2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乎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等人被困在陈和蔡之间,七天没能吃上饭,孔子饿得大白天也起不了床。颜回讨回一些米,快要煮熟时,孔子闻到米饭味道,起来察看,见颜回正抓起一团米要吃下。孔子装作没有看见,弟子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说:刚才我梦到先君,想要祭祀之后再吃。颜回说:不可以的,刚才灰尘掉进饭中,扔了可惜,所以我拿起来吃了;我先吃过了的饭,就不可以再祭祀了。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可孔子并不信任他。如果真的信任他,就当直接了当地问明情况。以祭祀之名,旁敲侧击地考验之后,又假惺惺地感叹说:看来眼见也不一定是真的啊。
试想如果颜回忘了刚才饥饿时的下意识之举,那又会是如何一番情况呢?孔夫子会不会又要大骂“小人哉,颜渊也”。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信任,就不会互相尊重,不会开诚布公;如果不平等,就不会讲道理,不会讲逻辑。
逻辑体现出双方的平等性,格言则不是。
3
孟子也大骂倡导兼爱平等的墨子是禽兽。另一个让圣人爆粗口的是杨朱。骂起人来,说别人是禽兽,教化别人来又要他们以禽兽有榜样。这是始终把自己放在众生之上的贵族老爷做派。
想来也是,据林语堂,即使在清末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也不过百分之一。不仅仅在孔孟那个时代,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大概都难免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比如,古人强调的是教化,不是教育。圣人对他人是感化,菩萨于人是点化。
我们从儒家诸子那里没能看出一点平等思想,只有对君臣父子等级的强调。后来的专制思想也都是以此为张本的。
想想庄子的话:有一只大鹏鸟,它的翅膀如垂天之云,飞去南海也要乘着六月的大风才可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还有一条大鱼,脊背像一座大山。这话总让人想起小时候大人给小孩子说“瞎话儿”,试想,如果两个身份、年龄相等的成年人,会不会向对方说这些大而无当的话。
所谓童话或是民间所谓的“瞎话儿”,都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的。一张口就是神话、寓言、“瞎话儿”,那是把别人都当小孩子了。充斥着神话、寓言、“瞎话儿”、格言的时代,是不讲平等的。
4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士大夫文化,而非平民文化,这个特征越往古代越是明显。比如古文是要亲自过目才能读懂的文体,在你熟悉之前别人读给你听是听不明白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文章是《施氏食狮史》,网上可以查到。这个文章据说是赵元任写的,是现代作品,但类似的文章恰好体现了上述特征。即使现在,好多人喜欢用一些文言句子、文言词汇。这些人如果在古代几乎可以肯定都是属于士大夫阶层。
先秦的诸子散文与口语并不太远,有人称之为语录体,比如《论语》等。但这种口语性质的文章,基本上不讲逻辑。比如老子的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轱辘中间要留下穿车轴的孔洞,车才有作用。陶器中间是空的,才能有用。房屋中是空的,房屋也才能用。所以凡事空的才有用。这里举出三个空的才有用的物体,就下此结论,显然是武断、不讲道理的。我们可以轻松举出十个百个实心才有用的东西来,但显然也不能说实心的东西才有用。
再看《鱼我所欲也》。孟子把鱼与熊掌、生与义两组概念对举便得出要“舍生取义”的道理。这四个概念有的是具象的,有的是抽象的,有的是自然界的,有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列举在一起,原本就是混淆概念。比如我们不能从猪的结构是某个样子,从而推出人的结构也是这个样子。不能从鱼和熊掌之间的选择关系,从而就推导出生和义之间的抉择关系。正如要弄清楚人的结构,还是要去研究人,而不是从猪的结构引申。后者可以获得一些最基本的认知,但这绝不是科学的态度。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那是没出息。
舍生取义,如此宏大的抽象论题,从简单的具象类比中得出结论。如果不是草率、懒惰或愚蠢,就是居心叵测的误导:不是蠢,就是坏。
5
相比于《劝学》,《师说》是讲道理的。这两篇文章相距1000年,这中间大约可以看出某种进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百度,好多人家里也没有书本,身边也没有多少识字的人,有了疑问,除了从师学习,应该也没有别的渠道。
人与人之间有了平等,才可能讲道理,讲逻辑。否则便是“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律”,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种平等当然也会体现出对听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屈尊俯就的姿态。
拿螃蟹、蚯蚓的做法来教训人,这种类比原本就是高高在上者不愿讲平等、不屑讲道理的霸道。类比不是逻辑范畴之内的概念。
人可以从螃蟹、蚯蚓那里得到一点启示,但它们决不能成为人的榜样。人应该怎么做,至少应该向人学习才对。
对比要比类比更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师说》是对比,是圣人与众人、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圣贤与愚者之间的对比。不再是熊掌、鱼肉、螃蟹、蚯蚓等动物之间的类比,也不是关于这些动物可有可无之事的堆砌。
6
唐朝时韩愈等人发起了古文运动,潜意识里是有一个动机的,那就是想要把知识分子的地位提升到诸子时代,或者说是表达了对先秦诸子社会地位的艳羡。
在唐大部分时间,贵族势力仍然强大,普通知识分子在仕途或社会地位上无法与前者争锋。唐后期的牛李党争,即是世家贵族与儒者新贵之间矛盾的公开化。当然,我们知道,最后李党贵族退出历史舞台,儒者新贵真正成为统治阶级的合作者。
到了宋朝时,则是把文章写得一般人看不懂为能事,这是一味拟古的结果。这个拟古不是模仿先秦诸子时代,而是模仿魏晋到唐代的文风。宋时,知识分子的地位已得到足够的提升,贵族势力几乎不存在。文人自然没有必要再去提倡古文运动,没有必要模仿先秦诸子高高在上的文风。但他们的文章比先秦时还要难读懂。
相比于先秦的文章,我更喜欢读唐代的诗文。后者蕴含着文明的进步。相比于宋后的文章,我同样喜欢读唐代的诗文。后者也更有平等的姿势、自由的风度。
高中语文课本中,把《劝学》与《师说》两篇文章并列在一课之中,不会仅仅是都与学习有关,相隔千年的两篇文章之间应该体现出某种传承与进步。否则,就真如黑格尔所说,这三千年历史只有循环,没有进步。
声明:本文来源于公众号“ 一勺蚊子 课后10分钟”。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号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024
敬请您关注公众号"安东之子","安东之子"是《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作文合唱团》《语文报》《鲜素材》《学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读写天下》《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学习报》《学习周报》《中学生阅读》《新锐作文》《三悦文摘》《佳作》《初中生》《漪涟》等报刊的采稿基地,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用稿来源地!敬请您转发,欢迎您关注,更欢迎大家赐稿!真诚地感谢您,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安康!(赐稿邮箱:1506669337@qq.com)
2024
敬请您关注公众号"安东之子","安东之子"是《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作文合唱团》《语文报》《鲜素材》《学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读写天下》《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学习报》《学习周报》《中学生阅读》《新锐作文》《三悦文摘》《佳作》《初中生》《漪涟》等报刊的采稿基地,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用稿来源地!敬请您转发,欢迎您关注,更欢迎大家赐稿!真诚地感谢您,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安康!(赐稿邮箱:15066693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