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非常难以捕捉和界定的对象。
随着时代的更迭,时间是一张过滤网,经过时间过滤下来的、过去的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成为我们今天回望的传统文化,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面对过去,认知文化的方式是相对较为清楚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生活方式和人类行为塑造着当代的文化,而当代文化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当代之中,我们与当代文化这个对象之间没有那么远的距离,这使得我们总是缺乏一种远距离审视的能力和视野去关照当代文化这个流动的对象。
为什么要去关照它呢?
首先,生活在当代的每一个人都是当代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塑造当代的文化形态,在过去和未来的文化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在影响着我们能为下一代留下什么样的文化。
其次,因为我们当代社会出现了一群文化工作者,包括政府的文化管理者,以生产文化产品为目标的组织和机构,以研究文化和创造文化为业的学者、艺术家、设计师等等。这一群人以文化为业,但是职责和使命却有不同。理解当代文化的维度,可以让不同角色的文化工作者厘清自己的文化工作的重点和使命。
政治、商业、科学技术成为塑造当代文化的主力
最后,现代社会,政治、商业、科学技术成为了三个显性的塑造当代文化的力量。当然,这三种力量在塑造当代的政治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也从根本上改变着当代文化的内在肌理和结构。但是,往往因为显性力量的过分强大,我们个体很容易被裹挟进时代洪流之中,而忽视了一些并没有那么显性,但也是当代文化结构中的基因的部分。
当代文化的维度
我想在这里先回避用物质、精神和制度这样的三分法来梳理当代文化,因为当代文化的演进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和耦合的关系。认知当代文化的生产,可以有这么几个维度来理解:
一是思想文化生产的维度。
思想是文化的内核,思想推动着文化的演进。思想是社会演进过程中在人类精神层面的投射活动。人类在轴心文明时代所产生的伟大思想必然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演进,需要不断地更新。
纵观东西方文明的演进历程,西方文明在思想层面呈现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更新和进步要缓慢得多,这里有文明起源的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土壤、制度体系、教育制度等诸多原因,在此不做深入阐述。
在今天,东西方文明高度交融互动,社会文化演化加速,时代呼唤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性贡献。因此,思想文化的生产在当代文化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把思想生产简单归为学者的专属,思想生产同样在实践者,创作者身上发生。
二是文化记忆的维度。
我经常在思考,我们的先辈留下来的物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文化典籍,对于我们当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文化记忆是很重要的。这些文化遗产上储存着先人的生产生活、文化创造的历史记忆。
对于当代人而言,观看、学习和参悟它们,是一种记忆的唤醒和延续;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共同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延续生生不息的前提;对于个人而言,记忆是一个人存在的前提,是生命意义感的前提。
一个失去文化记忆的人,很难建构一种生命意义感,也很难想象未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种绵延的存在,过去是现在的过去,未来是现在的未来,现在是过去的现在,现在也是未来的现在。保护这些历史瑰宝,是为当代保留出这份记忆的延续,因为人类是很难在一片荒漠上进行思想,进行创造的。一个没有记忆的民族,一个没有记忆的人,我们很难想象它的未来。
三是文化权利的维度。
如果西方文明对于现代社会的普遍性、世界性贡献,在于确立了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政治权利。古代社会,宫廷文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是有分隔的,是不容易相互跨越的。那么在现代社会,这种文化等级之间的壁垒正在消失。
随着现代大众文化生产的普及,人人都有享有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经是普遍的共识。但是,不同阶层、不同经济水平的人所能享受的文化产品是有差别的,这里就需要一种公共的、非市场的力量来平衡每个人的享受文化的权利,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文化保障。
因此,公共文化的生产、公共文化的普及、公共文化的服务配给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
# 公共文化
人人都是“艺术家”
四是文化创造的维度。
文化创造的核心在于生成新的时代的文化。文化创造必须在人类的绝对精神领域有突破性的转化,在文化创造中,艺术家是很核心的角色。
在我心目中,艺术家是依靠直觉和感知力,能敏锐捕捉到普遍的个体情绪、社会情绪的人,它们天性敏感,甚至一直扮演者规则、惯性、逻辑的破坏者的角色。
但是,现在社会,文化创造的职责也不仅仅属于艺术家,科学家、设计师、企业家、文化功业铸就者等也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这里的创造,既有作品的创造,也有观念产品、组织方式、组合生产方式等领域的创造。
五是文化创意的维度。
文化创意的旨趣是满足当代社会普通人的精神生活满足、欢乐愉悦的情感供给、休闲时间的满足,生活幸福感的提升等需求。因此,文化创意不需要在文化肌理内在发生质的改造,而是研习人类对于精神娱乐层面的普遍规律,在故事世界营造和视觉美学体验两个层面满足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在文化创意领域,编剧、设计师成为推动文化创意生产的核心驱动力。因为需要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需要进行规模化的拷贝和复制,因此文化创意生产与思想家的文化生产、艺术家的文化创造有着内在的区别。
文化创意在于研习人类
对于精神娱乐层面的普遍规律
以上几个当代文化的维度,并无高低之分,它们共同塑造了当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当然,我在这里试图去阐释当代文化的维度,对当下也是有针对性的。有几个倾向是需要警惕的:
现代人有过度将商业消费层面的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放大的倾向,甚至有些人眼里的当代文化就是文化产业;也有人认为政府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化就是当代文化的内容,文化往往是超越政治的,当代文化的生成除了政府主导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工程以外,社会有它自生的文化演化逻辑。
也有人认为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一个被技术宰制的世界,科学技术所塑造的文化是当代文化的主体。我不否认前三种力量对当代文化生成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但不能以偏概全的来削减当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当代文化演化值得关注的几个现象
人类文化的演进往往与传播媒介、承载载体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分不开。
语言、文字、印刷术、录音录影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等领域的革新,是影响文化演化的重要因素。而且,人类在媒介和技术革新过程中,并不是新的媒介、技术出现就会完全取代原来的文化形态,而是呈现更加多样的文化形态并存的局面。
有几个当代文化演化的现象值得关注,它们还处在演化进行时。
一是数字虚拟性文化与物质真实性文化。
数字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开辟了一片全新的文化新大陆,这片新大陆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下的文化流动,互联网使得文化生产的线性式(从生产、传播到接受)时序逻辑被打破,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几乎没有容量边界的文化生产空间。
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世界进行文化活动和文化行为,因为虚拟世界是一个拉平的世界,虚拟世界的文化传播体现的是平面性、及时性和交互性,物质性、真实性作为文化生产的根基被动摇。
在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真实性的连接、人所居住和生产的物理性空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真实性互动是承载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生产的主要场域。
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冲击下,人类在真实世界的物质性文化生产正在式微,大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生产被转移到虚拟世界。尤其是疫情期间,我们发现人类不用离开家门,基本可以完成主要的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从大的历史尺度来看,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到现在还是一个婴儿。
作为新生事物,数字文化的兴起和繁荣是必然的,数字文化的娱乐狂欢也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但是,未来数字文化自身的筛选、迭代和沉淀也会不断地进行。作为新生事物,数字世界的新奇在吸引人类的目光,但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是不是会完全迁徙到数字虚拟世界呢?我反而持保留观点。
数字世界的人的活动最大的问题是地方性的消失,真实和肉身性的消失,随着人逐渐觉醒和意识到人类生存和交往的肉身性基础、多样性基础,人类会有大量的时间回归到物理性空间和物质性交往之中,我想最终人类在数字虚拟世界和物理物质世界的文化活动会逐渐走向一种动态的平衡。
新加坡雨漩涡——机场内的瀑布与森林
二是物质性产品的精神属性和精神性产品的大众化属性。
在传统物质条件不够丰裕的状态下,物质性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满足人类吃穿住用行的功能性需求。人是一个情感和观念先行的物种,随着基本的功能性需求获得满足、甚至过剩后,人类对物质性产品的精神属性需求越来越强,消费物质性产品的情感因素、认同因素、审美因素开始提升,这也是科技产品、工业产品、大众消费产品都在向文化、艺术、设计借动能的原由,建筑也从传统意义上从“满足住的功能”走向“精神性空间营造”。
正如前文所言,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兴起,人人享有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精神性产品的目标已经逐渐从古代社会的雅集、宫廷、士大夫阶层走了出来,要进入更大范畴的传播和接受领域,它们依托于互联网所建构的巨大的存储空间和传播速度,迅速到达每一个普通人的接受场域,这也是电影、网络视频、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等大众文化产品广泛流行并获得巨额的商业回报的原因。
精神性产品的大众化让更多的人获得了文化享用的权利,但同时也在消解这些文化门类原来所建构的精神旨趣,如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网络音乐与古典音乐,大众流行与精神创造之间的巨大张力正是当代社会的一大文化景观。
#泰勒斯威芙特(图片来源: unsplash)
三是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
当代社会,文化的演化有着两个核心的力量驱动,一是文化成为国家政治治理,构筑认同的意识形态手段,这在无形中主动影响着文化的演进过程。二是文化在技术、商业等力量驱动下在社会层面的自我演化过程。
政治文化的特征带有某种统一性,社会文化的特征有一种多样性。政治文化的特征有主动影响和确定性,社会文化的特征有一种自发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社会文化的演进对于步调统一性的消解,多样性和个性化表达的释放,这是互联网为个体文化表达释放的巨大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基于技术突破而带来的新的社会文化生产往往要走在国家文化治理的前面,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一场角力游戏。
四是图像文化与文字文化。
自从文字被发明,印刷术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文字和出版成为人类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形态。然而,当代文化的信息发生场域往往储存于当代生活和交往的物质和虚拟空间,尤其是随着书写文化的退化,视觉文化的崛起,这种文化信息的丰富性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当代文化的记录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演变,图像(静态图像、动态图像)正在成为当代文化记录、存储的新的工具和载体。
图像正在成为当代文化记录和储存的新工具和载体
图像和文字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承载载体,它背后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理解方式和认知方式。以图像为主要文化信息载体的当代社会,将进一步削弱文字的文化信息记录、存储和传播属性,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重要的文明载体的跃迁。
我们也惊奇的发现,人类今天所进入的图像阅读时代,与文字未出现之前的中国上古神话时期、亚述两河文明时期的人类行为和认知方式有非常有趣的参照性。
五是传统社区文化与当代社群文化。
人与人的互动是基于组成社会基本单元的共同体完成的,这也是文化生产的重要领域。
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代社会的共同体形成、连接和建立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如建筑师青山周平所言,“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社群基础的构建是血缘和宗族。传统人与人的交往是基于自身所生存的社区向外延伸,这个社区的维系根基要么是乡村社会的血缘宗亲,要么是地缘附近基础上的乡亲邻里,要么是共同工作的单位。”
在血缘陌生化,同事淡漠化,邻居消失(项飙语)的当代社会,新的社群文化生成正在发生,互联网完全消解了血缘宗亲、物理距离的局限,新的社群基础往往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身份属性等。
互联网上所生成一个个虚拟社区,一个个微信群等都是当代新社群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一次公开的论坛上,电影学者戴锦华说,“人类社会正在从大众社会走向更深层次的分众社会。”这种高度分众化的社会形态,使得志趣相投的人迅速聚集,它所带来的后果并没有削平人类的认知鸿沟,反而在加剧鸿沟的生成。这种高度分众化的社群聚集,也会形成互联网的“信息茧房”,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交流舒适感的同时,也在挤压社群互动、阶级流动的对话空间和多样性文化生成的可能性。
作者:当代文化学者、
见地沙龙召集人肖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