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5W”逻辑

学术   2024-11-03 21:00   山东  

 这是 科研写作研究所 的第 3367 篇原创文章 

关于科研写作研究所

“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由国高集团科研写作研究院主办,是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专业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写作研究与教育平台。公司现为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单位、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师资职业课程证书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COSE项目“论文写作能力”学生技能课程招生服务机构。自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为国内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500多万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服务。


在文献综述环节,很多作者经常会面临找不到文献的难题,不知道围绕选题怎样去查找文献、查找什么样的文献,或是文献数量过多,不知如何划分已有研究维度,导致文献梳理内容杂乱无章。为此,我们基于“5W”(Who、When、What、Where、Why),并结合C刊论文,总结了五种文献梳理的逻辑思路,以帮助大家从多个维度系统地把握研究主题,引导大家从对象、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文献梳理维度,从而构建起全面而深入的文献综述。

一、Who(谁):关注“研究的是谁”与“谁研究了它”

这里的“Who(谁)”指向两个层面——“研究的是谁”与“谁研究了它”。其中,“研究的是谁”指的是选题中的研究对象,他可以是某一特定的人群,如大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农民工;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组织,如农村基层党组织、世界银行、高校学生社团等。在这一逻辑的文献梳理下,我们首先需明确研究对象的定义和范围,然后再去检索前人对这一对象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已有研究揭示了研究对象的哪些特征、需求、行为模式、心理状态等。例如《迷失抑或救赎?——当代青年“求神拜佛”现象的群鉴、成因与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第9期),从这篇论文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它研究的是“当代青年”这一群体。但对文献综述来说,这一范围明显过大。鉴于它要研究“求神拜佛”现象,从目前现实层面来看,这一现象主要集中在“90后”“00后”这一年代的青年群体上,因此这篇论文作者在文献梳理环节将研究对象聚焦到到了“‘Z时代’青年(1995年至2009年)”这一研究对象上,接着在文献梳理中呈现了该青年群体的“文化与行为特征”上(图1)。

图1

第二个层面的“谁研究了它”指的是,需要关注选题中研究主题所涉及的关键学者、研究团队或机构。在这一逻辑的文献梳理下,我们需要先行明确自己的研究主题涉及哪些关键人物或机构,这包括研究领域的先驱、主要贡献者。通过识别这些关键人物或机构,可以找到他们的研究成果、观点和理论,作为我们的文献梳理内容。该逻辑更适用于那些新进研究范畴,或是少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例如《“师生合作评价”对二语写作质量的影响研究》(《外语教学》2023年第3期),这篇论文选题存在两个变量——“师生合作评价”与“二语写作质量”。其中,前者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提出,截止目前,除了文秋芳教授本人以外,仅有少量学者涉足该理论研究。因此这篇论文的作者在围绕第一个变量做文献梳理时,便将重心放在了文秋芳、孙曙光这两位关键学者在这方面的已有研究上。

图2

二、When(何时):从研究主题发展的时间向度做梳理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从既有选题去呈现文献梳理的逻辑时,我们可以考虑研究主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把握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已有研究时间脉络,识别出重要的时间节点和转折点,为文献梳理提供时间维度。在这一文献梳理逻辑中,首先需要明确研究主题在时间向度上的起点与终点,这有助于划定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例如,如果研究主题关注的是近二十年来的人工智能技术,那么我们需要收集从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献资料。然后可以将这个时间段进一步细分,比如每五年作为一个阶段,考察每个阶段内,已有研究学者对它做了哪些研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清晰地展现研究主题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关注不同时间段内学者们的观点变迁,有助于我们呈现相关研究的动态演进。以C刊论文《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的文献综述部分为例,这篇论文研究的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从图3可以看到,作者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自2013年提出到彼时的2015年,根据“战略”三年间的发展历程,分别梳理了不同时间阶段的已有研究的重点,如第一阶段的研究集中在“战略考量层面”,第二阶段的研究集中在“建设的切入点”,第三阶段的研究集中在“具体措施”,整个文献梳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图3

三、What(什么):基于选题的核心概念确定梳理维度

基于“What(什么)”的逻辑进行文献梳理,核心在于明确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的基本构成和关键概念,这通常涉及对关键词的识别,例如定义、分类、概念或现象。这意味着这一文献梳理逻辑需从定义和描述研究主题的核心概念出发,明确研究问题的本质,以确保找到的文献与我们的选题紧密相关。通过明确“什么”,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到相关的文献和资料,避免在不相关的领域浪费时间。比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人工智能伦理”,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人工智能伦理”这个概念包含哪些方面,如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等。然后通过广泛的文献搜索,收集与这些关键概念相关的已有研究资料,重点在于了解这些文献中对于核心概念的定义和描述,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或角度下的具体研究观点。以C刊论文《基于扎根理论的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影响因素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年网络首发)为例,这篇论文的研究问题为平台型市场垄断的影响因素,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弄清“平台型市场垄断”是什么,它与其他的“市场垄断”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基于此,论文作者将“平台企业市场垄断概念界定”作为文献梳理的一个维度,首先从法律视角、市场行为视角、权力视角、公共利益视角,分别梳理了传统产业中对于市场垄断的界定,然后又从结构意义、行为意义等角度对平台型企业的市场垄断概念做出了界定,构建了与这篇论文研究问题核心概念相关领域的全面理解。

图4

四、Where(哪里):限定主题所在的空间或研究语境

这里的“Where”包括三个层面的指涉:一是物理空间上的定位,比如城市、乡村或是特定国家和地区;二是虚拟空间,如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三是研究主题所处的语境。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界定研究的边界,识别出哪些文献与我们的研究直接相关,从而筛选出最相关的资料。接着,通过分析不同地理位置上相同或类似语境中的研究成果,可以揭示出研究主题在不同空间或语境上的特点和差异,为我们的文献梳理提供多样化视角。为方便理解,我们这里将围绕“物理空间上的定位”这一层面,去呈现基于“Where”的逻辑去呈现文献梳理的内容。例如《青年农民工县域城镇化的第三条道路——基于长三角地区青年农民工的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24年第7期),这篇论文的研究主题为“县域城镇化”,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这一主题的文献梳理便是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这两个不同物理空间的角度——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主要呈现为一种返乡城镇化,东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研究集中在本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分别呈现了其他学者对于两个空间维度上“县域城镇化”的已有研究。

图5

五、Why(为什么):自问两个“为什么”,寻找切口

在遇到难以找到相关文献的情况,我们还可以从“Why(为什么)”的角度出发,通过自我提问来拓宽文献搜索的范围和深度。这是一种深入挖掘研究主题和相关文献的有效逻辑,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研究背景,还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视角。与相较前几个逻辑而言,这一逻辑比较难,因为它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发散性思维。一般来说,在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之后,我们可以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来帮助我们确定文献检索梳理的方向:一是为什么这个研究问题重要?这个问题能让我们明确研究主题的重要性和背景,帮助我们找到基础性的研究文献;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或问题?这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挖掘造成特定现象或问题背后的动机、原因、影响因素、因果关系等,启发我们寻找支持文献梳理向度的理论依据,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支持。仍以我们提到的《基于扎根理论的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影响因素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年网络首发)这篇范文为例,从图6可以看到,它的第二个文献梳理维度为“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形成机理”,即基于“为什么会出现平台企业市场垄断”这一问题,确定了文献梳理的维度,分别从双边市场理论、网络效应理论和数据要素呈现了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

图6

六、结语

以上我们基于“5W”的文献梳理逻辑介绍,以期帮助大家实现高效有序的文献搜集与整理。通常来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于上面我们提到的“5W”中的两个方面即可确定一篇论文文献梳理的两个维度,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基于扎根理论的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影响因素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年网络首发)这篇论文便是基于“What(什么)”和“Why(为什么)”这两层逻辑成功实现了层次分明的文献梳理。

作者:胡乐浩(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二编辑部编辑)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科研写作研究所
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考试招生培训机构,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COSE项目“论文写作能力”课程招生服务机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企业,百万博士青椒科研写作实训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