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浙江省博物馆 之江馆区
2024年11月9日-2025年1月9日
*本展览需购票
宋代画院招画学生时,明确要求考《诗经》和《尔雅》——
这两本书,包含了对花鸟虫鱼的深入分类与考释。
“名物学”是一门学问,古代称其为“博物学”,它既包含对自然山川的认知,也包括对文物和经典的理解。正是这样的理性知识,为宋代花鸟注入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浙江省博物馆年度大展“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中,我们即可一窥宋代画家这种对真实世界万事万物的深入了解。
“问羽”展程已近尾声,展览的主题与内容引起广泛讨论。中国古代艺术与生命科学的跨界展览,细数全球都少之又少,仅有如202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草虫捉迷藏”展,选择用科学尺度关照草虫画的内涵。无论草虫抑或花鸟,这样的“跨界”主题,无疑为当下的研究与创作拓宽了道路。
梁楷《秋芦飞鹜图》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日前,诸多艺术史界、文博届专家集结“问羽”展,赏鉴之余,亦有相互激发与讨论。展玩特别在此分享展览研讨会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博物馆理事会理事长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吴晓力,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长杨岭,安徽美术馆副馆长刘文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博物馆头条总编折彦龙,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浙江省博物馆理事会理事、资深讲解员与探馆达人李涛等专家的解读。
-
点击观看专家解读视频
观展与研讨现场
“通过这次展览,我对中国绘画写实的高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任道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浙江省博物馆理事会理事长
“过去我在学校做过一段时间外事工作,那些老外有时候会说,我们中国画是画稿,表现力比较差,没有像西方油画那样真实逼真。对此,我们会跟他们讲,其实中国绘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非常写实的,也有非常写意的。通过这次展览,我对中国绘画写实的高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山水和人物画因为画材的大小不同,有时在逼真上稍显欠缺,而花鸟画在入画方面则更能达到真实性。通过陈馆长专业的鸟类知识,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宋代绘画的理性之美,这是跨界带来的好处。美术界是非常丰富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次展览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正是其出奇制胜的地方,与其他展览完全不同。
三月份的时候,收到陈馆长送给我的《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其中包含了很多学问,比如鸟的羽毛有多种类型: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等。一般画画的朋友不会这么科学、理性地去分析这些细节,包括鸟的眼睛和眼纹。而对于绘画来说,如果要画得真实、细致,这方面的知识确实是不可或缺的。
这次展览非常精彩,既科学严谨,又兼顾了文物保护和观赏效果。新的科技手段的加入,比如戴着眼镜观看立体效果、感受宋徽宗花园的场景,真是人如临其境。因此,这个展览是前所未有的跨学科展览。很多鸟类的知识,包括鸟的生活习性,都是非常专业的。陈馆长能够将浙江省博物馆的潜力发挥出来,把宋代花鸟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真是前无古人。我研究美术史、美术研究已经四五十年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科学、严谨的展览。
我总结了80个字、五句话来概括这次展览:
‘厚积薄发,构思严谨;问羽求真,格物致知。’这是展览的宗旨。
‘科美结合,跨界深入;完美诠释,小中见大。’这次展览让我们认识到,宋代花鸟画不仅是一个高峰,而且宋代整体上是一个全面的高峰,无论是宫廷绘画、山水画,还是禅宗画、减笔画,均达到极高水准。
‘虚实相生,图文互济;声情并茂,天人合一。’展览通过‘追千古’的古画、‘访山野’的照片对比,‘入画境’的立体感受,用现代手段诠释了宋画的魅力。
‘融会创新,前无古人;激活文物,品味文明。’美术史研究很少做到科学与艺术结合,这次展览推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先锋意识,令人难忘;岂得来者,更上层楼。’有这样的先进意识,即便可能曲高和寡,但它为今后的展览指明了方向,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教育。
美术界需要学会开放,吸收各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内涵更加丰富。我想,这个展览对我来说是非常棒的,我们应该为浙江省博物馆这种创新、跨界的发展点赞。”
-
孔令伟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
“这个展览第一次让很多观众改变了对中国花鸟画的认知,尤其是宋代花鸟画,背后隐藏了许多科学知识以及对自然精细品味的观察。对研究艺术史和艺术文化的人而言,这次展览带来了重要的启发,也许会改变我们对宋代花鸟画史乃至整个中国花鸟画史的认知。
第一,展览背后隐藏的知识和秘密被揭示出来了——表面上看是科学知识的对应,很多批评者可能认为这只是标本的展示,但实际上,这次展览还原了绘画创作背后的知识环境,也就是宋代的‘鸟兽草木之学’,或者说‘名物学’。
宋代画院招画学生时,明确要求考《诗经》和《尔雅》,这两本书对花鸟虫鱼等天地万物有深入的分类和考释。‘博物学’是一门学问,古代称其为‘名物学’。它既包含对自然山川的认知,也包括对文物和经典的理解。围绕《诗经》《尔雅》等古典文献,宋代画家必须具备对真实世界万事万物的深入了解。这种学问被用作绘画创作的基础,确保了画作在艺术表现力之外,还承载了深厚的知识传统。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例,‘雎鸠’究竟是什么鸟,画家需要有实际的认知。同样,《尔雅》里的动植物分类也必须经过画家的考察。这种知识理性为宋代的花鸟画注入了深刻的科学精神。
在中国艺术史中,我们常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花鸟画史中同样存在‘花鸟之变’。唐代的花鸟画多以装饰性、图案化为主,题材也相对稳定,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而到了宋代,画家通过‘鸟兽草木之学’,将自然界的丰富性全面敞开,构成了花鸟画的全新样式。从唐代的装饰性题材到宋代对自然的深入观察与生动表现,这是一次艺术史上的重大变革。
除此之外,宋代还发展了多种新的艺术样式,比如‘折枝’画法。虽然边鸾的‘折枝花’在文献中有记载,但没有实物留存。而到了宋代,折枝画已经非常成熟。这种将花鸟的一部分单独描绘出来的技法,具有独特的美感。还有一种是‘画花头’,即专注于花朵局部的细腻刻画,常见于团扇和册页中。
宋代花鸟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小景画法。类似惠崇的《春江晓景》,小景花鸟画通过小尺寸的描绘,表现了画家的精妙构思。这种‘小而精’的艺术趣味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此外,宋代还创造了‘百花卷’长卷的样式,将丰富的自然元素集中在一幅作品中,这种画法在唐代是没有的。宋代的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册页形制的画法几乎等大于真实物象,展现了“花鸟可人”的亲切感。这种几乎与真实物象等大的比例,尤其是花鸟画,特别能唤起观者的亲切感和生动的视觉体验。
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艺术样式的丰富性,还体现了宋代画家深厚的文化修养。画家们既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他们对鸟兽草木的了解和对《诗经》《尔雅》的研究相当于现代的科学探究。这种扎实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是优秀画家必备的素质。
这次展览对于改变我们对中国花鸟画的认知,特别是推进花鸟画史的研究,具有巨大意义。它从知识背景到艺术经验都带来了新的思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宋代花鸟画的伟大成就和艺术价值。”
“宋画是学术高度,是一种能够表示层次的展示资源。对公众来说,应该去综合感知这个展览给大家提供的一种融合的角度。”
吴晓力
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
“在我心目当中,‘问羽’是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成以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对我影响很大的展览之一。
我作为博物馆同行,这30多年的工作经历,特别展陈经历,我觉得自己对浙江省博物馆比较了解;第二个身份,我觉得我是个独立思考的研究者,具有一定研究想法的人,我的判断包括一些喜好或者认知;第三个身份,我是一个杭州的在地观众,是省博基本观众群当中一员。
就这个展来说,最关键的特点就是这个主题。我们文博界好多人对这个展览的观点,都觉得是别出心裁、很有创意。虽然是自然跟人文结合,看起来切口是在鸟类题材,实际上两个题材能够相互赋能、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新的境界,表达一种新的展陈风格。这个主题的提炼,包括形成一个特有的展览格局,都特别关键或者特别出彩;第二个我觉得很可贵的一点,是跨界。像这样的展览,没有一定的专业思考,包括一定的融合研究方法,以及有浙博这样的平台条件,其实是很难做,甚至是无法做到的。
通过这样的展览模式,作为一个观众获得了什么?那天到植物园去开会,我现在看到鸟会觉得特别可爱。尽管搞文物工作时间很长,让我看到宋画意境当中,以鸟为例的那种精致、那种技法的表达,包括意境跟我们当下生活的关系。展览至少让我们看到,宋代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那种感知非常生动。前面我带着一种向过去致敬的心情去看那些古画,看内容的时候,其实是有解读的。把每一幅画的静止画面动态推动,包括细节。
这个展览,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活化’。宋画本身的表现,我们原来是一种欣赏画的角度,一下子回到一千年前的东西,是带着一种膜拜,或者说是另外一种心情。宋画里的意境,特别是鸟类,变成了我身边的看点,启发我联想到生活当中的画面,包括对鸟类知识,包括我们应该更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态度;包括博物馆好的展览,包括我们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过程。通过这个展示,可以把这些东西都串联起来。
第一单元我用两个字形容,‘深邃’。因为光线,是跨越到古代的。我带着很认真的态度去找它的细节、去找我的感受,相对深邃、深沉。第二单元,‘生态’。实际上是把古画的意境,变成了生态当中、自然当中可以认知、可以切入、可以感受的角度。照片很神奇地跟古画对应起来,其实很难做到。我觉得这个组合确实蛮巧妙的,就是一种再现生态环境之下的鸟类跟人类的关系,我觉得其实还是比较深刻的。第三个单元,我觉得是‘生动’。我蛮喜欢那个《百花图》的形式,第一次就被那个动态画面吸引,一边是有解读细节的,从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来说,是很妙的,很正规、很有层次的一种表达。对面那个画面动态推动,氛围强烈,又有一个色彩变化。这完全是很有时代感、很有冲击力的模式。这个展览是很有创意的,或者从贴近观众兴趣点的角度来说,是很有价值、有温度的展览。
‘问羽’是一个高级的名字,鸟类是这个展览的重要表达题材。宋画是学术高度,是一种能够表示层次的展示资源。对公众来说,应该去综合感知这个展览给大家提供的一种融合的角度。光说画怎么样,我觉得反而是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这个展览的高度跟魅力。”
“问羽”展览现场
“千年的宋韵文化,在我身边发生了。”
杨 岭
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长
“展览的题目取得很好,‘自然与艺术世界’。科学,再加上人文历史,把人文历史和自然的一些内容充分地融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千年的宋韵突然跟我们现实结合起来,从千年一直走到现在的感觉,一下子感觉千年前的宋韵到我身边了。现实中的鸟类在说话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这种解读,给观众的切身感触非常大。千年的宋韵文化,在我身边发生了。
展览形式也非常到位。后面这个单元把一些现实的照片跟宋画复制品结合在一起,展览的主题、目的在此充分体现。最后第三单元戴眼镜3D的呈现,跟最后御花园的VR展现,现在新技术的运用,到后面有交互式的、体验式的内容,对展览来说,我们也主要希望给这些青少年提供这种新奇感觉的东西,他们会更容易去参与。
同时,我觉得《百花图》解读得也很到位。看完展过了几天,我到植物园去散步突然觉得这里面好多东西,百草林园里面也有,也有几块牌子能看到一样的内容。感觉宋代的画跟我们现在没有距离,就在我们身边,把千年的时光给系在一起了——‘千年等一回’。”
佚名《果熟来禽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个展览对于博物馆来说,是真正的一种跨界。”
刘文扬
安徽美术馆副馆长
“我觉得这个展览对于博物馆来说,是真正的一种跨界。一个是书画加入自然科学的一种跨界,在这里面,我看到了传统书画与科技的一种跨界,书画与摄影技术的跨界,关于生态环境的一种跨界,到最后还有科技展现,这又是一种科技的跨界。
其实在我们做展览时,不管从博物馆到美术馆来说,这种跨界展览一直在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大家现在其实都在追求这种跨界,但是这种跨界的方式,有的角度很大,范围也很广。我觉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展览,让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在策展方式上的探索。在博物馆界,这个意义可能是更大的。
大家都知道,花鸟画,尤其是宋代的花鸟画,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在没有馆藏的基础上,一件一件地去借,尤其是想要借到这种高品质的展品,过程之难,我们非常能够理解。尤其是面向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确实不容易。
另外,有一点我非常认同,展览其实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在展览的过程当中,你要传递给观众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个展览的名字其实表达得很清楚,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想要传递给观众的,就是宋人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眼中的自然世界,同时表述出他们精神世界的内容。这就是传播的一个理念,也是通过这十几件展品所要传递出来的信息量。这就是策展的一个目的,我觉得非常明确。在这里,我能够看到古代书画的艺术魅力,也能看到生物学方面的很多科普性知识,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在整个展览当中的体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播手段。”
“问羽”展览现场
“‘问羽’的‘问’有这样几个层次:问的现象、问的本质、问的境界。”
折彦龙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博物馆头条总编
“这个展览有一些深刻的‘问道’。
过去人讲学问有好多境界,比如清代梁漱溟,他说‘问’有好几个层次,其中一个就是融会贯通。展览融合自然和艺术,当然也融会了研究和展览,它也是一种融会。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看到了好的展览,感受到了好的体验,这也是一种融会贯通。
另外,抛砖引玉也算一个。落到展览上,展览的现象、关注度,以及开展以后网上的讨论度,这也是一种现象。我认为展览是一个文化体验,它是一种可感知的、可参与的体验。它有好多层面,比如它有知识普及、文化体验的作用。就像王国维的渐入佳境,是一种问的层次。这个展览从我看到来讲,绝对是渐入佳境的体验。最典型的就是最后用耳朵听,展览可听、可看,最后还有对比。
很多看起来很神圣的东西,比如说展览的神圣性、物的神圣性,它讲真伪,讲宋画的神圣性,看起来是我们要追求展览的神圣性,实际上往往是表面。有的人没去过展览,都有他的想法,这是一个‘问’的表面。但看起来是表面的,实际上很有学问。它也是神圣的,提出问题的本身,像古人一样,‘子曰’什么什么,它是‘问’的一个过程。
展览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把策展人用心良苦的表达,通过空间、语言告诉现场人。传播也是这样,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些理念的推广,能看得到深厚的解读、轻松的表达。”
-
“以前都会觉得宋画画得很好,这次突然意识到,其实它对鸟类生活习性有非常准确的表达。”
李 涛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 浙江省博物馆理事会理事 资深讲解员与探馆达人
“书画展我看了很多,我觉得这次‘问羽’展最大的感受就是,和我一般看到的书画展截然不同。确实是让喜欢看书画的人,也感受到很多新鲜的知识。
以前都会觉得宋画画得很好,很精准,色彩很妙,体型也把握得很准。但是这次对我来说,最大的一个新体会,就是突然意识到,其实它对鸟类生活习性有非常准确的表达。之前大家都会做很多宋画展,也会意识到宋画的精妙,但大家还是从笔法、技巧、绘画的角度在解读。而这一个视角,我觉得之前从来没有人意识到。特别是关于一些生活习性,比如吃的动物应该是什么、它在什么季节会出现,这些细节甚至对书画鉴定都有很大的帮助。
八九十年代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有一位傅熹年先生,他是搞古建和文物的,他对于书画鉴定的意见也很重要。我觉得,其实像这种关于鸟类习性的研究,对于我们书画鉴定来说,不只是宋画,可以做一个更系统的梳理。
如果有机会,我觉得其实可以做后期的研究。明清以后,宫廷样式画可能会多一些,指导性不强。但元代绘画,正好介于写实性和传承之间,又有些文人意趣的提出,那些画家所画的题材也介于合理和不合理之间。我觉得其实蛮适合用这样的视角来研究元代人的绘画到底是怎么样的。”
“问羽”展览现场
跟着馆长一起探索↓
从“追千古”“访山野”到“入画境”,展览分三个单元呈现宋画与自然的对话——
首先,宋画。从时间追溯,站在宋画的面前,真真切切地感受原作的历史温度。此次展览为宋代花鸟画真迹最大规模的一次荟集,搜求汇聚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8家机构收藏的15件宋画作品。这些作品几乎涵盖了宋代花鸟画中最为典型的面貌,多为代表之作。
展中《花鸟图》《红果绿鹎图》《果熟来禽图》等工细严谨的折枝花鸟,《锦雉竹雀图》《琼花珍珠鸡图》《荷塘飞燕图》等兼工带写的小景,以及逼真写实如《绣羽鸣春图》,寓意着吉祥如意的《牡丹双喜图》《鹌鹑图》等,颇为引人瞩目。尤其第二期正在展出的辽宁省博物馆藏《寒鸦图》,更让人惊喜的是卷后还留下了赵孟頫题跋。
进而,从宋画回到山野之间,展览将28幅宋画高清图版与39幅现代鸟类摄影作品并置共展,以最直观的方式,共同探秘宋人绘画中的鸟类。
最后,打破时空之囿,以沉浸式体验“复活”宋画,引领观众回到历史现场。
依陈水华所言,他希望打破媒材的界限,真正让自然与艺术融合、对话,让观众在看完后得以感受到,绘画中的美感,正是源自自然的美感与精神。
“问羽”二期
第一单元在展宋画清单
展览期间浙江省博物馆陆续推出系列学术活动,12月29日下午14:00,浙博还将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孔令伟教授为观众带来主题讲座《花事与花品》。
直击全球15件宋画空前集结!浙博重磅大展,穿越千年宋代艺术与自然之美
赵孟頫题跋尽呈,辽博藏传李成「寒鸦图」全卷打开,浙博「问羽」换展
更多艺术新书
关注 #展玩艺术甄选
人文杂志《读画》
总第七期正式出刊
影像|展玩 拍摄 浙江省博物馆 提供
* 展玩对艺术展览、作品等内容的相关介绍仅供参考,具体信息以官方为准;展玩所使用的部分图片、视频等内容来自官方或网络,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任何触及所有方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
无数读者千呼万唤的「展玩·玩家社群」终于来啦!展玩团队会在这里分享推荐精彩展览、拍卖收藏、人文讲座等艺术活动和相关资讯,欢迎大家关注。
点击下方二维码加入群聊,「一起看最好的艺术品」。👇
请添加「展玩·玩家社群」编辑微信
邀请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