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高考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传说高考命题人封闭命题时带的就是课本和课程标准。怎么高效的用好课本?是每个高中数学老师值得思考的课题,是每个高中数学老师减负提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人愚见的抛砖引玉一下,语言可能不太规范,会尽力表达清楚意思。因为很多题考查的都有点小综合性,所以,母题对应的是重点和难点,仅供参考。
以高考一卷为例。
高考题
高考题
高考题
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和垂直关系
高考题
考查三角恒等变形,但需要熟练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
高考题
考查旋转体的侧面积和体积,但是两个旋转体交叉在一起的
高考题
考查三角函数的图像,需要用五点法作图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
课本例题,数据都是一样的,真是无敌了
高考题
属于创新题,背景来源于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关系。列举找出规律即可
高考题
考查正态分布
高考题
考查三次函数,涉及到了导数求极值点,利用单调性和作差法比较不等式的大小
高考题
属于创新题,涉及到了直接法求轨迹方程(将第二定义的比值变形为了乘积),综合了圆锥曲线与导数。要掌握没见过图形的思考处理方式。
这个题虽然是求面积的,但讲解时我们是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交流思考,进行变形处理的
高考题
考查双曲线的定义和离心率,知道通径长公式会更快捷
高考题
考查两曲线的公切线
高考题
属于创新题,用的是列举法,而列举法在课本中有大量的体现
高考题
考查正余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用上不等式的等比性质会更简单点
高考题
考查已知两点求椭圆方程,且有一个点是椭圆的定点。求面积需要用到弦长公式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高考题
考查了线面平行的证明(用到了垂直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求二面角
高考题
考查了参变分离法解决恒成立问题,考查了曲线对称中心
渗透了参变分离的思想,讲解时是可以变形深挖的。
如何用好课本的一点反思与血泪教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高三越往后复习,越觉得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尤其到高考前几天,你发觉学生问的问题简单的基础的,你都想让他从高一再来一遍。老师以为的高三复习是查漏补缺,开始后发现是女蜗补天,补着补着却发现是精卫填海,到后来发现竟是盘古开天。
每一次带高三都暗暗发誓,以后再带高一高二一定慢点把课本吃透,把知识理解透彻。但往往教着教着就忘了初心,又去赶进度了,到期末时发现基础题还失分。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习新课时基础题都很熟练且不失分了,基本数学思维能力也有,可以把重心放在查漏补缺,提升解题能力上。
所以,再带高一,我一定会时刻提醒自己放慢速度,扎实基础。
对于新授课,把课堂勇敢的留给学生,该自学的自学,该诱思探究的把问题设置好,该讨论的讨论,该推导公式的一定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该进行的数学建模、信息模拟操作、探究拓展一项不拉的落实到位。
对于课本上的题目,先做再讲,展示错误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对?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对题目变形研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各种变式题目和内容的拓展,尽量让难度层层递进)。教师备课时要多查阅资料,深入了解题目的背景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对于试卷讲评,讲常规方法,也要讲做题技巧(这里面用到的是数学逻辑推理)。也要强调规范做题,让学生在开始时就养成好习惯,这样高三复习时就不需要把精力放到题目之外了。
最崇拜的教师是孙维刚老师,不留课后作业但学生能力很强。记忆最深刻的是孙老师的一句话“这个问题还有不会的没有,不会就进行下一道题了”,不让一点疑问留到课下。最喜欢的是孙老师班学生的一题探究后形成的小论文。最最羡慕的是孙老师班学生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
本文转载自数学记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