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议科学谈:科学界造假这颗毒瘤

学术   2025-01-25 19:00   重庆  

近日,知名学者饶议科学于 2025 年 1 月 10 日在其社交媒体平台发文,深刻揭示中国科学界存在的造假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饶议科学指出,造假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毒瘤,且形式不断演变。二三十年前,北大、复旦等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存在抄袭现象,多抄袭英文论文,因当时英文资料稀缺,阅读英文并进行学术判断尚不普遍,抄袭者借此蒙混,甚至有人凭借大量垃圾英文文章成为中科院院士。
近二十年来,舞弊主要集中在医院。医生因晋升压力被迫写论文,起初自己抄袭,后来催生 “专业” 论文服务公司,批量生产论文,抄袭、一稿多卖情况屡见不鲜,中国工程院卫生学部就有此类 “包装产品”。
近十年,更是出现新的造假模式。部分实验室负责人熟悉英文论文写作技巧,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看似成果斐然的文章,成为科学界明星。一种造假文章是在实验结果上做手脚,将难以获得的实验结果轻易呈现,且多篇文章均如此;另一种则是因造假者对研究领域不熟悉导致漏洞百出,如在《细胞》杂志发表造假论文的 “新造假派”,因不熟悉神经生物学,将多巴胺细胞体 “误置” 于纹状体。
这些造假行为严重影响中国科学界的健康发展。饶议科学强调,科学界的常规是需要检验。对于一些有用技术,检验可能很快,但对于一般研究,需要给予时间,让同领域科学家在研究推进中进行检验。
北京大学曾处理过一起严重学术争议,采取两年内若实验室内部或外部有人重复实验结果,负责人可晋升,反之则不能的方式。而来自实验室外的检验,可延长至五年甚至十年。
饶议科学呼吁,中国科学界不应仅以学术刊物名称判断科学成果,且在评价时不要急躁,应给予足够时间。切除中国科学界的造假毒瘤,需要众多人参与,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一观点引发网友热议,大家纷纷表示期待中国科学界能够营造更加纯净的学术环境,推动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
来源公众号:饶议科学

ANDs
Aging and NeuroPsychiatry Disorders (ANDs): 关注老化和衰老、关注神经病、关注精神病、关注神经心理;科普中国,传播和科普疾病防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