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家级文保单位
完整的说应该是,进深四椽的佛头寺大殿系头栿外移,改善了建筑整体的比例,很可能是个歇山顶孤例。前面讲过在进深四椽的小殿上,由于早期建筑平梁三角做的很缓,所以很难得到整体比例谐调的歇山顶建筑。这是因为,进深四椽时歇山顶的山花位置只能安排在前后平槫的上部,这个上部就是平梁叉手的位置。这就造成山花三角的底边相对较窄,不够舒展,而且遇到举折平缓的例子时,山花三角高度较矮。这就导致歇山的整体比例看上去很局限不够大气。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南禅寺大殿和天台庵大殿。
佛头寺大殿
南禅寺(唐)正立面剖面图(网络图片)山花高度较矮收山也大
天台庵(五代)山花与屋檐有些不成比例
我们来看平顺车当村佛头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走到后面稍高的位置来观察佛头寺大殿,更清楚一些。翼角舒展比例匀称,特别是山花宽高比例合适,收山适中,一看就是较为成功的案例。这座大殿要比前面唐代五代的两座小殿要晚,而且金元明时期对屋顶做过不少改动,明显举折要高了不少,除此之外,还做了改进。这就是单独的把系头栿做了外移,这就造成系头栿水平高度有所降低,而且山花整体高度变高,架底边加宽比原来更舒展,收山减小。
同样是进深四椽的三间小殿佛头寺则是比例谐调
现在说说系头栿的外移。按照常规还没有发现此种单独外移系头栿的做法的,这是一个大胆的打破常规的手法。原本系头栿是与屋架上的前后平槫围成交圈梁的,用于承载歇山顶最下边的一圈闭合披檐。这个披檐一周的坡度与坡宽应该是一致的,四角放的角梁保持45度角。从具体看佛头寺大殿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其将系头栿单独外移后,最下面的圈梁被打破了,并没有闭合圈梁。这实际上是没按常规的做法,也产生了很多麻烦的地方。
原本的位置应该是,如图中所示,两山虚线位置是系头栿的位置,其与大角梁和前后平槫构成一个平面圈梁,来承载房屋下方最外圈的披檐。由于四椽进深给屋顶带来的过于紧凑状况,所以这里的能工巧匠才别出心裁的,外移系头栿以改善其原有的不适。最终得到,两山披厦外移并有所降低,山花总高度加大,山花三角底边加宽,收山幅度减小,改善了建筑比例。总体歇山顶各个部位做到更加匀称合谐。
讨论下系头栿,在《营造法式》当中没发现对系头栿有专门的定义,只能从字面上理解。系头栿首先它是栿,具有梁栿的性质,因为它与大梁是平行的,且还支撑着山花草架,单独构成一缝梁架;其次系头栿又有槫的特性,起到檩条的作用,上面来搭接两山披厦椽头,将椽头系住。早期系头栿披厦椽头是直接搭在其上面的,由于直接搭接在其上时,椽头被暴露在屋内,不太好看,所以后续者进行了改良。在原系头栿外端靠下部位,单独安装承椽槫(枋),这样一来椽头被隐藏在了里面。这种做法被认为是踩步金的雏形,到了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将踩步金直接加工成带椽窝的大梁。
踩步金的位置(网络图)
佛头寺大殿
佛头寺的情况实际更为特殊,它没有按实际标准的圈梁来搭建,外移了两山披厦的系头栿,这样造成山花草架下的梁栿与附加的承椽枋就拉开了高度差。这个承椽枋实际就成为了山花三角的底边。这样即解决了,山花小和收山大的问题,又改善了总体的建筑比例。
佛头寺大殿和远方位的月亮山
由于在歇山顶的例子中,还没有发现过此种做法,这种做法别出心裁想法大胆,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此种例子能在一个山村小庙里出现,绝对是一个特例。表现出这些工匠,非常了解和熟悉歇山顶的结构形式和特点,如何能让建筑本身在很局限的条件下,把最佳的一面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