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目标为:
儿童包含3岁以下婴幼儿,3~6岁学龄前儿童以及6~17岁学龄儿童。引导提供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包括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下同)。
积极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到2030年儿童友好医院在上述医疗机构中的比例力争达到90%以上。
鼓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照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内容与指南,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儿童友好机构建设,到2030年建成一批儿童友好机构。
在《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指南》28条中明确指出针对儿童呼吸道疾病季节性就诊高峰,加强资源配置和科学调度,在挂号、检验检查、取药、输液等环节采取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推行“先检查后诊疗”。
此条直击目前呼吸道当前最大的诊疗困境,开展不代表送检,用药不代表检测阳性。详参呼吸道病原体:开不等于检,用药不代表测。
由于有儿童呼吸道疾病季节性的就诊高峰,所以在检测能力不能满足需求,以及面临呼吸道病原体开展、送检率、抗流感病毒用药前阳性率“三低”的情况下,患儿有可能在未鉴别病原体的情况下,直接经验性用药。
后果可导致抗生素耐药率增加,还增加患者和医疗整体经济负担。
28条的出具不仅为“先检测,后诊疗”提供了强力的支持,当然28条也为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的开展与送检提供必要性和优先性的支撑。这都有助于呼吸道检测产品的持续渗透和扩张。
甚至可以预测未来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和就诊高峰时期,是否患儿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就医可以先检测,后挂号就诊。
26-27条其实更是对医院直接提出要求,要求医院优化自身门诊看诊流程,提升常规检验的效率。
针对呼吸道疾病而言,分子POCT更能达成上述要求,因其可以既快又准的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1小时以内拿到结果后看诊,拿药。提升检测效率,减少患儿和家长的等待时间和挂号次数、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更是直接降低患儿及家长的时间/经济负担。
对医院来说分子POCT的精准诊断,可带来减少重复检测和精准用药,这有助于降低医院运营的综合成本。
这还能提升患儿及家长的就医满意度和舒适感。而满意度方面在指南的50-51条中:指出门诊与住院的患儿家长满意度大于等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