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孤影飘雪
排版|孤影飘雪
自去年年底,由于汽车产业转型以及全产业链降本增效,全球范围内汽车零件巨头厂商先后掀起了裁员潮。今年年初起,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厂商裁员举措愈加频繁,加入裁员潮的头部供应商也越来越多。基于此,部分欧美汽车零部件压铸企业迎来了“寒冬”。相比之下,国内因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量“热辣滚烫”,国内压铸企业迎来收购、兼并出海的绝佳时机。
欧美压铸企业的困境
01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轻量化零部件的需求持续攀升。但受制于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等因素,不少欧美压铸企业经营不容乐观。
以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ThyssenKrupp为例,该公司旗下的压铸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优势地位。2020年,ThyssenKrupp宣布剥离压铸业务,并寻求出售或破产清算。
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美国压铸企业Shiloh Industries。该公司2020年7月宣布申请第11章破产保护,并寻求出售资产。根据财报显示,Shiloh Industries2019年营收为9.48亿美元,净亏损1.53亿美元,经营现金流为负2700万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欧美压铸企业之所以陷入困境,离不开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电动车零部件需求。欧美传统压铸企业专注于燃油车零部件生产,在轻量化、高强度等方面的技术储备相对不足,难以适应电动车市场的需求。其二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成本管控措施。欧美地区人工成本较高,加之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使得这些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其三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各压铸企业为抢夺订单而陷入恶性价格竞争,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其四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实现扩张。一些企业管理层决策失误,未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致使企业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据咨询公司Falkensteg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仅德国就有20家年收入超过1000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数量同比激增60%。这一现象与2023年破产率仅下降2%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分析人士指出,欧美市场电动汽车需求低于预期是导致零部件供应商陷入困境的首要因素。许多本土供应商原本期望借助汽车行业转型期实现增长,却因市场需求疲软而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同时,大型汽车制造商也在应对成本上升和供应链挑战,特别是面对中国供应链的激烈竞争。
中国压铸企业出海策略
02
相比之下,中国压铸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正在进军全球市场。毫无疑问,欧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举步维艰,对于布局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提供了难得的出海良机。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兼并等方式进行海外业务布局。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实现技术、市场的整合。企业可以通过尽调、谈判等方式,以较低的价格收购那些濒临破产的欧美同行,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
比如前几年,广东某压铸企业以20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法国一家陷入困境的压铸公司,不仅填补了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空白,还获得了该公司在欧洲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
有此先例,自去年上市以来,重庆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接连发起两宗海外资产收购。近期又对欧洲两家企业收购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据披露信息显示,美利信三、国内压铸企业的出海策略。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本土企业的市场资源和管理经验,与之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行业分析人士称,采用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对于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动车零部件领域实现了快速增长。企业双方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产业链资源,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收购方可以帮助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进而提高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山东某压铸企业通过兼并一家铝合金材料供应商和一家模具制造商,不仅降低了原材料和模具成本,还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在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市场占据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分析人士还补充,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国内压铸企业都要密切关注电动汽车领域的市场动态,紧跟技术创新步伐,为未来的发展蓄力。同时还要注重文化融合、管理整合等方面,确保海外并购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正在利用其在制造和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积极扩大在欧洲的业务,促使欧洲汽车制造商重新考虑合作伙伴关系。尤其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企业要把握住当前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全球压铸产业格局中谋求一席之地!
完
公众号声明
图片来源网络:本文由今日压铸整理原创,如需转载本平台原创文章,请+V:18217451218或留言联系作者开通白名单!本公众号长期约稿,如需投稿发邮箱:601682676@qq.com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