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留艺术+新商业,将诞生什么新物种?

乐活   2024-09-27 17:40   四川  



九月的成都依然炎热,麓湖CPI岛的一栋建筑内,艺术家任瀚正对着硅酸钙板敲敲打打。


汗水浸透了衣服,他时不时出来透透气,望望平静的湖面,那里即将呈现他的室友、艺术家葛宇路的部分作品。


一旁的CPI SIGHT公共空间,则将迎来艺术家李丝竹的作品,她这会儿拿着一些铝带装置部件去往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的木工坊,请师傅按照她的想法进行切割。


与她擦肩而过的,是刚刚从工厂里匆匆赶回的柏林艺术家Carlo Korinsky,他将为一片草地安上炫酷的火焰装置……

·艺术家Carlo Korinsky正在进行作品测试


这是小都最近探访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时看到的场景,艺术家们的繁忙,不禁让人再次回到那个问题——到底何为驻留?


作为创作⼯作中⼀个普遍的环节,驻留的价值在于脱离原有的环境与系统,进⼊到⼀个全新的⽂化体系或⼯作环境中体验、尝试并且创造


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驻留机构从事着这样的工作,在驻留关系网络发展更加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完全区别于美术馆系统,和城市中广泛分布的其他文化机构一样,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A4国际驻留项目始于2011年,作为A4美术馆文化集群的四个品牌之一,它于去年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机构开启运营。


 

·往期精彩驻留活动


为了探寻驻留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曾对该机构2023年A RE-CREATE驻留创作集会进行观察。论及驻留的核心,项目总监蔡丽媛(后简称“蔡蔡”)将之比作“一种高浓度的生活体验(戳👈回顾文章)


她尤其强调其中的日常性,“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将获得一次乌托邦式的‘人生交换’,在这个过程中,驻留机构所考虑的,则是如何让外部的资源进入本地时,能发生更多的联动。”


循着这样的目标,今年,A RE-CREATE驻留创作集会进行了品牌升级,一场全新的探索——2024RE-CREATE驻留艺术季即将拉开序幕


这意味着,驻留的核心被拆解为「人」和「作品」两个部分,一方面,关注人和Ta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集中呈现驻留艺术创作者们的在地生产结果。


同时,作为一次与麓湖CPI的梦幻联动,本次艺术季还将是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独立运营以来迎来的首次大体量的公共艺术呈现


·“游魂 Wandering Spirits”行为艺术表演现场,Guda Koster and Frans van Tartwijk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向蔡蔡询问艺术季将以何种姿态链接公众时,她依然提到了“日常性”。“艺术或者说创意,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并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她坦言:“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说教,而是以一种更加日常、可被体验的方式,让艺术的逻辑变得可见。”


于是,她和伙伴们以“流动于一个个形状之间”作为本次驻留艺术季的主题,它来自于叶芝的诗歌,蔡蔡说,读到这句诗时,她感受到一种安静的、娓娓道来的状态,它倾向于日常的生活,而不是一场节日的狂欢,就像驻留本身给人的感觉一样。


带着这份日常,我们在现场庞大、丰富的驻留艺术创作者群体中“捕捉”到了6位艺术家,请他们路透了自己的作品创意和驻留生活。




01

为岛屿引来

一片青城山的「瀑布」

@ 视觉艺术家 任瀚


任瀚,一位目前工作、生活于巴黎的i人艺术家。


找到他时,他正在CPI的一个工地上,一旁的工作助理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他的工作,画中,他正拿着工具往一块板面上切割,留下一道道痕迹。


他将之称为“破坏性的素描”,一种将绘画与雕塑进行结合的创作方式,在他看来,素描强调运动后的痕迹,雕塑则让材料说话,体现出一种物性。


·艺术家任瀚正在工作


他为这种内外之间的张力感到痴迷,“我们每天被干净、光滑的墙体保护起来,凿开它,会发现它坚硬的性格,有时候甚至会露出钉子、龙骨、钢筋,它是危险的,甚至是暴力的。”


作为一位视觉艺术家,任瀚的作品主要讨论网络时代人与自然风景之间逐渐陌生的关系。8月中旬抵达成都后,他先是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在地调研,随后便决定以青城后山的瀑布作为创作对象


“这源于中国道家宇宙观对我产生的吸引,尤其是到青城山游览后,有了一种朝圣的感觉。”在这一次的呈现中,他将对社交网络上收集而来的消费图像进行拼贴组合,呈现总长度约为25米的巨幅作品


·艺术家往期作品


他的作品总是大体量的,任瀚将之看成一种对“崇高”的追寻,正如观看电影《2011:太空漫游》时常常会有大脑经受电击的瞬间,“不同于精雕细琢的美,在崇高中能体验到另一种处于危险中的理性的美”


不同以往的是,作品将陈列于户外,占据一栋建筑的拐角处,为此,任瀚将放弃以往的材料,第一次尝试在硅酸钙板上进行创作


·作品《泉》局部图


有意思的是,他将这件全新的作品命名为《泉》,一个在美术史上屡见不鲜的名字,那么,CPI岛上的《泉》又将流向何处?或许可以交予观众继续生发。




02

跨越大半个地球

共赏「海上生明月」

@ 动态装置艺术家 李丝竹


采访的那天,刚好是中秋节前夕,与李丝竹的聊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出生于中国四川绵阳,目前生活在美国,开启本次驻留之前,她刚刚从纽约举家搬迁至休斯顿。


我们的对话几乎都用四川话进行,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一个讲着四川话的艺术家定居他乡多年之后,为什么会选择回到熟悉的语境开启驻留生活?


李丝竹坦言,这首先源于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的声望,同时她还抱了一点私心,想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看看自己的作品,尤其是想带姥爷看看。申请这次驻留时,姥爷已经99岁了,成都是他唯一能来的地方。


·巡回项目“Moonment”


遗憾的是,姥爷在今年早些时候“走”了,终究还是没赶上,但作为一个承诺,作品必须呈现。


她将在本次艺术季上带来起源于2020年疫情期间的巡回项目“Moonment”,当时她身居纽约,得到了来自家乡人的问候——一句来自地球另一端的诗歌“海上生明月”,她当即回复:“天涯共此时。”


就这样,一种属于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力量启发了作品的诞生。这是一组高达11米,宽约3米的大型动态装置,以月亮为媒介,结合当代科技,李丝竹期待以此探讨多维空间的关系。


·艺术家李丝竹


·“Moonment”金属波浪

这件作品用到了她近来最爱的材料——铝片,由于材料和重力的关系,来到现场,观众们将看到在空中来回穿梭的神奇金属波浪。谈及材料上的考虑,她提到:“这不仅是一种现代工业材料,同时还是一种女性化的材料,它很酷,既坚硬又具备柔韧性,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状。”


作为巡回项目,“Moonment”已在全球各地展出过11站,包括丹麦维堡美术馆、法国里尔艺术节、美国华盛顿学院等,此次2024RE-CREATE驻留艺术季将是它的第12站,也是它在中国的首展


同样,作为本批次里来得稍晚的艺术家,李丝竹还有2个月的驻留时间,她正在考虑如何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在地元素,诸如成都人一边喝坝坝茶,一边赏月的方式。




03

一只30年后的

超级蜜蜂正向你飞来

@ 新媒体艺术家 Marc Lee


见到Marc Lee,对于小都来讲,是一场意外。此前在我的固有印象里,总觉得驻留是一件属于年轻人的事,Marc Lee的出现,直接打破了这个具有局限性的想象


这是一位出生于1969年的瑞士艺术家,他的作品在包括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纽约新博物馆、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等博物馆和新媒体艺术展览中都有过展出,并获得过诸多重要奖项。


·作品《麓湖2054》效果图


谈及年龄,他以树进行比喻,“年轻时,可以像小树苗一样柔软生长,年老时,就像一棵老树一样固执,但不可置否的是,年长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


就像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是1988年,而在过去的30多年间,他曾造访过中国六七次,每一次都会产生新的认知


当然,最令人意外的还是他即将呈现的作品《麓湖2054——想象一个由人工智能平衡麓湖生态系统的未来》。他将在CPI的某处空间内呈现一个互动装置,以一台手机控制多个画面,以完成对30年后麓湖动植物生态系统的想象。



·作品《麓湖2054》路透


为了完成这件作品,Marc Lee和麓湖水环境等部门的科学家和设计师展开了有趣的对话,并对麓湖现有的自然生态进行了观察。


整个项目都是对未来的模拟,以探讨人工智能掌控下生态系统的发展可能。比如,他想象了一只利用基因工程创造出来的超级蜜蜂,为它添加3D打印部件以此修复因农药而丧失的导航能力。


回到当下,在成都的生活也为Marc Lee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到周末时,他都会开启自己的旅行计划,有时候去市区吃又辣又麻的小面,有时候去青羊宫周围喝茶,有时候也去往更远的康定、黄龙,毕竟,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拼车技巧。





04

超酷的火焰装置

用全球数据控制「呼吸」

@ 跨学科艺术团体 Korinsky工作室


在本次艺术季上,我们还将看到来自Korinsky工作室的作品。这是一个由柏林双胞胎兄弟Abel与Carlo创立的艺术团体,他们的探索往往融合科学、技术和艺术,展开跨学科研究。


如果你曾见过他们创作的龙卷风装置,一定会为之着迷,而这一次,他们又将带来全新实践。两兄弟各司其职,与我们见面的是Carlo,负责本次项目的落地与执行,而Abel则负责编码。


·Abel Korinsky


·Carlo Korinsky

第一次来到成都,Carlo觉得这里打破了他此前对中国城市的刻板印象,尤其是他在玉林和文殊坊闲逛时,能直观地感受到属于它的安逸和休闲。


尽管他们作品涉及到的主题非常普遍,但在这座城市里的观察和经历依然给予了他们灵感。


Carlo在成都的夜晚走上街头时,经常会遇见洒水车作业,它们往街道喷水,以清除灰尘和污染物,这和他们想要回应的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不谋而合


他们将在CPI岛的草地上呈现一个连接火、水和空气的动态装置,兄弟俩为之起名为《呼吸》,它的中心是一个气体火焰,底部则是一个水盆,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水与火的关系,象征地球元素间的微妙平衡。


·作品《呼吸》路透


有趣的是,它不仅将是一个动态装置,还将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观众来到现场,可以根据实时传输的全球空气质量数据,随机选择国家和城市,对火焰的大小和强度进行切换,以视觉化的方式实时感受当地的空气质量。


同时,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做户外气体燃烧装置,在以往的工作中,他们很少进行类似的创作,因为它不仅面临安全性的问题,还在于因户外而产生的各种不可控因素,诸如天气、网络、电源、多方沟通等等,而这次艺术季,将是他们突破层层困难,跳出舒适圈的一次尝试





05

与「另一种生活」

玩场定向越野

@ 视觉艺术家 葛宇路


来到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之前,葛宇路曾参加过韩国、维也纳、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驻留项目,在他看来,驻留的核心在于赋予艺术家流动性


他谈道:“作为一种古老的制度,驻留将有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的人扔到不同空间进行碰撞,或许能对当地构建一些对话,对艺术家自己来说,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视过去,成长为自己意想不到的状态。”


·葛宇路往期作品《葛宇路》,2013


他因受到麓湖社区的吸引来到本次艺术季,开启驻留生活的第一个月,他频繁地参与活动,在岛屿上体验不同的生活形态。“感觉就像回到了大学,”他笑道:“我每天吃食堂,参与讨论,甚至办了游泳卡。”


也是从这些体验中,他构建了自己的作品《另一种生活》。他将在CPI岛上开启一场类似于定向越野的视觉游戏,将有关“另一种生活”的视觉装置拆成不同碎片放进湖面、草丛、屋内、广告牌等不同地方,等待观众来发现。


·艺术家在曼谷记录


什么是另一种生活?艺术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案。他提到:“另一种生活来自四面八方,有的很明显地闯进你的眼睛,有的藏在深处,有的让你有意外收获,有的是不完整的状态……你没办法拒绝,因为它总是和我们不期而遇。”


它让人想到葛宇路过去的艺术实践,它们不局限于单一媒介,有视觉艺术、观念艺术,也有实验艺术、公共艺术、社会参与式艺术,甚至在他的简介里还写着“不做艺术”。


·《另一种生活》路透


正像CPI岛上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另一种生活”一样,他喜欢将艺术品放在日常语境中去检验


“对于很多人来说,专门抽时间进入美术馆欣赏艺术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将艺术局限于特定场域也会削弱它对能动性的调动。”他说:“反而生活中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意外,带来的触动和反思却是根本性的。




06

童年游戏「东南西北」

竟也风靡冰岛

@ 视觉艺术家 Saga Unn


见到Saga Unn时,她正在工作室里伏案折纸,仔细一看,她折出的图案竟然就是“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杀——“东南西北”


Saga 是一位来自冰岛的“90后”艺术家,与她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原来这不仅是属于中国小朋友的游戏,在冰岛的民间也很风靡,和我们一样,他们也会在这个立体形状的内部写上数字和文字玩一些小游戏,不同的是,它在冰岛象征着鸟嘴。


·艺术家往期作品


Saga以《舌头》它们命名。该项目起源于一年前,彼时,她正在日本学习日语,对文字与书面知识的思考,促使了这件作品的诞生。她用废弃的教材叠出了“鸟嘴”的形状,不断重复,大若碗口,小如指甲盖,堆满房间。


在Saga看来,它是一件艺术品,也是知识经济的废品,更是她对创作过程、教育和语言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沉思。她谈道:“如果你看一个页面太久,所有的单词都不再有意义,如果你 ‘打开’ 一本书太多,它就会分崩离析。”


即使诞生时间很短,但Saga已经带着这件作品走过冰岛、日本和新加坡等地,在麓湖CPI岛上,她将把这些折纸堆进一间湖畔小木屋。第一次看到这个空间,她便非常喜欢,湖水、蓝天、岛屿,与她的作品气质一脉相承。


·艺术家往期作品



她的折纸材料都来自于当地居民的捐赠,回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加深了她与在地的联系。在超级经纪人和助理的带领下,她不时会去附近闲逛,二手书店、二手家具市场,都给她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开展在即,她外出时也会带上工作,在咖啡馆等公共空间折纸,这样的场景有时会引来居民们的好奇,她便会与他们聊天,听取一些意见。而在艺术季开启之时,Saga每天也会限时驻守她的小木屋,邀请观众和她一起加入折纸工坊。





以上,便是小都这次探访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时看到的片段。显然,它只是一个“紧急备战”状态下的局部截取,而来到2024RE-CREATE驻留艺术季,你将看见一个更加丰富的超级现场。


小都推荐它,首先是因为它基于艺术探索的多元化、持续性和高密度——


9月30日至10月13日,14天不间断“流动于一个个形状之间”,打开一场持续2周,并覆盖整个国庆黄金周的驻留岛屿艺术集会。


在这个“可持续”艺术现场,我们将与21位/组来自中国、德国、瑞士、荷兰、爱尔兰、冰岛、立陶宛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创作者相遇,作品形式涵盖装置艺术、雕塑、绘画、行为、综合艺术等


同时,这里还有30+场艺术互动表演、艺术分享对谈及共创工坊等你来参与。


其次,因为它在探索公共呈现与艺术日常化上的真诚与克制——


本次艺术季的一大亮点便是跳脱了常规的“白盒子”空间,在麓湖CPI开启尝试。


这并不是A4国际驻留项目第一次与商业空间合作,也并不是他们第一次做公共项目,却是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作为独立的文化机构,首次在新商业空间中开启如此规模的创新尝试


谈及场地选择,蔡蔡谈道,“它足够克制,没有过多的设计和修饰,人们在这里逛街、打卡,一切都很日常”,他们期待以此探寻驻留和公共艺术的可能性。



最后,因为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坚持13年的目标与专业——


不比其他,艺术的生长是缓慢的。今年,是A4国际驻留项目迎来的第13个年头,谈及多年坚持,蔡蔡反复提到了她和小伙伴们正在无限接近的目标——“实现一个专业的联动更多资源的跨学科驻留平台”,它并不抽象,而是一个坑一个坑踩过来的。


它的成长,离不开专业性,比如本次艺术季的呈现,虽然形式多样,但创作者们却绝非艺术的搬运工,即将亮相的每件作品都是能级达到委任状态的新作,且其中90%都将结合场地特色进行户外呈现(*commission,委任,区别于实验作品,达到委任状态时,作品将满足基本的质量保障)


同样,它的背后,还包含着各种创新实践,比如他们正在实践的“超级经纪人”项目,通过帮助创作者与城市日常建立真实且频繁的联系来接近目标,在场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与多方的心血。


*《鱼会在夜晚入眠吗?》,在这个项目中,艺术家Noemi以来自麓湖和都江堰的粘土烧制陶瓷,与专注于中式菜品的麓湖子非餐厅合作,通过互动型晚宴装置,呈现了一次川味与泥土的跨界对话,这场独特的艺术宴席,离不开超级经济人的帮助。



 ●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进入「2024RE-CREATE驻留艺术季」

流动于一个个形状之间

听他们讲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点击入梦 🫧




点击查看更多活动安排


扫码解锁详细玩法



● ● ●



编辑丨小都

图源丨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 | YOU在场小红书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 


YOU成都
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