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电力用户进行分类,会有哪几个维度?
用电性质
比如说用电性质,国家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文件已经将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用户合并为工商业用户,现在只有居民、农业和工商业用户。
居民、农业用户依然执行政府公布的目录电价,一度电要交多少钱,非常明确且长期不变。
但农业用户要承担力调电费即功率因数调整电费,而居民用户则执行阶梯电价,二者之间也有不同。
工商业用户执行的电价变得复杂,不再有目录电价,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交易或者电网代理购电所形成的上网电价,辅以政府公布的输配电价,与省级电网公司综合线损率相关的线损费折价,月月波动的系统运行费折价,以及一贯有之的附加基金这5部分构成。
供电容量超过一定阈值的工商业用户还要缴纳基本电费(存量一般工商业用户可暂不更换),当然同农业用户一样,也需要计算力调电费。
电压等级
除此维度外,还可以按照供电电压等级来区分。
小到1kV以下的居民、农业和小型商铺用电,中到10kV、20kV、35KV的工厂、商场、写字楼,大到66kV、110kV甚至更高电压等级220kV的大型园区,超大型工厂。
不同电压等级的工商业用户执行不同电压等级的输配电价和容需量电价,这也是在价格上的区分。
这些政策上规定的用户类型,为的是标定好用户的计价方式以及相应价区,分类是有目的的。
而我们要在其它维度上进行具体分类之前,还是应该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何要做这样的分类?
分类的目的
去年12月,黄师傅说电公众号开更,至今大部分文章都聚焦在用户侧的工商业企业电费分析方面。
我们已经从电价到电费,把可能涉及到的地方大致扫描了一遍,具备了读懂一张电费单所需要的一些基础。
了解一张电费单,一定要清楚三方面信息和数据,哪些是固定不变的信息,哪些是抄表获得的数据,哪些是计算得来的数据。
相对来说,固定不变的信息主要是用户编号,用电性质,变压器容量,部分公布的价格(输配电价、附加基金)等等,还有一些不体现在单据上,而是电价电费构成所需要的计算方式和系数等等。
抄表获取的数据主要在计量区域,分清楚起码和止码,获取对应的有功、无功电量以及需量等数据。
较为困难的是计算部分,不仅有关于电价的计算,还有关于费用的计算,甚至有些计量数据依然需要加工变成结算数据,不过相信看过之前文章的朋友对这些将不会陌生。
如果您想试着读懂看清一张电费单的话,不妨可以慢慢尝试,遇到问题也别忘了我这个曾经“阅单无数”之人。
言归正传,电费单的清晰阅读,可以透过数据分析用户的一些用电行为,当然这也是一些表后类业务例如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储能,充电桩/站建设所必备的一项售前技能。
但在开展具体业务前,我也一直建议,可以借助阅读电费单的机会,来给用户把把脉,而这也是电费管理的第一步,帮助用户选择合理的缴费方式。
其实你还有缴费方式可以选择,可能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用户也随着时间的流逝白白多交了一部分费用。
人们都是厌恶损失的,不知道的也就迷迷糊糊,知道的可能会痛心疾首,甚至一定要找到替罪羊,那收电费的那一方就是最佳的选择。
不过,这并不是一种滥收费,只是有些政策用户了解的不是很清楚,于是乎选项就被“隐藏”了。
那既然知道了可能有选择,那就要知道选项,也就是要清楚自己当前的位置以及可能达到的位置。
转了一大圈,回到本文的主题,用户分类,换的虽然是一种缴费方式,但实质上是一种用户性质的转化,只要这个转化被政策所允许。
所以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何要做这样的分类?
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先找准定位,再瞄准目标,看看能不能通过更换缴费方式,也就是改变自己当前的用户类型而获得电费上的节降。
MECE法则
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我比较迷恋一种分类方法,叫做MECE分类法。
英文全称叫“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翻译还挺对仗,叫做“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放到用户分类这个话题中,就是通过不同维度,把用户类型打细,使得每个用户都可以落入到一个类型中。
然后,再去比对不同用户类型之间的缴费方式转化,看看能不能基于现有数据推导出最适宜的缴费方式。
基于此思想,我习惯从3个维度把工商业用户进行分类,分别是电网代购电/市场化交易,分时/非分时(一口价),单一制/两部制。
而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可以把两部制里的用户再拆成按容量,按合同最大需量和按实际最大需量缴纳基本电费这三类。
按这个颗粒度划分的话,用户将被分成16类。
不过因为基本电费这部分转化较为独立,且早在之前模块的文章《基本电费(四):容量和需量的选择》和《基本电费(五):合同与实际最大需量》已经做过详尽的分析,故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按照刚才提及的三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将用户拆分成8个类型,拆分如图:
而对应这8个类型的用户,我们也可以做一张二维矩阵表格,看看彼此之间是否存在政策所允许的转化通路。
转换路径
倒不必去两两分析,还是只要抓住三个维度即可。
电网代理/市场交易
首先是电网代购电和市场化交易,目前尚未入市交易的电网代理购电用户自然可以选择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或者找售电公司代理参与。
这条路肯定是通的,就是要分析好所在地的电网代理购电价格下的用户电费和售电合同交易电价下的电费相比,孰高孰低,避免盲目入市而造成费用增缴。
这里一定不是单纯的电网代理购电价格高于售电公司售电价格,电费一定就会低,因为参与交易后可能会发生一些市场化的分摊费用,或者执行一些市场化用户特有的规则,所以最好还是以电费为判断依据,毕竟用户最终交的是电费而不是电价。
而反向呢,也就是市场化售电变成电网代理购电,虽然政策是允许的,但是面临着同期电网代理购电价格的1.5倍,得不偿失,而且多缴纳的0.5倍费用还要被其他用户分享,可谓是又在伤口上撒了把盐,故这个路径在经济上被否决了。
分时/一口价
然后是分时用户和非分时用户,这个路径首先要看你所在省份的分时电价政策。
我在提到分时电价的时候,一定会提及4个方面,首先就是用户执行范围。
大部分省份的工业用户都是必须执行分时电价的,这类用户没有转化的路径。
但有些地区的一般工商业用户,比如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用户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需要维持一年期限不变。
所以,这些可选用户路径是被允许的,仅需要测算是否该执行分时电价,也就是一口价方式还是分时电价方式在同样的电量条件下费用更少。
如果用户当前是分时用户,要反推一口价方式的话,这个很简单,只要算出一口价电价(大部分是平段,四川和湖南等地需要额外加一个固定数值)。
但如果当前是一口价用户,那么获取分时电价还好说,只要知道当地浮动系数和参与计算的电价组成部分即可。
但分时电量的获取还是有点麻烦,在《选不选分时?浙江一般工商业电价用户该如何选择》一文中以及3月7日的直播《分时电价的选择及峰谷因子的应用》(回放见视频号主页)曾推荐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大家不妨移步参考。
具体测算电费的方式也在文中详述,这部分更换比较简单。
单一制/两部制
最后是单一制和两部制用户的转换,目前依据的规则是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文件中所规定的,但也有部分地方早在18、19年就公布了相关的可更换政策。
先以变压器容量划分三个区域,≤100KVA,≥315kVA以及中间的部分。
≤100KVA只能选单一制,而≥315kVA的只能选两部制,中间的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不过依然有1年的维持期限。
除此之外,一些存量的一般工商业用户大部分都还是单一制,但因为变压器容量≥315kVA,理应执行两部制。
不过文件里对这些存量用户也允许其可维持现状,继续留在单一制里,如果想要转化成两部制,不好意思,不得回头。
所以,在判断这套转化的时候,要先了解用户的变压器容量,了解用户的当前位置。
至于这二者之间的转化孰优孰劣,是个更大的话题,之后我们也会分几篇文章好好地讨论下。
维度的强弱
我也习惯把这三个维度中,每两个选项之间的转化做成强弱性质的判断,弱的一方可自由向强者看齐,而强的一方向弱的一方进行转化就有些困难,甚至不存在通路。
经过这样的分析,8类用户之间谁可以转化成谁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也可以带着这样的分类,去详细研究每一种转换。
而今后的文章主要围绕在电网代购和市场化交易的选择以及单一制和两部制的转化进行展开。
除此之外,深圳地区的用户有其特殊的分类,根据变压器容量划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用户,其中一类和二类用户统一都是分时的两部制用户。
所以被允许的转化发生在一类和二类用户中的容需量基本电费转化,以及3000kVA以上变压器容量的一类用户转换成二类用户。
我们之后也会单独著文细说一些深圳用户的可选转化。
下一篇,我们先从电网代理购电和市场化交易用户说起,先侃侃早期的售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