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是有点过了。
最新的防沉迷系统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家长教育孩子的彻底失败,以至于要让国家直接干预。
说最直白的,我小时候爸妈死活不让我吃任何糖,也不让我吃零食,人家孩子适当吃了点,好好刷牙也没什么问题,而我,被爸妈逼得去吃冰糖、烧饭的白砂糖,他们发现之后藏起来了,最后我吃了狮王那个草莓味的牙膏。离谱吧?真的离谱。然后上大学有生活费之后,我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很多零食和糖,吃,就是吃。
这什么?触底反弹。过压反噬。
还有就是,我高中刚开始的时候,爸妈死活就是不让我玩手机,但其实我玩手机还是有个度的,或者说约法三章,一天只能玩一小时,也行,但我妈就是跟发疯一样,打死不让玩。然后有段时间我就压力大得不得了,急的时候会死抠指甲,食指和大拇指指甲上总是坑坑洼洼。最后我忍不住了,同学有个不用的手机,碎屏了,甚至用的时候一直掉屑,我求来用了。
后来我高三一路努力,考了个正常一本,爸妈也没说过我了,但可能他们永远不知道我高三玩了一整年的手机。
我表弟今年高三,他住宿,一周回来,双休日的时候会偷偷跟我说,姐,帮我刷个脸。我都会很爽快地刷了,然后说一句,你懂我意思吧。他会说懂的。
我看了一下,基本打两个多小时就下线了。他成绩也一直蛮好的,他想买喜欢的鞋啊耳机啊我也会偷偷支援他,我是不希望这个孩子跟我小时候一样触底反弹。
“社会毒pin”这个东西,以前叫武侠小说、后来叫动画、再后来叫游戏。
差不多得了
中国未成年人的性同意年龄为14岁;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6岁;而自由游戏年龄为18岁。现有的防沉迷系统对青少年玩游戏各种围追堵截明显过头了,不仅很难起到作用,甚至会导致一系列反作用。
过于严厉的防沉迷系统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玩游戏从此地下化、隐秘化。从经济学角度看,一旦某种物品的正常供应被彻底禁止,那么它就会转入地下,通过各种非法、隐秘手段实现继续供应。市面上被禁止的越多,则地下黑市就越庞大而繁荣。因为这种地下操作不再属于监管范畴内,离开了各部门的有效监管,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是监管部门将其放弃并推往黑市,这往往会导致一系列超出最初预期的恶劣事件发生。也就是说,过于严厉的监管有时候不仅难以起到监管的预期作用,反而会在实际操作中助推其与各类复杂犯罪、违规操作结合并导致一系列难以预期的不良后果。毕竟,严厉禁止必然伴随着高额利润,这利润会促使一大批冒险家不惜代价投入其中。
技术层面上要全面禁止游戏也是不太可能的。要实现既要未满18岁青少年在政策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玩游戏,又要保证其他人群的游戏时间自由,而且这两波人又大概率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任何事情一旦“既要、也要”,难度就大了n倍,变得几乎不再可能实现)。实际操作难度非常大。很难高效率而又有效的控制严控对象使用其他人身份信息来进入游戏从而规避监管。同时,面临这种问题,各游戏公司并没有很强的处置动机,往往只是做做样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过去了。
从法律层面看,中国法律无法对海外游戏生效,完全可以放弃国服拥抱外服。收到限制的人群完全可以数字移民到海外游戏或服务器以实现无限制游玩(无时间、和谐等限制)。当前部分国家与地区的游戏、服务器直连效果已经属实不错,可以避开网络加速器来直接游玩(通过网络加速器来进行防沉迷不再有太大意义)。
从教育层面看,既不让补课、也不让玩游戏,父母996又没时间管;小孩沉迷游戏本质上是综合性教育问题,将锅甩给游戏对于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小孩子沉迷游戏,尤其手游逐渐成了一项社会难题,很多家长用尽浑身解数也难以从根源上解决该问题。这在本质上可能不是游戏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孩子习惯、爱好培育等综合性问题。即使硬性摘掉网络游戏、手游,仍然有单机游戏、游戏直播、电视剧等等内容。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家长陆续视滑旱冰、打台球、流行音乐、游戏厅、网吧为洪水猛兽,我仍然清晰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去台球厅打台球是一件性质非常恶劣的坏小孩行为,稍微“有追求”的小孩都是绕着台球厅走。往回退着看,现在的小孩即使全部丢失了玩游戏的机会,仍然可以去台球厅、旱冰场等场所,而这些场所逐渐也会回归到洪水猛兽的定位。老北京八旗子弟们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没有旱冰场和台球厅等,但仍然痴迷于玩核桃、玩鸟、玩虫(斗蛐蛐)、玩葫芦、玩鹰、玩风筝等。这些玩物也可以玩的人废寝忘食、整天不着家,甚至家破人亡也有人在。有些小孩子们上课时玩橡皮、玩涂改液也能玩出花,玩出乐趣。
分析孩子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下大功夫,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不少时间和耐心。将所有责任推给游戏,妖魔化游戏,将责任推给社会虽然可以缓解家长的焦虑心理,但完全于事无补。人们面临问题时往往倾向于选择简单的、粗暴的解释而懒于思考、分析,找到了自我麻痹、自我欺骗的借口,但离问题的解决却是渐行渐远。综上,家长们或许可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剖析孩子的需求,解决孩子的难题;多多陪伴小孩,多带小孩去博物馆、科技馆和航空展等地方,拓展小孩兴趣,改变其习惯;多与孩子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身体、心理情况。而不是遇到了问题就甩锅,并辅以“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将问题弄得更加难解,将亲子关系搞得更加僵硬。
点关注,跟主编交个朋友 ↓↓↓
往 期 精 选
如何评价发布在某讯新闻的《为国捐躯可以,为资本家不行,年轻人的思想或走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