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媒文艺】李宇柏 ▎包产到户前后的那些事

文摘   情感   2024-10-13 15:58   陕西  

包产到户前后的那些事

李宇柏


 40 多年前,中国推行了包产到户政策,这一举措犹如春风拂面,给农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项政策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更为农民开启了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1981年的夏收还是由政府统一管理,各公社组织、大队部带领各生产小队具体实施进行的。当时,我们作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被学校安排到各生产队麦场和各大路口站岗放哨,主要任务就是防火防盗,检查各麦田、麦场、大路口过往行人身上带火柴和打火机的、检查乱拾麦穗的。记得我们班当时共有33名同学,全大队共有5个生产小队、8个麦场,加之路口共设了10个哨位,每个哨位3名同学,最后余下我们三名同学,被老师安排为流动哨,我们三名同学一名负责举队旗、另两名负责扛红缨枪,要求配戴红袖巾,而且每天在10个哨位和田间来回巡逻。我们这组巡逻的流动哨红小兵,就像一只特别行动小组,在忙着在乐着也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后,土地由一家一户耕种,从此再也看不到打麦场上人畜欢叫、龙腾虎跃那样的壮观场面了,我们作为最后一批“红小兵”岗哨也随之成为历史。但后者在少年儿童中播撒下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种子,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牢牢扎根;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成为那个时代永不磨灭的记忆。

 1982年暑期的一个早上,我们老二队的铃声连续响了好几次,随之社员们陆陆续续从家里来到祠堂门口、窑门口,队长郑重其事的宣布了国家包产到户的相关政策,大家都在认真听着,喜气洋洋的谋划着分土地分工具分牲畜。大家对包产到户的日子充满了憧憬。这次开会落实了包产到户的方案,生产队的东西怎么分,土地怎么分,社员们大致有了初步了解。下午继续开会,我们家是大哥和三哥代表家里参会的(二哥当时正在部队服役、四哥在上大学),我也凑热闹掺和着。父母给两位哥哥一再叮嘱,你们现在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包产到户的事就交给你们全权办理,我和你妈就不参与了。队长站在祠堂门口开始点名。点完名宣布分地、分工具、分牲畜方案和办法。为了公平期间使用了抓号抓阄分的方法。即就是社员们提前推举有威望的人把土地、工具、牲畜变成号,用小纸片写好数字揉成纸团放在一个草帽里,按照队里的花名册点名抓阄,大哥让三哥先抓,三哥先抓了远端西的三亩水地,按照分地办法抓一亩水地搭三亩旱地,三哥又抓到了南洼2亩、崖家凸3亩、学沟子4亩旱地,随后大哥又抓了南地2亩旱地,总之14亩地抓了五个地段。



 分了田地后,开始分牲畜分农具了,那些犁耙锄头之类的工具够一户一把的就抽签选,不够一户一份的就两户抽一份,自行商量哪户跟哪户合用,这个也不算难,一个生产队的人,大都是一个家族自家屋的兄弟,两兄弟共抽一份就可以了。牲畜也不够一户分一头的就自行商量搭在一起抽,我们家跟堂哥家兄弟俩商量合抽一头牲畜,我记得大哥抽到的是一头老驾辕骡子,分地后一两年那头老驾辕骡子就病倒了。后来卖掉老驾辕骡子又买回了一头牛,一直由大哥经管喂养。

 分地分牲畜后,各家开始张罗自己家的耕地了。以前生产队时代,每天早上队长先敲几次铃:然后大声吆喝出工啦!社员们才稀稀拉拉的出来。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天刚蒙蒙亮,巷里已经陆陆续续有人赶着牛车,或挑着担子拿着锄头出来干活了,大家互相打招呼:吃饭了吧,然后各自前往自己的地里忙碌去了。

 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除了古今轶事,他们更多的是谈论去哪里买麦种子,哪种玉米种子更丰产,哪里有出油率高的菜籽种子卖?或者用哪种化肥好。



 记得包产到户的第一年,农民迎来了有史以来的大丰收,乡亲们在抢收抢种,到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有套着拉拉车用牲畜拉麦子的、有人力拉车运麦子的、也有肩扛背驮人力往回送的。我们家当时的主要劳力是大哥大嫂、三哥、姐他(她)们四人,大嫂和姐主要是给麦子开行子,她们争先恐后互相追赶相互超越,一亩地很快就能割完,大哥三哥主要是装车拉运,他(她)们配合默契干劲十足。总是在天不亮前就到地里割麦子,当时我们家的拉运工具是我们林场的手扶车,别人开始装车时大哥已送完一车麦子准备装第二车了。那一年我们家也是大丰收,十多亩地共碾了五十多袋子足足有五千多斤麦子,父母高兴的说还是包产到户好。

 农忙过后,粮食收晒好了,乡亲们开始张罗着去交公购粮。那一年我们家给粮站交了四百多斤公粮,五百多斤购粮后,剩下的小麦也堆成了小山,随后家里马上做了两个粮仓,都说家有余粮心不慌,当我们每餐都能吃上麦面馒头后,感觉日子过得很踏实。

 第二年,我们家种了二亩菜籽,这二亩菜籽后来收获了十蛇皮袋,全都拿去榨油了。那天三哥榨油回来,母亲美滋滋的跟我们说,今年咱们家榨了60斤菜籽油哦!那天晚上,母亲炒菜时多放了好几勺油,吃着油亮亮的青菜,我觉得这就是人间美味了。包产到户,包来了好日子。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运用,麦收已经不是曾经的样子了,劳动强度大大减小,收割机一进地,麦粒就出来了,回家只拉干净的麦子,收割机直接烘干或晾晒干净后入仓就行了。如今的孩子,再也体会不到曾经麦收时节人们汗流浃背,龙口夺食,如同打仗一样的繁忙景象了,也体会不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愿我们用虔诚的心,感恩上苍,感恩土地,感谢黄土地上的劳动者,让我们有粮食吃,再也不饿肚子。愿我们的孩子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用劳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40年弹指一挥间,多少当年的见证者都已青丝变白发。从“包产到户”一路走来,见证的是农村的巨大变化,品味的是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与喜悦,感受到的是我们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时代的新农村,在持续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必将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飞跃。


(文中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简介:  李宇柏(笔名一棵树),爱诗文、喜摄影、好写作。是农业战线上的一员老兵,常在中省市农业领域相关媒体发表文章数十篇,在其他相关媒体发表诗歌散文等数百余篇。闲暇之余还在手不释卷孜孜以求不断努力。

欢迎积极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将与本文一起刊登在近期的《虹媒资讯》。

合阳虹媒
合阳县虹媒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0913-552800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