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支点,撬动高中语文名著名篇节选的教学
——以陈淮高老师《边城(节选)》课堂教学为例
施秀山 梁 艳
【摘要】
随着名著名篇节选在教材中篇幅的不断增加,名著名篇节选的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并能喜欢这些经典文本,是语文老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巧用支点,即关键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撬动高中语文名著名篇节选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支点 名著名篇 节选 教学策略
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曾提出精辟的论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随着名著名篇节选在教材中篇幅的不断增加,名著名篇节选的教学成为高中语文老师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入古今中外名著名篇节选16篇,占古诗词和现代诗歌以外的文本总数的近30%。名著名篇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高中语文名著名篇节选的教学,不仅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关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篇幅限制、时间紧迫等因素,教师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展开教学。因此,寻找并巧用支点,成为教师设计名著名篇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以陈淮高老师《边城》(节选)的课堂教学为例,对高中语文名著名篇节选的教学策略进行探析。笔者通过观课,发现陈老师巧妙借助以下四个支点进行名著名篇节选的教学:
一、背景与情境的建构:奠定理解基础
(一)资料补充和背景引入
1.原文与选文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是小说中“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田园诗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湘西背景、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讲述了边城茶峒三个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课文节选了《边城》的第三到六章,主要讲述翠翠生命中三个重要的端午节。在热闹的端午节里,懵懂的爱情在翠翠的心中不动声色地觉醒,只是她一无所知。与一般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截然不同,节选部分几乎没有情节可言,故事也波澜不惊。节选部分内容很多,通读一遍大概就需要20分钟,对于这么长的文本来说,教学的重难点很难把握。陈老师在预习作业中为学生提供了原文的故事梗概,要求学生阅读选文并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还在课前通过多媒体展示湘西凤凰古城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城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营造的世外桃源般的氛围,为课堂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2.作者创作目的与单元学习目标
沈从文生在湘西,早年,他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身处于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故乡深厚的感情,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陈老师通过还原作者的处境,将文本中抽象的情绪具体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遭遇中,引导学生代入、移情,逐渐贴近文本内涵,[1]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
《边城》(节选)被编排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大体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位取向。[2]据此创作目的和单元学习目标,陈老师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目标。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有了课堂教学的方向。
(二)情境模拟与角色代入
演读教学是突出地把表达、表演融入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模拟与角色代入,努力把“读”和“演”有机结合以求提高阅读教学实效、以演促读的教学策略。适当的演读能够促进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实践,发展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致用促学的目的。[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情节,理解文本的真实内涵,陈老师安排了一个演读的活动。模拟小说中的情景,代入角色演读精彩片段。演读的同学用自己的声音、表情、动让文本中形象逼真鲜活。通过分角色演读,同学们很容易发现这里生活着一群这样的人:天真纯洁的少女、饱经沧桑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纯朴友善的乡亲。演读让学生对翠翠、傩送、爷爷等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也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爱憎褒贬,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二、文本细读与解读:深入挖掘内涵
看透文本的门道,离不开对文本的细读与解读。没有咀嚼涵咏,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名著名篇节选篇幅长,难度大,学习的关键依然是咀嚼涵咏。编者截取《边城》这四个章节,有着怎样的编写目的?学生阅读这部分文字,又能有怎样的收获?选择重要的语段涵咏品读,才能披文入情,理解文本的真实内涵,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一)研读节选文本,寻找突破的支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找到合适的支点,节选的长文教学也能轻而易举。陈老师凭着一双慧眼,披沙拣金,抓住了“热闹”这一反复出现的词语,并把它作为学习《边城》节选部分的支点。围绕支点设计课堂活动,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举四两而拨千斤,让连篇累牍的长文瞬间变得短小精悍。为了让学生快速读懂文本,找到支点,陈老师设计了第一个活动:聊一聊,比一比,整体感知识边城。学生们通过七嘴八舌话“边城”,明了他们心目中的边城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各自的特点。两者一比,差别立显。以填词的形式完成,可以更直观地感知不同的边城特点。紧接着聚焦文本识《边城》,寻找文中最能体现边城特点的语句。学生可以轻易地找出来:“水陆商务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和“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这两句。这两句中有三个形容词都能概括边城的特点,只是“极有秩序”和“安分乐生”作者分别用“莫不”来修饰,这个城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这样,真的很难写出特色,所以作者做了取舍,在节选部分突出了“热闹”。最典型的热闹氛围是端午节,至此顺势提出活动任务,即浏览课文理情节。陈老师给出提示:围绕“热闹”,以“端午节”或“翠翠”为关键词概括。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找准目标,理清情节。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变成了短短的四句话。当然,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看“热闹”,这不是我们课堂的目的地,只是一个开始。外行看“热闹”,内行还需看门道。
(二)品析涵咏词句,发掘隐藏的本质
沈从文先生曾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3]如其所言,先生之为文,代表着中国文学最美好的境界;先生之为人,突显了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在《边城》里,我们可以读到最朴素、最亲切、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感,能够寻找到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能够寻找到一种超于世俗的纯粹的美。而读懂《边城》节选部分的关键就在于透过“热闹”的表象发现隐藏的本质,即边城的风俗美和人情美以及“热闹”背后的孤独感伤,品析涵咏无疑是最好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主要意象的品析涵咏,如深入分析“虎耳草”、“渡船”等意象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同学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如翠翠和傩送之间纯真的男女恋情、爷爷和过渡人之间互谦互让的邻里乡情。而这些美好的情感无一不体现出这片纯净秀美的土地上那种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和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他们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热闹地生活着,陈老师的课堂活动也在热闹地开展着。
通过对反常词句的品析涵咏,如:“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两人都记着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地一直走还家中”“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同学们品味到翠翠对于爱情的懵懂期待,爷爷对于理想孙婿求而不得的淡淡忧伤。至此,“热闹”背后的孤独感伤渐渐浮出水面。
陈老师带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反常点,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开阔度与丰富性,还打破了思想维度的单向性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度。[4]
三、跨文本与跨文化的联结:拓宽阅读视野
笔者在此反思,文本中时不时就流露出这种“热闹是他们的”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这时陈老师又带领学生们进行跨文本和跨文化的联结,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换角度去探寻作品的主旨。
(一)跨文本内引:关联整本书中的情节内容和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结构化”这个重要命题,就名著名篇节选的教学而言,梳理和整合名著本身的和外延知识,进行跨文本内引,实现节选部分和整本书的融合,是形成“结构化”,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篇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暗藏玄机,在《边城》的结尾,沈从文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样的安排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沈从文先生写作《边城》的目的在于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就是说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中,在这群美好的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必须是“不悖人性”的。[5]这种“不悖人性”的美才是真实的,不造假的,令人信服的,生活中会存在的。这热闹与孤独的较量,也是一种童话与现实的平衡。有了对整本书的联结,学生对节选部分“热闹其表,感伤其里”的本质就有了更加透彻深刻的理解。
(二)跨文化外联:关联其它文学作品中的文本细节或者同主题的名著
《边城》的结局和莫泊桑的《项链》、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一样,让人意犹未尽,它们都采用了开方式的结尾。开方式结尾就像人生,不提供绝对答案,你只有在流淌的时间中寻找不唯一的答案。这样的文本细节的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边城》“热闹其表,孤独其里”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边城》中的湘西文化与世界各地的类似的乡村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湘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跨文化的对话,也增强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名著名篇节选的教学还可以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整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对作品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解,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与应用的拓展:提升综合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名篇节选的教学策略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学生文学素养、批判思维以及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写作与表达的练习
续写和仿写是名著名篇节选教学的重要应用和拓展。《边城》的结尾,作者给我们留下一个谜团: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呢?作者不告诉我们答案,便让我们抓耳挠腮、寝食难安,甚至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这时,陈老师安排了第四个课堂活动:写一写,心意难平续故事。设想翠翠等待的结果,仿照沈从文作品的艺术风格,给小说续上结尾。这种由读者参与完成的“二次创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悠长的道德余味和绵延不绝的期盼。这个课堂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深对名著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及时发现文本中的矛盾,并在揭开矛盾的过程中步步深入、层层揭秘,抵达文本意义的深处,重新建构对文本意义的理解。[6]
(二)专题的研究与学术的讨论
鼓励学生围绕名著中的某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术讨论,如《边城》中“翠翠”的性格分析、“白塔”这个意象的意义、开方式结尾的艺术特色等,教师为学生提供研究框架和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研究任务。通过专题研究和学术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名著内涵的理解,提升其表达能力和学术素养。
名著名篇是人类文明的浩瀚长河中、无尽书海里的一颗颗的明珠,是人类文明的精魂。名著名篇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还可以给以审美的愉悦,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的审美情趣。人类的文明的精魂是无法一览无余的,因此运用多种策略进行名著名篇节选的阅读教学,就显得意义非凡。随着学生理解力、领悟力以及问题意识的逐渐提高,名著名篇的意义也将愈发重大。
在整本书阅读的大背景之下,让学生由名著名篇节选的学习进而去读并且爱读名著名篇,高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名著名篇节选的阅读教学,让名著名篇成为照亮学生生命的明灯,高中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师生共同努力,循着名著名篇教学的支点拾级而上,必能走向探究学习的自由之境,最终指向语文素养的深度建构。
参考文献:
[1]管佳雯.非语言语境因素:阅读教学的支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04):34-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21
[3]张悦;庄敏.边城赤子:今天如何读沈从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4]张书军.探究反常点,提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思维品质[J].中学语文教学,2024(04):77-79
[5]汪昌英.探寻<边城>中的忧伤情绪[J].语文天地,2016(11):17-18
[6]姜京.读写融合:引领学习真正发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04):16-18
(本文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年第11期,欢迎订阅,鸣谢!)
名师简介:
施秀山,江苏省淮安市中小学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淮安市学科带头人。
梁艳,就职于江苏省清河中学,“淮安市陈淮高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淮安市533骨干人才,清江浦区骨干教师。曾获淮安市高中语文优课评比一等奖、“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淮安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等。工作以来,一直默默耕耘于语文的园地,努力让语文的微光照进学生的心房,让学生因语文而眼中有光芒,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
2024
敬请您关注公众号"安东之子","安东之子"是《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作文合唱团》《语文报》《鲜素材》《学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读写天下》《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学习报》《学习周报》《中学生阅读》《新锐作文》《三悦文摘》《佳作》《初中生》《漪涟》等报刊的采稿基地,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用稿来源地!敬请您转发,欢迎您关注,更欢迎大家赐稿!真诚地感谢您,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安康!(赐稿邮箱:15066693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