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口述历史文章(1997-2024)

学术   2024-11-07 09:05   北京  

#1997年


01

学科与流派 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

 ——性质、对象、目的、方法比较

作者简介:初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关键词:民俗史/ 民俗学/ 口述史学/ 新史学/
原文出处:《国外社会科学》(京)1997年第01期 第31-36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1997年04期

内容提要:本文就口述史学与民俗学的性质、对象、目的和方法等问题作了比较分析。作者在谈及这两个邻近学科之间的界限时,力图说明和阐释二者的理论框架及其模式。口述史学和民俗学是社会科学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二者的性质和目的各不相同,但研究内容多有重合。口述史学的问世表明,史学领域里出现了一场深刻的、根本性的变革。


02
中国口述史学漫谈

作者简介:钟少华,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学术研究》(广州)1997年第05期 第46-51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1997年08期


#1998年


01

口述档案: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

作者简介:黄项飞 福建省晋江市档案局


原文出处:《档案与建设》(南京)1997年第08期 第22-24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1998年01期

内容提要:鉴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二战后,“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并得以迅速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成为愈来愈多国家档案工作的新领域。这不仅表现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也存在于肯尼亚、斯里兰卡、津巴布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史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更需要口述档案以“活历史”的形式来保存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民族回忆,因此,口述档案工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使之尽快成为我国档案工作的新领域。


02
口述历史是“活的档案”

作者简介:叶永烈


原文出处:《中国档案》(京)1998年第06期 第4-5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1998年05期


03
口述史学百年透视

作者简介:杨雁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关键词:口述史学/ 现代历史科学/
原文出处:《国外社会科学》(京)1998年第02期 第2-6页;《国外社会科学》(京)1998年第03期 第2-7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1998年06期

内容提要:口述史学的问世及发展是现代历史科学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本文就国外口述史学的起源、沿革与发展,口述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特征及研究方法,口述史学对现代历史科学的贡献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其本身的局限性及新世纪的展望等问题一一作了概述和论析,力图勾勒出这门新兴历史学科的基本轮廓。


#1999


01
妇女口述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简介:杨洁,华东师大教育系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1999年第02期 第183-188页
复印期刊:《妇女研究》1999年02期

内容提要:1998年9月6日至8日, 由陕西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和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联合举办的“妇女口述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20世纪妇女口述史”研究项目自1992年启动以来的第三次专题会议,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探索,项目组成员与德国口述史专家济济一堂,本着对历史负责的严肃态度,就口述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认真交流和探讨。

#2000


01
西方女性主义口述史发展初探

作者简介:鲍晓兰,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历史系副教授。

关键词:口述/ 妇女史/ 史学界/ 女性主义研究/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杭州)1999年第06期 第85-90页
复印期刊:《妇女研究》2000年01期
内容提要:口述已成为妇女史和女性主义研究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与女性主义的精神及其指导下的妇女史研究的目的息息相关的。更进一步看,妇女口述是一种政治手段,它通过对妇女经历的肯定增强妇女自信心,从而赋权于妇女,而其向传统史学中的精英思想的挑战,则是所有史学家不可忽视的。


#2002


01
口述史三题——怎样采集和解读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社会调查/ 集体记忆/ 史料解读/
原文出处:《河北学刊》(石家庄)2002年第01期 第123-126页
复印期刊:《社会学》2002年04期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讨论对镇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口述史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依据。采集口述史时,问题预设宜细,价值预设宜宽;既要关注流行性的地方故事并辨析其可能存在的重建性,也要善于从不言而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社会运行的轨迹;综合把握何人回忆、回忆的年代和场合以及叙述人与事件的关系等几个要素,有助于达到回忆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统一。


02
口述历史在美国刍议

作者简介:齐小新,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美国研究博士。

关键词:美国研究/ 口述历史/ 科学求证/ 文化研究/ American Studies/ Oral History/ Evidence / Cultural Studies/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03期 第69-74页
复印期刊:《世界史》2002年09期
内容提要:口述历史资源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和大众记忆内容,收集整理这方面资源,有助于增强 公民道德意识及其自觉的社会主人翁态度。为了准确深入地再现口述历史,发挥口述资 源的作用,历史学者应在尊重史实并不断提高史料分析技能的前提下,善于去捕捉有用 信息,把握好与被采访者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契机。口述历史应被积极运用 到体察民意和改善社会环境的工作当中去。


#2003


01
论口述史学的传统及其前景
作者简介: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西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关键词:口述史学/ 传统/ 发展/ 前景/ Oral history/ tradi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原文出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南昌)2003年第03期 第16-20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03年09期
内容提要:口述史学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字发明前,世界各地的历史是借助于诗歌和神话等口 述历史的形式传承下来。早期历史学家著史时兼用口述史资料,是历史学对远古传统的 一种回应与延伸。中世纪以降,口述史历经曲折,迎来现代的复兴。然而,口述史学的 发展既面临着困难,又充满了希望。其困难主要在于口述史学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相关 研究所需人才匮乏,以及口述史学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02
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介绍几本英文口述史学读本

作者简介:杨祥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02年第04期 第146-154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03年01期
内容提要: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正式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取得了不少成就,而且成为历史学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分支学科。近年来,口述史学在中国也有所发展,不仅出现了一系列的口述史学论文和口述历史项目,而且国内外的口述史学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些都大大推动了中国口述 史学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还不成熟,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大都局限于综述 性的介绍。


03
口述历史与历史的重建
作者简介:作者邬情,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口述历史/ 主体性/ 历史的重建/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03年第06期 第77-82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03年09期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口述历史价值,指出在史学整体化和大众化发展趋势的浪潮中,口 述史学的主体性特点并未损伤其价值,而是在新的理论和视角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客 体的重新诠释和解读,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实现了对历史的重建,从而肯定了口述史学在 深入探索历史真实面貌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04
关于知青口述史
作者简介:刘小萌,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传统史学/ 文献/ 口述方法/ 知青口述史/ traditional way of history study/ orality method/ literature/ the oral History of Youth Sent to the Countrysid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原文出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宁)2003年第03期 第19-25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03年09期
内容提要:传统史学以文献利用为主,口述方法的运用,对包括知青史在内的当代史研究具有重 要意义。它可以补史、证史,可以改变极少数人垄断话语权的状况,从而深化对历史的 认知。但口述也包含各种不真实成分。除了遗忘造成的失忆,选择性记忆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科学的办法是使口述方法与文献方法相得益彰,以最大限度接近历史的真实。


05
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
作者简介:定宜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关键词:文献/ 口述传统/ 口述历史/ literature/ oral traditions/ study of oral history/
原文出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宁)2003年第03期 第2-5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03年09期
内容提要:史学虽然是历史最悠久、传统最深厚的一门学科,但作为其中一个分支的口述史,却 比其他学科更年轻,也更不成熟。口述史的研究对象已不再是传统的“故纸堆”,而是 活生生的人,所以极有必要借鉴人类学与民俗学的经验。但口述史研究不仅不能因此而 抛弃文献、看轻文献,反而需要更深厚的文献功底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正因为有文献的 介入,口述历史才有可能从其他的口述传统中分离出来而别具一格,换句话说,将文献 与口述相结合的口述史,是区别于人类学、民俗学的口述传统的主要特征。


#2005


01
妇女史、口述历史与女性主义视角
作者简介:杨祥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硕士生。
关键词:妇女史/ 口述历史/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口述历史/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杭州)2004年第03期 第210-214页
复印期刊:《妇女研究》2005年01期
内容提要: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妇女一直以来都是以男性精英为主体的传统历史叙述的“缺席者”与“失语者”。而口述历史正是我们试图将那些被忽视的妇女的生活、经历与情感融入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理解与反思的基本手段。倾听妇女自己的声音,不仅有助于弥补以男性为主体的历史的缺憾,更有助于从女性的独特视角来重新审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


02
口述档案:构筑民族的立体记忆

作者简介:黄项飞 晋江市档案局


原文出处:《山西档案》(太原)2004年第05期 第12-15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05年01期

内容提要: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历史不仅仅是档案馆中的现有记录,抑或史学家笔下的教科书,她也是大众的记忆聚汇。二战后,鉴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述资料的调查工作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由此而产生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成为愈来愈多国家档案工作的新领域。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更应该以口述档案这一“活历史”的形式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立体记忆。


03
我国口述史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作者简介:姚力,助理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博士生。
关键词:口述史/ 口述史学/ 困境/ 前景/
原文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京)2005年第01期 第96-100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05年07期
内容提要:口述史学在我国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一方面,目前它的发展存在着理论性研究薄弱、学科定位不明以及易受质疑、常遭误解等问题,另一方面,悠久的治史传统和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基础以及共和国独特的历史进程,也为其学科建设和研究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04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徐国利,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
关键词:中国当代/ 抗战口述史/ 研究内容/
原文出处:《学术研究》(广州)2005年第06期 第101-108页
复印期刊:《中国现代史》2005年10期
内容提要:文章首先对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抗战口述史研究发展的表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这一时期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日本的侵华暴行、中国军民的抗战、抗战历史人物和抗战时期的教育等方面的口述史研究开展的情况及其成果作了概括和分析。


#2006


01
口述史学能否引发史学革命
作者简介:朱志敏,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关键词:口述史学/ 史学革命/ 社会史/ 民众史/
原文出处:《新视野》(京)2006年第1期 第50-52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06年05期
内容提要:口述史学真的会引起新的史学革命吗?如何认识口述史学将会引起的革命?怎样使口述史学真正促进史学的革命性进步?这类问题不仅值得口述史学者关注,也应引起研究史学理论、近现代史的学者和借鉴口述方法从事研究的各学科学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口述史以不同于文献证史的方式表现历史细节,同时可以为社会史研究的广泛深入提供丰富材料,因而具有推进历史研究产生革命性进步的价值。但要真正产生这样的效果,必须解决口述音像保存、共用问题,并须提高口述工作者的素质,加强口述史学理论研究,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02
口述历史及其征集方法

作者简介:刘征 


原文出处:《湖北档案》(武汉)2006年第6期 第18-19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06年06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口述历史在传统的以文字档案写史的主流外,成功开拓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虽然口述记录也有缺陷和不足,如:搜集耗时,受限于口述者记忆的好坏,多少都带有个人观点等等,但口述资料仍不失是一项珍贵的一手资料(其中的偏见与主观正好反映叙述者的历史立场)。其实,口述历史的应用增加了叙述历史者的数目,扩宽了历史叙述的视线,亦直接打破了历史叙述可能出现的一元性及垄断性。口述历史把历史叙述权扩展,把历史自上而下的叙述方法改变,转移了历史研究的重心,为历史研究开拓出新的探索空间,同时也对曾被忽略的阶层及群体加以重新认识。口述历史的应用在近年来变得广泛,也令历史研究变得更多元化、民主化。所以,口述历史其实不仅仅只是一门历史技法,它还是一种理解人类历史的新立场和态度,并可与文献历史互补长短,增加历史知识的丰富度。


03
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
作者简介:李小江,教授,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主任,主编“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丛书”(北京,三联书店,已出四册,2003年),创建“妇女口述史档案室”,现存有1920年代至今、涉及30多个民族、10多个国家的千余份口述资料。

原文出处:《中国档案》(京)2006年第1期 第25-27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06年06期
内容提要:接到编辑的约稿电话,便开始在脑海里将过往的信息重新整合,寻找与档案工作有关联的线索。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做“20世纪妇女口述史”,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停步,但站在“档案”的立场上正经评说口述历史,这还是第一次。 回想起来,我最早接触到“口述历史”和口述资料,都是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1991年在哈佛大学Radcllife女子学院图书馆查阅“美国黑人妇女口述史”资料——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口述史。1994年夏天我在英国访问期间,去到一些大学和社区详细考察他们的口述历史项目,受益匪浅。大不列颠国家口述资料档案馆——这是世界上规格最高、也是目前最具规模的口述历史档案馆——馆长Robert Perks先生带我参观了整个管理系统,让我对口述资料(磁带、录像等)的保管工作有了较多的了解。2000年开始,我们在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建立了“妇女口述史档案室”……这样联想开去,就我所见所闻,结合我们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口述历史和档案工作方面,可以谈谈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04
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历史研究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原文出处:《中国图书评论》(沈阳)2006年第5期 第4-10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06年07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史学观念的转变及现代电讯技术的发展,“口述历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日益受到大众媒介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口述历史的兴起,是当前中国学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学研究的视野,已从单纯文献求证转向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是新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新趋向。以西方理论及方法为指导,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口述历史研究,出现了一批冠以“口述史”的出版物。口述历史在备受人们青睐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非议。本文在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出版的口述史著作考察基础上,对目前中国口述历史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略作简评。


05
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
作者简介:宋学勤,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关键词:口述史学/ “眼光向下”/ “活材料”/ oral history/ paying attention to all kinds of social lives/ live materials/
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06年第5期 第70-75,80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06年12期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史是历史学家族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也是目前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口述史学的出现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也顺应了国史变革的方向。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途径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当代中国史研究需要通过开展口述史来拓展研究视野,活跃研究思路,并弥补与修正史料之不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面向社会公共教育和启迪的功能。


#2007

01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作者简介:徐国利,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
关键词:抗战口述史/ 发展阶段/ 新形式/ 史学价值/ 主要问题/
原文出处:《抗日战争研究》(京)2006年第3期 第193-209页
复印期刊:《中国现代史》2007年03期
内容提要:中国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口述史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文章主要就大陆抗战口述史的发展历程、抗战口述史研究与成果表现的新形式、抗战口述史研究的特点与价值、抗战口述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等问题作了总结和评述。


02
口述档案五问

作者简介:郭东升 山东省临清市档案馆


原文出处:《北京档案》2007年第5期 第28-30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07年05期

内容提要:2007年第2期《北京档案》上刊登了糜栋炜先生的文章《国家综合档案馆何必越俎代庖——探讨从事口述历史的合理性》,笔者读后有感,试循着作者文章之脉络,对从事口述历史的合理性继续作些探讨。


03
“文革”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宇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文革”/ 口述史/ 理论与实践/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Oral History/ Practice and Theory/
原文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京)2007年第1期 第20-24页
复印期刊:《中国现代史》2007年07期
内容提要:到目前为止,“文革”口述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挽救了很多“活”史料,拓宽了资料搜集的范围,写作过程也比较严谨。但是,这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实践与理论相对脱节,例如名实不符、视角单一、缺乏研究意识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加强“文革”口述史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发挥口述史史料来源广泛、研究者与当事人互动性强、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可以互证的长处。


#2008

01
从口述史到文本传记——以“曹刿—曹沫”为考察对象
作者简介:王青,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曹刿/ 曹沫/ 口述史/ 传记/ 上博简/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07年第3期 第18-26页
复印期刊:《先秦、秦汉史》2008年01期
内容提要:有关先秦历史人物的史事记载在流传过程中,往往经历着史官记载——口述史——史官再记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人会因音近而出现异名,其事可能会有所增益或失真。纠缠不已的“曹刿—曹沫”的相关问题可以作为典型例证。上博简第四册《曹沫之陈》篇,曹刿、曹沫的本字“”或“蔑”的出现,再次印证了先秦时期人物史事流传与演变的这一特点。这对于认识先秦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02
口述档案的法律证据作用

作者简介:蒋冠,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陈修锋,湖南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制作中心;瞿良毅,江西省南昌市电视台。


原文出处:《北京档案》2007年第9期 第44-45,48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08年01期

内容提要:在司法界,对证据立法的臻善一直是法学家们竭力研究的课题。证据立法的完善是关系到诉讼公正、司法公正重要的提前。笔者认为,口述档案是一种新型的法律证据,基于其独特的凭证价值,它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可以发挥法律凭证作用。


03
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
作者简介:王景高,国家档案局,100032
关键词:口述历史/ 档案工作/ 口述档案/
原文出处:《档案学研究》(京)2008年第2期 第3-8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08年05期
内容提要:本文对口述历史、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口述档案问题进行了论述。


04
口述历史:社会生活的历史闪现
作者简介:张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05级博士研究生,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

原文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成都)2008年第5期 第50-54页
复印期刊:《社会学》2008年09期
内容提要:通过口述史的调查研究,我们应该进一步地去探讨一下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目前我粗浅地认为,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至少应该在三个层面上体现出这一概念的穿透性和混融性


#2009

01
口述历史与性别史研究
作者简介:游鉴明,女,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第125-127页
复印期刊:《妇女研究》2009年04期
内容提要:从前面的例证中大致可看出口述史料中的性别建构,可以丰富我们对两性生命史的认识,纠正了一些刻板印象。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时间有可能改变受访人对他者的回忆,特别是夫妻之间的爱憎、喜怒经常浮动不定,许多想法不能回归到原来。此外,我们也不能忽略口述历史的性质和限制,和许多二手史料一样,口述历史产生的时间不是事件发生的当时,传统框架、时代价值观念、社会期待、受访人与被塑造者的实际相处,乃至主访人在访问过程中的诱导,也多少影响或调整受访人的性别意识。因此,要从口述史料中去追踪女性的真正样貌并不容易。但我们也不能就此放弃,毕竟口述史料是让我们多一种研究性别历史的指标。


02
鲜为人知的《李政道口述回忆录》探析

作者简介:王成志,博士,研究馆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

关键词:口述历史/ 科学合作/ 李政道/ 杨振宁/ 哥伦比亚大学/ oral history/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 T.D.Lee (Li Zhengdao)/ Chen Ning Yang (Yang Zhenning)/ Columbia University/
原文出处:《自然科学史研究》(京)2009年第1期 第1-11页
复印期刊:《科学技术哲学》2009年06期
内容提要:哥伦比亚大学收藏的与中国有关的口述史研究资源特别丰富。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较深地了解、研究和使用这些资源的人不多。《李政道口述回忆录》即为这些口述史文献中不大引人注目的一种。该回忆录的口述录音访谈为1963年,定稿为1964年,存藏近半个世纪以来,却几乎无人知晓。回忆录主要探讨与合作研究和科学发现相关的议题,内容比较丰富,具有较深的历史内涵和较广的普适性;对于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作,有一些与几十年后杨李之争大为不同的评述。文章对该文献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03
口述史教学,为历史学习增添活力

作者简介:陈莺,长乐市航城中学。 

原文出处:《福建教育》(福州)2009年第5B期 第51-52页 

复印期刊:《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年08期

内容提要:到目前为止,“文革”口述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挽救了很多“活”史料,拓宽了资料搜集的范围,写作过程也比较严谨。但是,这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实践与理论相对脱节,例如名实不符、视角单一、缺乏研究意识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加强“文革”口述史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发挥口述史史料来源广泛、研究者与当事人互动性强、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可以互证的长处。


#2010


01
对建筑史研究中“口述史”方法应用的探讨——以浙西南民居考察为例
作者简介:王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博士
关键词:建筑/ 口述史/ 方法   architecture/ oral history/ method/
原文出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沪)2009年第5期 第52-56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0年02期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总结了建筑史研究的一般方法,并通过在浙江西南部山区进行民居调查的实例说明在建筑史研究中借鉴“口述史”方法的调查传统以及如何将这种方法纳入更加规范化和学术化的轨道,指出其在建筑历史研究尤其是民居研究中应引起重视。


02
口述实录:话语权的挑战

作者简介:孙春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口述实录/ 话语权/ 众声集纳/ 碎片化/
原文出处:《当代文坛》(成都)2010年第2期 第49-52页
复印期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06期
内容提要:中国的口述实录写作肇始于文学、普及于新闻、发达于历史领域。口述实录写作与常规写作的不同在于作者放弃了叙述的权力。多数口述实录作品都呈现“众声集纳”或“碎片集纳”的状态,在众多声音的协同互补之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再现真实世界的广阔与复杂,展现本真的民生。对口述实录写作需要警惕的是:任何人的回忆都有失真的可能;作者对叙述的放弃并不像他声明的那样彻底。


03
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五题——台湾口述历史的发展
作者简介:许雪姬,女,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台湾史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第17-20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0年10期

内容提要:过去讨论台湾口述历史的进行与刊布,都以学术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近史所)为其嚆矢,而订在1959年12月;然而如果将口述访谈包括座谈会、座谈会记录(以第一人称表示)这一宽广的定义来看,则应以1952年台北市文献会成立后,以《台北文物》为其机关刊物,在翌年1月(1953.1,2/3)刊登《大稻埕耆宿座谈会记录》一文为最早。可惜此一工作在1956年以后即停止。此外早期的《台湾风物》也在1954年5月刊出《士林镇乡土座谈会》为第二篇。虽然如此,但因学术机构有专才、预算,因此学术机构对口述历史的探讨虽较晚进行,但其规模成果却是地方文献机构、私人创办的杂志所难望其项背的。本文首先探讨台湾口述历史发展的两条路线:一是“中研院”近史所、台史所、国史馆、党(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军(史政编译局)为主;另一条路线自始即以台湾本土人物为访谈对象,自台湾大学、各省县市文献会、文化中心(后改为文化局)乃至于文化工作者。而后者在解严后,其发展更为快速,以地方文史工作室为其主力。其次谈及台湾口述历史的推动给台湾各界尤其是史学界带来的影响。再次谈及台湾口述历史发展的趋势与面对的问题。


04
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五题——澳门口述历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简介:林发钦,男,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客座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澳门史、口述史学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第14-17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0年10期

内容提要:口述历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澳门人的关注,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相继展开不同主题的口述历史计划,大力搜集和整理口述史料。回顾澳门口述史学的历程,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口述历史的发展和当前做法,可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参照,并促进澳门口述历史的完善发展。


05
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五题——补白、发声、批判、传承:香港口述历史的实践
作者简介:王惠玲,女,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香港史、口述史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第11-14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0年10期
内容提要:香港自开埠以来,既是殖民地又是商业主导的社会。香港战前重要的本地历史研究,以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香港总督为中心的书写角度,主要环绕政治和经济状况,史料素材来自政府报告、宪报和殖民档案,鲜有华人的视角和普通市民的声音;战后的本地历史研究,开始较多地运用民间资料如县志、族谱、碑文、地契、遗嘱、书信等,有时辅以口述访谈,以补文献的遗漏和不足。以口述历史为独特的研究方法,将香港居民的记忆作为主要史料来处理的,相信到198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相对于欧美甚至邻近亚洲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口述历史的发展比较晚近。但在过去的30年里,香港口述历史已明显地发挥出它的社会价值,实践的机构有学术单位、博物馆、社运组织、社会服务团体等,研究对象和主题林林总总,而且不同机构侧重口述历史的不同方面,令口述历史的成果更加多彩多姿。


06
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五题——论口述史学的社会性特征
作者简介:杨雁斌(1954-),男,广东湛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国外社会科学》副主编,研究方向为口述史学和情报学,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第9-11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0年10期

内容提要:现代口述史学已走过了60多年的漫长历程,这门新兴的历史学科以其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在国际史学界独树一帜。在诸多的学科特征中,社会性无疑是口述史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同时又是该学科内部最为活跃的促动因素。不言而喻,口述史学的上述特征既决定了它的广泛性和完整性,也对其客观性和叙述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口述史学与以往史学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西方口述史学家认为,在所有的史学研究领域,只有大量引进来自下层民众的口述凭证,才能够充分认识民众的历史作用,而这一点往往为以往的史学研究所忽视[1](P7-8)。毋庸置疑,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体,走向民众才真正意味着印证和再现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口述史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面向大众的历史学。


07
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五题——关于口述史学基本特征的思考
作者简介:杨祥银,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
关键词:口述史学/ 现代西方史学/ 香港的口述历史/ 澳门的口述历史/ 台湾的口述历史/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第5-9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0年10期

内容提要:现代口述史学的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辐射走向,它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兴盛于英国和加拿大,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历史学研究的深化与革新,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图书馆学、档案学、文学、新闻学、建筑学、妇女研究、文化研究、移民研究、灾难研究以及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它在推动跨学科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口述史学对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贡献是跟口述史学本身的特征分不开的,换句话说,也正是由于口述史学的这些特征,才令它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青睐。本文试图从民主性、合作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等四个方面加以概述。


#2011

01
“主体的追寻”:口述历史作为香港妇女史研究的进路
作者简介:黄慧贞,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宗教学博士
关键词:香港/ 妇女史/ 口述历史/ 女性主义/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1年第2期 第81-86页
复印期刊:《妇女研究》2011年03期
内容提要:女性主义者对于口述历史的重视,来自对正统历史的失望,因为它们不仅少有记载妇女的生活和故事,更对妇女在历史中的角色存在有意无意地扭曲和贬抑。女性主义者相信口述历史可以更有效地保存妇女的声音,填补传统历史记录的空白,使不单是妇女而是整体人类的历史更全面。女性生命故事的叙述不单是一个个人记忆的重述,更是一个创意的主体能动力的行使。香港的妇女史仍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土壤。从口述史的收集可见,妇女口述历史为香港妇女过去和现在的生活面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02
当代美国口述史学的主流趋势
作者简介:杨祥银,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口述史学、医学社会史
关键词:美国/ 口述史学/ 主流趋势/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1年第2期 第68-80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1年05期
内容提要:作为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一门重要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口述史学以其在挖掘史料与再现底层声音方面的独特优势而迅速引得美国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的关注,成为推动美国史学革新与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将当代美国口述史学放在美国史学史与国际口述史学的发展背景与脉络中,进而分析过去60多年来美国口述史学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趋势。

03
史学之谜:真实性、口述历史与人
作者简介:陈墨,研究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2
关键词:真实性/ 史学之谜/ 罗生门效应/ 主观信息/ 心理真实/ 人文维度/
原文出处:《当代电影》(京)2011年第3期 第96-103页
复印期刊:《影视艺术》2011年05期
内容提要:口述历史的真实性,一直是一个问题。这一问题有多种表象,可在心理—社会—时间的多维结构中找出不同原因,口述历史工作者须针对这些表象与原因找出相应的矫正方法或补救措施。但,口述历史涉及个人记忆及对历史的反思与评价,必然会出现信息的虚实、正误交融现象。口述历史的最大弱点和困难源自个人口述,而口述历史的最大优势也正在于此。口述历史不仅提供客观事实,还能提供个性化及多样化的主观信息和心理真实,若善加利用,便能让后人窥见历史的堂奥,从而接近并揭示史学之谜。


#2012

01
加快建设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作者简介:潘玉民,王艳,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 200444

原文出处:《中国档案》(京)2012年第5期 第39-41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12年04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口述历史的理念广泛传播和日益深入,口述历史档案也越来越多地得到档案界的普遍认同。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定位不清,认识模糊。有的认为,口述历史档案属于体制外档案资源,它不构成国家档案资源的主体,因而它并非档案部门的主业,抓体制外的档案资源,是本末倒置。二是没有标准规范,各自为战。目前全国在面上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还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如何操作也未形成一个标准,档案馆只能根据各自的实际,探索胜地开展口述历史档案的采集、访谈和存藏;三是缺少长远规划。多数档案馆采集口述历史档案仅是为配合某项重大纪念活动的临时性行为,系统性不足,只有少数档案馆将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以项目形式统一安排。四是做口述历史档案的人才缺乏,没有建立一支口述历史档案队伍,现从事口述历史档案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总之,我国档案界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从整体上还处于分散采集的自发阶段,远未达到理性自觉的程度。为加快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步伐,需要突破上述瓶颈问题。


#2013


01
论孔子的自我口述叙事及其诗学影响
作者简介:王成军,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关键词:孔子/ 口述叙事/ 《论语》/ 吾少也贱/ 诗学影响  Confucius/ oral/ Analects/ orphan when young/ confucian culture/
原文出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第19-22页
复印期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01期

内容提要:孔子在叙述其生平经历时,把自己描画成为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仁者形象,且突显其人生理想状态: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孔子是中国口述自传第一人。我们认为,中国自传的叙事传统之一,尤其是中国式自传的叙事形式修辞之一实渊源于孔子,即重视叙述自我反省后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在意对自我生平中的事件叙述。孔子从不纯粹叙述事件本身,而是隐含或明言其叙事目的。因此可以说,正是孔子的自我口述叙事,开启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等类型的自传叙事模式,其自传诗学影响深远。不得不承认,《论语》中大量的语料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传记叙述者对孔子形象的他画,而可以归结到孔子自我描画的文字着实不多,甚至我们必须明晓本文中的孔子自画文字,也是通过孔子弟子转述而形成的。一个特别重视史官传记文化的中国,如此稀缺对自我生平叙述的经典,不得不说是源自孔子及其所创造的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


02
论口述档案在司法活动中的证据价值及其局限性

作者简介:黄帧,上海大学法学院;王雨城,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 200444

关键词:口述档案/ 司法活动/ 凭证价值/ 证据价值/ 局限性/
原文出处:《档案》(兰州)2012年第6期 第5-8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13年03期
内容提要:口述档案不仅同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一样具有凭证价值,而且可以在司法活动中发挥法律证据作用。然而,口述档案证据具有客观性不足、内容信息不固定、不具备单独的证明能力等局限性。通过提高口述档案的社会公信力,采取司法公证,加强口述档案的安全保管,以及借鉴英美法系的证据“有限采用规则”等措施,可以有效规避口述档案证据价值局限性带来的风险,充分实现其法律证据价值。

03
基于后保管模式及口述史方法构建城市记忆
作者简介:连志英,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原文出处:《中国档案》(京)2013年第4期 第38-39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13年04期

内容提要:城市记忆是一个城市范围内的社会记忆,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市记忆也是一个城市范围内的各种主体或全体成员的记忆,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记忆是各记忆主体(个人、群体、阶层、组织等)从他们的理念、利益和期待出发而建构的,也是他们博弈的结果。但一个城市的这些主体有关城市的记忆往往又是分散的且部分留存于个人头脑中的,如何将这些主体记忆收集并留存下来,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城市记忆呢?后保管模式及口述史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实施。


04
由档案凭证作用的异化看目前对“口述档案”的争议
作者简介:严永官,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
关键词:档案作用/ 异化/ 口述档案/ 争议/
原文出处:《档案管理》(郑州)2013年第3期 第20-22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13年05期
内容提要:文章紧紧围绕目前在“口述档案”中存在的是否需要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提出、是否具有原始记录的特性、在利用时是否具有凭证作用三个方面的争论焦点,着重从记述内容不真实的真实档案、大量的编史修志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一些实际没有产生作用的档案、一些出于某种特殊需要而事后形成的“档案”四种现象入手,分析档案凭证作用的异化,继而从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来全面认识“口述档案”的建议。

05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口述史料问题
作者简介:张均,中山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文艺争鸣》(长春)2013年第6期 第6-11页

复印期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09期

内容提要:口述史料的价值在最近十几年得到普遍承认,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批口述史(料)著作。①但毋庸讳言,当代文学口述整体而言还比较匮乏。推其缘由,则在于口述工作耗时既多,在现行学术体制下又不能算作“成果”。故今日大力倡导口述正当其时。而在倡导的同时,对有关口述史料的发掘、采集和辨别作一些理论上的讨论,也是不可或缺的。按照英国口述史家保尔·汤普逊的说法,口述史是“过去的声音”。但它又是在“现在”被发现、采集和公布出来的,必然牵涉到不同关联人物在过去和现实中不同的社会处境与身份认同。


06
“口述”:遗产体系的观念变革
作者简介:李菲,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讲师。成都610064
关键词:述/ 口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南宁)2013年第4期 第50-56页
复印期刊:《文化研究》2013年11期
内容提要:从世界遗产体系的发展脉络来看,对“非遗”口头属性的重视是对文字文明长期遮蔽之下的口述传统的“再发现”。这种“再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文明“口头/书写”大分野的二元框架下展开的。因此,对“口述”作为文化之原生表达范式,尤其是中国本土语境中有关“述”的实践形态、内在特征及其价值伦理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溯源和梳理。


#2014

01
口述史与重庆妇女抗战
作者简介:李丹柯,女,美国美田大学(Fairfield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妇女、中国妇女教育、女性环保主义。
关键词:口述史/ 重庆妇女/ 抗战/ oral history/ women of Chongqing/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
原文出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京)2013年第5期 第83-89页
复印期刊:《妇女研究》2014年01期
内容提要:尽管近年来抗战史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但口述史,特别是研究重庆妇女与抗战的口述史还没得到相应的关注。事实上,口述史对研究妇女抗战史具有重要作用。它使我们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性别化了的课题,注重抗战时期中国普通妇女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重新思考“反抗侵略”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的释义,并重新思考中心与边缘的问题。口述史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文字档案鲜有的资料,还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新的抗战妇女研究的视野。


02
口述历史:人类个体记忆库与社会学
作者简介:陈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082
关键词:口述历史/ 人类个体记忆库/ 社会学/ 个体化/ 社会化/ 作为个人/ 成为个人/ 社会学中国化/ 历史面向/ 社会面向/ 个人面向/
原文出处:《当代电影》(京)2014年第3期 第59-74页
复印期刊:《影视艺术》2014年05期
内容提要:口述历史与社会、社会学有非常密切的关联。社会学田野调查中的访谈方法,就包含了丰富的口述历史因子。而口述历史中的每个人生平讲述,也包含十分丰富的个人社会化信息。社会学的要旨,是研究个人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函数关系,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是如何通过制度化的个体化走向主观性的个体化,即从把人作为个体走向让个体成为个人。由于科学根基尚浅,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不能尽如人意,我们也因过分相信个人经验而导致有关人和社会的科学知识严重匮乏,甚至出现“对无知的无知”。提出“人类个体记忆库”概念,是要在口述历史学既有的历史学面向、社会(史)学面向之外,建立第三个面向,即个人面向。换言之,口述历史是一种有着新的方法路径、新型研究规范的人学。口述历史的人学面向并非改变原有的历史面向和社会面向,而是要在更为精细的程度上建立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深度关联。口述历史的重点在于知人,社会学的重点在于论世。口述历史知人越深、越细、越真,社会学的论世就会越广、越精、越实。人类个体记忆不仅可以成为社会学信息资源,而且由人类个体记忆库提供的大数据,必将能激发或推进社会学研究的变革与发展。

03
文史资料与口述历史
作者简介:许水涛,中国政协文史馆副馆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原文出处:《文史学刊》(京)2024年第2014第一辑期 第60-76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4年05期
内容提要: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现代化进程跌宕起伏,中华民族经历了迥异于此前任一世纪的革命、变革和进步,充满各种变数的历史波谲云诡,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领域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两岸三地的口述历史学界共同负有收集记忆、保存历史、扩大共识的责任,为后人留下关于这段历史的完整记录,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悟、思考和期盼。今天能够再次参加两岸三地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我备感荣幸。谨结合本职工作提出关于文史资料与口述历史之间的一些思考,一孔之见,不敢自必,望方家指正。


04
口述史与方志编纂
作者简介:张英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北京 100021 张英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审,研究方向为方志学。
关键词:口述史/ 方志/ 编纂/ 资料/ oral history/ local gazetteer/ compilation/ data/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14年第2期 第117-123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4年09期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口碑或口述史资料在方志编纂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了口述史资料在方志编纂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和问题,认为方志编纂借鉴口述史资料及其成果,重视口述资料的入志,对于拓展志书的资料来源,弥补资料缺憾,深化志书记述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应成为方志机构和编纂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5

01
论音乐口述史的概念、性质与方法
作者简介:单建鑫,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原文出处:《音乐研究》(京)2015年第4期 第94-103页
复印期刊:《舞台艺术(音乐、舞蹈)》2015年06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音乐口述史”在国内音乐学界悄然而生,并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研究甚至音乐史学研究领域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是音乐口述史?它如何应用于音乐研究领域?音乐口述史研究方法的侧重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探讨。


02
口述历史:人类个体记忆库与传播学
作者简介:陈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键词:口述历史/ 人类个体记忆库/ 传播学陌生的交心人/ 口语形态类口述历史/ 仿口述历史档案全真性传播/ 巴特利特假说/ 肖斯塔克假说/ 不真实信息/ 小团体传播/ 创新的扩散/ 聪明假说/ 传播伦理/
原文出处:《当代电影》(京)2015年第3期 第91-99页
复印期刊:《影视艺术》2015年09期
内容提要:口传历史访谈是人际传播的特殊形式,传受互动双方是陌生的交心人,采访人须有一定的认知复杂度、以人为中心的视角、感同身受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访谈成果的展现有多种形式,以文字抄本形式最为常见,其中问题最多且最大;其他传播形式也各有各的问题需要讨论摸索。在口述历史工作中,随时随地都会遭遇传播问题,想要解决问题,不仅要学习传播学,同时要研究传播学,诸如:怎样才能获得最佳访谈效果、如何做最佳访谈人、如何与受访人形成最佳搭档、如何识别不实信息、如何进行团队传播等等,这些都涉及人际传播的深层奥妙。施拉姆说传播学不仅研究传播,并且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人;这也正是口述历史工作的重点目标。汉语中的“聪明”一词,是对传播与心智关联的重大发现,口述历史追寻聪明发育和个人成长的过程,当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关键突破口。口述历史工作伦理与传播伦理之间有难以避免的矛盾冲突,也需要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加以解决,传播者要不断探测并协商,寻求二者公益与隐私间的合理边界。

#2016

01
口述与文献双重视野下“燕王扫北”的记忆构建——兼论华北区域史研究中旗人群体的“整体缺失”
作者简介:邱源媛,1977年生,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关键词:华北/ 旗人/ 八旗/ 燕王扫北/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京)2015年第4期 第165-188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6年02期
内容提要:在“燕王扫北”、“山西洪洞大槐树”等传说研究当中,族群问题一直是学界的主要关注点。遗憾的是,如此研究思路之下,有清一代直至民国时期,广泛居住在北方地区为数甚众且极为重要的八旗群体,却几乎没有进入学者的视野,这种“疏漏”普遍存在于清代的华北区域史研究中。金、元以降,华北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国家权力时其基层社会的渗透,较之其他地域更为普遍而深入。清代的八旗制度和旗人文化,对当世乃至近现代华北农村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也由此造就了华北与其他地域不同的诸多社会特性。然而目前的清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的相关论述,大多将所讨论对象默认为汉人,在汉人的语境中展开论证,造成旗人群体的“缺失”。这种状况势必会引起研究中的一些误判,甚至导致某些方向性失误,学界应对此给予重视。本文试图以“燕王扫北”等传说为切入点,对旗人群体在华北区域史研究中的“整体缺失”做出反思与匡正。


02
论口述历史档案是档案的理由
作者简介:潘玉民,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叶徐峥,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关键词:口述历史档案/ 记忆工具/ 过程原始/ 内容真实/ 法律认可  Oral history archives/ Memory tools/ Original process/ Truth of content/ Legal sanction/
原文出处:《北京档案》2016年第5期 第14-17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16年04期
内容提要:口述历史档案是不是档案,目前在档案界主要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本文从口述历史档案的本质、形成过程、反映内容、法律认可等方面,论证了口述历史档案作为档案的合理性。

03
论口述史方法在道教宫观史研究中的运用
作者简介:潘存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关键词:道教宫观史/ 口述史方法/ 必要性/ 可能性/
原文出处:《人文杂志》(西安)2016年第5期 第14-20页
复印期刊:《宗教》2016年05期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在道教宫观史研究中运用口述史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宫观史研究的当代性、微观性以及史料需求,促使其运用口述史方法成为必要。口述史方法在历史学、宗教学包括道教学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为宫观口述史提供了借鉴和参照的可能性。总之,道教宫观史研究的现状及特点与口述史方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共同决定了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04
数字化革命与美国口述史学
作者简介:杨祥银,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数字化革命/ 口述史学/ 数字化记录/ 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传播与交流/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6年第3期 第106-120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6年06期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研究领域与方法,美国口述史学的兴起与发展直接得益于现代技术的发明、创新与应用。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等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管理以及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digital revolution)则给美国口述史学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概括而言,数字化革命对于美国口述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着记录、保存、编目、索引、检索、解释、分享与呈现口述历史的方式与内容,这些都将严重挑战以书写抄本为基础的口述历史的传统模式。


#2017

01
论口述历史证据可靠性的言语记录本位
作者简介:张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082
关键词:口述历史/ 证据理论/ 档案型口述历史/ 言语记录本位/
原文出处:《当代电影》(京)2017年第6期 第113-121页
复印期刊:《影视艺术》2017年08期
内容提要:在既往的口述史学理论研究中,针对口述历史可靠性受到质疑时通常采取强调一切材料主观性的相对主义辩护策略而缺乏理论建构,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系统的口述历史证据理论对于口述史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档案型口述历史还是社会历史型口述历史而言都是如此,进而弥合两者之间的分歧。言语记录本位是作为这一证据理论的起点和核心,同时明确口述历史证据与其他史料证据,特别是一般档案证据之间异同的实质。本文初步从记录与前提、记录与事件、记录与历史烙印、记录与言语、记录与纪录等多个维度阐述言语记录本位的内涵,进一步阐述了言语与言语记录可靠性多个方面的层次性:目标史实的转述层次、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文字档案言语与口述言语、有意识的言语表达与无意识的言语表达、存档的言语表达与大众传播的言语表达。


#2018

01
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口述文化传统——《桑尼的布鲁斯》的音乐分析
作者简介:易立君(1969- ),女,湖南湘阴人,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湖南 岳阳 414006
关键词:《桑尼的布鲁斯》/ 口述传统/ 布鲁斯/ 爵士乐/ 福音音乐  Sonny's Blues/ oral traditions/ blues/ jazz/ gospel music/
原文出处:《云梦学刊》(岳阳)2017年第6期 第95-100页
复印期刊:《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03期
内容提要: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化传统,布鲁斯、爵士乐、灵歌圣曲、民间传说便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20世纪非裔美国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短篇小说《桑尼的布鲁斯》在人物形象、叙事手法、主题上都呈现出音乐与文字交织的美感。作者借助音乐隐喻揭示非裔美国群体如何宣泄苦难和愤怒、获得力量,他们是如何通过音乐认识与接纳族裔文化传统,且在回归传统中修复亲情、发现自我的。


02
何种历史:公共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历史
作者简介:王艳勤,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关键词:口述历史/ 公共史学/ 公众/ 接地气/ 有温度/ 求真/ 阐释/
原文出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第95-101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8年07期
内容提要:在公共史学视野下,口述历史具有来自公众、服务公众、公众参与、面向公众的家族共性,在共享对于历史的解释权时,应该接受公共阐释的规训,警惕强制阐释。口述历史接地气的气质是其时下受到欢迎的重要质素,口述有助于建构可信又可爱的历史,可以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途径实现,但需要以求真为前提,在职业史家和公共史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口述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它对历史抱持温情和敬意,是一种敬畏历史、致敬生命的实践,它把感性请回历史学,与见事不见人的历史书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当之无愧的“活历史”。

03
抗战军事史口述回忆的“蔽”与“弊”——以台儿庄战役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简介:金之夏,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关键词:抗日战争/ 台儿庄战役/ 口述/ 回忆录/
原文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第107-114页
复印期刊:《中国现代史》2018年12期
内容提要:口述回忆史料是民国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材料,与档案文献相比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但不能忽视的是,它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给我们的阅读与研究造成一定困扰。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的一次重大战役,相关口述回忆十分丰富。通过仔细梳理与比较可发现,口述回忆在战争过程的叙述、敌情的判断、数量的描述、战后的反思等几个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试图综合相关档案文献,对台儿庄抗战口述史料进行校勘,以澄清一些具体史实,同时也针对口述史料运用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2019

01
口述日记”:开启低年段写话之旅
作者简介:何欣蓉,湖北省远安县教研师训中心。
关键词:口述日记/ 低年段/ 写话/
原文出处:《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太原)2019年第4期 第27-29页
复印期刊:《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年07期
内容提要:口述日记就是学生不用动笔,只需要口头讲述,家长协助记下来的日记,它适合还不会写汉字和识字不多的一年级小朋友。文章回顾了近几年指导一年级学生尝试口述日记的过程,介绍具体指导方法,反思总结口述日记具有的优势,最后提出家长引导孩子口述日记时应注意的问题。


02
口述传记的恢弘乐章——满族口语说部的口述传记文学特点初探
作者简介:廖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春 130033
关键词:满族口语说部/ 传记文学/ 口述史/ 活态传承/
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春)2019年第2期 第212-218页
复印期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07期
内容提要:口述传记文学繁荣发展的今天,满族口语说部以独有的活态传承方式存在。比照世界各民族记载历史的方式,用口述历史文学形式记载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以满族口语说部历史最为悠久。纵观世界各民族记载历史的方法,史前文明的神话和传说是经过口传记载后传承下来的,但神祇活动的细节描述零散且不完整,即使著名的欧洲古希腊罗马神话也是如此。目前仅有满族有漫长史前文明神祇活动的活态遗存,有神祇完整的宗教活动程序轨仪和细节描述,并在神话传说蒙昧时代之后,继续自觉地以口述方式记述历史,以独特的传承方式记载民族历史文化。它坚持用严谨真实的态度对待口述记述历史的方法,以便保证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真实性、严谨性和醒世警示价值。满族口语说部具有形式口述性、传承单一性、功能教化性特点,其审美风格悲凉、崇高,口述时说唱结合,讲求环境庄严肃穆,情节跌宕激越,语言清新自然、瑰丽神奇。

#2020

01
记忆与口述:现代化语境下传统村落“记忆之场”的保护
作者简介:郭平,天津大学教授,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副所长。
关键词:记忆之场/ 传统村落/ 口述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出处:《民间文化论坛》(京)2019年第3期 第72-81页
复印期刊:《文化研究》2020年03期
内容提要: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成为一个时代性的焦点命题。借鉴记忆之场理论,赋予传统村落新的学术概念和研究进路,使其所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获得新的表征,凸显历史记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实、社会及学术价值和意义,我们提出博物馆建设和原住民口述史调查两种重要的记忆保护方式。在此理路引导下,原住民的主体性会更加受到尊重,现代化的传统村落应发展成为保有丰富、悠远、多元历史记忆的文化单元。

02
作为活人历史研究的口述史
作者简介:钱茂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
关键词:公众史学/ 口述历史/ 活人历史/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19年第10期 第141-150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20年03期
内容提要:口述史研究是什么,是一个可以不断拷问的话题。它是强调人为本位的历史研究,有别于组织本位的历史研究。据此观察,口述史是活人历史研究,有别于死人历史研究;是直接历史研究,有别于间接研究;是双向的研究,有别于传统的单向研究;是声像形态的历史,有别于文献形态的历史;是活人有感的历史,有别于死人无感的历史。

03
口述历史与近当代中国佛教研究
作者简介:张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口述历史/ 口述史料/ 中国佛教/ 佛教史/
原文出处:《宗教学研究》(成都)2020年第1期 第150-157页
复印期刊:《宗教》2020年04期
内容提要:口述历史与近当代中国佛教研究相结合,并非近年的创举。就口述历史的方法论优势而言,此一结合却未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在简要辨析“口述历史”“口述史料”概念,以及口述史学自身利弊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回顾了现有佛教口述史料及其在佛教研究中的应用。将口述历史运用到近当代佛教研究中固有一定局限,若能克服困难,却无疑将在横向描述和纵向诠释、微观研究和宏观探讨层面发挥其优势,从而为我们带来不可或缺的新史料、新问题和新观念。


04
口述证言能否成为历史证据?——情感史研究对近现代史学的三大挑战
作者简介:王晴佳,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关键词:慰安妇/ 兰克史学/ 日本史学/ 证言/ 德罗伊森/ 里斯/ 秦郁彦/ 上野千鹤子/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20年第5期 第104-117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20年07期
内容提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慰安妇”制度的研究在日本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其中出现了三派观点:左翼史家认为“慰安妇”为日军所迫,右翼人士对之反驳,而以上野千鹤子为首的女性主义者则指出,左、右翼学者纠缠于官方文件的有无来考察、检证“慰安妇”制度,却对“慰安妇”所做的口述证言不加重视,因其带有情绪化或不一致的内容而视之为次要,贬低其史料价值。从近代史学的发展来看,史家重视文献史料而忽视口述证言,表现了兰克史学的影响,在日本史学界尤其明显。但新兴的历史学诸流派——以情感史、女性史和记忆研究等为代表——已经对这一传统从史学观念、史学方法和历史书写这三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有助我们认识当代史学的变化趋势和未来走向。

05
缘何坚守:基于一位乡村幼儿教师的口述史
作者简介:夏巍,女,四川峨眉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 南充 637005);孙玥,女,山东潍坊人,诸城市红黄蓝天和幼儿园教师(山东 潍坊 262200)。
关键词:乡村幼儿教师/ 坚守动力/ 口述史/ 乡土情怀/
原文出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南京)2020年第4期 第52-58页
复印期刊:《幼儿教育导读(教育科学)》2020年12期
内容提要:乡村幼儿教师如何真正“留得住”与“下得去”是乡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对扎根乡村幼教20年的琳老师进行口述史研究,深度描绘其教育生活历程,考察其坚守乡村幼教工作岗位的真实动力。研究发现,情感投入、身份认同、社会支持分别作为原生动力、关键动力和不竭动力作用于琳老师的留任。重视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感培养、加强乡村幼儿教师乡土文化自觉意识、增强乡村幼儿教师正向的身份自我理解、给予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等措施有助于进一步稳定与拓展乡村幼教师资队伍。

06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
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关键词:口述历史/ 集体记忆/ 突生性/ 社会建构/
原文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第137-146页
复印期刊:《社会学》2020年12期
内容提要:口述历史和集体记忆的研究中,最为常见的争议通常发生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个体叙述的历史究竟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反映某一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或生命历程?这直接关系到集体记忆何以可能的问题。其二,这一集体所置身其中的社会又是如何将林林总总的个体经历打造成每一个成员彼此相似的共同记忆的?这直接关系到集体记忆是如何建构起来的问题。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正是命运共同体为单个个体通过口述还原集体生活提供了叙事基础,这一基础加之在单个个体形成共同体时所产生的突生机制,使得个体的口述能够超越个体的限制成为带有共同体一致的精神特征的集体记忆。而就第二个问题而言,由亲历者口述而形成的超越个体经历的集体记忆,虽然是一种突生现象,但并不完全是单个的个体自发形成的或随意建构的,它是在个体认同的基础上,以各类社会表征为心理模板而建构起来的。在这样的叙事主张下,不同代际同存一世而形成的突生性质,也同样可以为我们理解集体记忆的传承提供解释基础。


#2021

01
与古为新:口述历史新书过眼录
作者简介:王宇英,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中国图书评论》(京)2020年第12期 第67-78页
复印期刊:《出版业》2021年02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口述历史出版界新作频出,其中一些作品展现出口述历史摆脱实证史学影响、接纳主观性的发展趋势,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新领域的发展不能也不必猝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在既有基础之上的融合、扬弃与创新更符合当下的学术发展规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传统史学家在使用口述史料时尽量避免主体意识的掺入,处理口述史料时也强调保持其原有风貌,排除史学家的个人印记。现代口述史学家则公开承认口述史料中主观因素的存在。”“要求访谈者主动融入受访者的情感世界,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而这种融合的观点与方法实际上更有利于处理记忆的主观性、访问者在场等带来的复杂问题。

0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与关联分析
作者简介:邓君,女,1977年生,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阮(通讯作者),女,1992年生,吉林大学鼎新学者,管理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数字人文/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知识组织  digital humanities/ oral history archives resource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复印期刊:《情报资料工作》2021年05期
内容提要:[目的/意义]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由数据级到知识级组织关联分析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实现资源有序化组织和知识化利用。[方法/过程]借鉴参考斯坦福大学本体构建“七步法”,创新口述历史档案领域本体构建,通过元数据标准选择→元数据抽取→本体模型设计→本体实例化等步骤,完成理论模型到实践操作。[结果/结论]借由“本体”这一知识组织方式打破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馆藏静置的局限性,实现与之相关的人、事、时、地等知识重组、关联及可视化展示,推进资源深层开发和价值挖掘。

0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与关联分析
作者简介:邓君,女,1977年生,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 130022;王阮(通讯作者),女,1992年生,吉林大学鼎新学者,管理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长春 130022。
关键词:数字人文/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知识组织  digital humanities/ oral history archives resource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复印期刊:《情报资料工作》2021年05期
内容提要:[目的/意义]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由数据级到知识级组织关联分析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实现资源有序化组织和知识化利用。[方法/过程]借鉴参考斯坦福大学本体构建“七步法”,创新口述历史档案领域本体构建,通过元数据标准选择→元数据抽取→本体模型设计→本体实例化等步骤,完成理论模型到实践操作。[结果/结论]借由“本体”这一知识组织方式打破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馆藏静置的局限性,实现与之相关的人、事、时、地等知识重组、关联及可视化展示,推进资源深层开发和价值挖掘。

04
口述与档案:《顾维钧回忆录》成书中的两大史料因素
作者简介:高作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关键词:顾维钧/ 顾维钧回忆录/ 口述历史/ Wellington Koo/ Reminiscences of Vi Kyuin Wellington Koo/ Oral History/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21年第4期 第81-88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21年06期
内容提要:1958年起,顾维钧参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项目,先后与多位学者合作,耗时近20年最终编纂完成了《顾维钧回忆录》的英文底本。这一巨著的成稿得益于顾维钧个人档案的史料支持,而在不同篇章,《顾维钧回忆录》对各类档案资料的运用情况也不尽相同。除了依托档案资料,顾维钧本人在口述采访时还透露出许多生动的历史细节,其中一部分最终在《顾维钧回忆录》定稿中得以体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信息仅保留在口述采访相关资料——中国口述历史项目档案中,体现了传主顾维钧鲜明的个性。《顾维钧回忆录》、顾维钧档案以及中国口述历史项目档案三者的综合运用,对于以顾维钧为中心的人物研究和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十分重要。

05
口述史———种集体记忆视域下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王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关键词:研究方法/ 口述史/ 集体记忆/ 村落文化/ 文化变迁/ research method/ oral history/ collective memory/ village culture/ cultural changes/
原文出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2021年第3期 第78-85页
复印期刊:《文化研究》2021年09期
内容提要:村落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由于它的重复性、经验性和自然性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它是一种彼此互惠依赖的集体生活,是一种不同于个体化的整体性的生活。村落文化变迁作为一种被地方志、县志等官方志所忽视却对当下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的集体记忆,与口述史这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具有必然性。口述史作为一种促进反思性发生的研究方法,对底层的、地方性历史起到了建构的作用,并为村落文化自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应当重视把村落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记忆通过口述来记录与研究。

06
多轮访谈:口述历史访谈的突出特征
作者简介:王瑞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当代中国研究所特聘教授。河南 开封 475001
关键词:口述历史/ 多轮访谈/ 信任关系/ 深度访谈/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21年第4期 第142-147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21年10期
内容提要:口述者在首轮访谈中出现的难以避免的错漏现象,以及首轮访谈中尚未建立起密切的信任关系的情况,均要求访谈者对口述者进行多轮访谈。多轮访谈的过程,是访谈者与口述者逐渐建立密切的信任关系的过程,也是双方进行深度访谈的过程。因此,多轮访谈不仅是口述历史研究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口述历史访谈的基本特点和根本标志,也是口述访谈区别于新闻媒体采访和社会田野调查的突出特征。


#2022

01
多维视域下的口述历史——固化、中介与建构:口述历史视域中的记忆问题
作者简介:左玉河,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21年第5期 第7-12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22年01期
内容提要:口述历史是用口述访谈的方式、以影像和文字为载体采集和保存记忆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保存、传承历史记忆,在探寻记忆真实性中无限逼近历史真实。口述历史是记忆留存的方式,是传承和建构历史记忆的工具。因此,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口述历史必须着力探究记忆的采集、保存及遗忘问题。

02
多维视域下的口述历史——21世纪中国大陆口述史规范的三种模本
作者简介:周新国,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21年第5期 第4-7页
复印期刊:《历史学》2022年01期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口述史开始起步。起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介绍西方口述史相关著作,只有少部分专家开展口述史访谈实践。三四十年过去了,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从单位到个人,广大口述史工作者将国家记忆和民族、民众记忆融为一体,正在构建中国口述史的百花园。伴随着中国口述史研究的起步和发展,口述史的规范化工作也从无到有。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口述史工作规范纷纷出现,推动了中国大陆口述史工作规范的本土化。本文着重对笔者所见的、由相关机构主导制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口述史工作规范化的模本做一分析,以求正于学界。

03
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
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 210023)。
关键词:口述史/ 作为方法/ 可能与可为/ 新中国工业建设/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21年第5期 第1-8页
复印期刊:《中国现代史》2022年02期
内容提要:“作为方法”,从涂尔干的角度出发,不过是将某种东西或路径视为获得普遍性知识的手段而已;而沿着米尔斯提倡的社会学想象力的锻造意蕴出发,则意味着如何将具体情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借助“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料)”,厘清“将口述史作为方法”的两大任务:前者涉及何以可能,即如何通过个体的口头叙事及由此建构的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实现我们对一个时代及其上所承载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后者关乎何以可为,研究证实,尽管有关历史或事件的口头叙事的主体是个人,但通过口述史研究能够激活命运共同体及其成员的认同感,建构起值得叙事的一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记忆,并实现代际间文化传承的历史任务。


04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口述史探究策略
作者简介:彭鑫,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519090)。
关键词:深度学习/ 口述史/ 问题解决/ 情境构建/ 自控反思/
原文出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2021年第10上期 第69-74页
复印期刊:《中国历史、地理教与学》2022年02期
内容提要: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口述史探究需要具备体现学生主体、突出问题探究、践行研究创造、指向立德树人等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探究策略:“问题解决”——口述史探究实践中的能力养成;“情境构建”——口述史料问题的原生呈现;“自控反思”——口述史探究的重要保障。

05
理解口述历史中的记忆——神经网络新方法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托拜厄斯·布兰克,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教授,Email:tobias.blanke@kcl.ac.uk;马克·海格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准教授;迈克尔·布莱恩特,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口述历史/ 记忆/ 神经网络/ 大屠杀/ 情感分析/ 数字人文  soral history/ memory/ neural network/ Holocaust/ sentiment analysis/ digital humanities/
复印期刊:《数字人文研究》2022年02期
内容提要:文章解决了人文学科中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挑战,该挑战阻碍了有监督方法的进展。它介绍了一种从较少的数据集中创建测试集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远程监督”,并将允许通过包含有监督学习的新方法来改进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计算建模。首先使用循环神经网络,生成了一个训练语料库,并能够训练一个高度准确的模型,该模型在质和量上改进了基线模型。其次,为了证明这一新方法,采用了一个基于现有人文馆藏的现实研究问题作为对象,即使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情感分析来解读大屠杀记忆,并提出一种结合有监督和无监督情感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口述历史档案。最后,采用了三种先进的计算机语义方法,帮助解读神经网络的结果,并理解比如证词中围绕家庭记忆的复杂情绪。

06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模型构建
作者简介:邓君,王阮,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长春 130022)。
关键词:数字人文/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知识发现  Digital humanities/ Oral history archives resources/ Knowledge discovery/
原文出处:《档案学研究》(京)2022年第1期 第110-116页
复印期刊:《档案学》2022年03期
内容提要:为切实推动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本文综合运用本体、知识图谱等技术方法,从数据资源层、知识组织层、知识关联层、知识发现层四个维度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模型,从理论建构和应用探索双重视角指导并推进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人、地、时、事等内容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可视化展示与挖掘,不仅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参考,也有利于创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路径。


07
口述史研究的方法论悖论及其反思:以单位人讲述为例
作者简介:王庆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产权话语/ 单位记忆/ 企业主人翁/ 单位人/ 口述史/
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22年第2期 第117-124页
复印期刊:《社会学》2022年09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口述史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和书写方法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中被广泛使用。单位人口述作为单位研究的重要范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者”的单位人讲述和作为“改革参与者”的单位人讲述既有连续性,也有差异性。单位人个体记忆与集体话语之间的“记忆裂痕”以及同一单位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给出不同口述内容的“记忆偏差”,呈现了单位记忆的不同图示,而由此生成的两种叙事或许可以成为透视“记忆悖论”、逼近历史完整性的另一种路径。


#2023

01
小说《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叙事的现象学解读
作者简介:刁科梅,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宗教哲学;屈凡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阿列克谢耶维奇/ 叙事/ 现象学  Voices from Chernobyl:The Oral History of a Nuclear Disaster/ S.A Alexievich/ narrative/ phenomenology/
原文出处:《当代外国文学》(南京)2022年第2期 第95-101页
复印期刊:《外国文学研究》2023年01期
内容提要: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小说《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以非虚构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其叙事与一般虚构小说不同,带有明显的现象学特征:叙事呈“原真还原”和“交互主体性”相呼应的双层样式。“原真还原”叙事以描述性语言,现象学“悬搁”、“回忆”、“联想”的方式,达到还原核灾难事件的目的;“交互主体性”叙事以小说人物与读者之间形成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实现对核灾难事件还原的深化。上述两层现象学叙事最终都指向对核灾难事件进行现象学性质的反思。


02
口述史的历史真实、文学重述与身份认同——以蓝博洲报导文学中左翼历史书写为中心
作者简介:陈想,女,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讲师;袁勇麟,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台湾报导文学/ 蓝博洲/ 口述史/ 左翼记忆  reportorial literature in Taiwan/ Lan Bozhou/ oral history/ left-wing memory/
原文出处:《台湾研究集刊》(厦门)2023年第2期 第128-140页
复印期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09期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报导文学创作风潮快速席卷台湾文坛。创作者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将目光转向历史追溯。蓝博洲在梳理、考证、书写关于“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横向上联结相关左翼历史记忆,纵向上发掘历史事件真相,既而质疑、解构固有权威论述并重述左翼历史记忆。深入文本可以发现,口述者与创作者正是在记忆的追溯、诉说与重构中找到自我的左翼身份认同。

03
从口述到文字:文化记忆研究的视角转换
作者简介:刘亚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 100732)。
关键词: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 口述/ 文本记忆  Jan Assmann/ cultural memory/ oral narration/ textual memory/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23年第6期 第125-139页
复印期刊:《文化研究》2023年11期
内容提要:口述与文字在传统史观中是一个对张的存在。口述史料由于其不稳定性等特征,相比于传统档案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不过,口述史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凸显了人的生命性和主体性特征。但口述史料也有局限性,从口述到文字的视角转换,人类的存储记忆变得丰富起来,人性培育的文化存储空间扩大。扬·阿斯曼认为人类留存的文字符号是探究文化深层意识的主流方法,大部分“真相”留存于以文字等符号为载体的文化记忆中,主要功能是给社会提供基本价值。转向文字的记忆研究路径,除了弥补口述史方法的局限外,还在于帮助我们应对变动不居的社会,通过探索历史的深处,寻求文化发展的动力,这是文化记忆研究的建设意义。


#2024

01
缘何“口述”,何以成“史”?——口述史的立场、问题意识与明暗线
作者简介:黄盈盈(1977- ),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性/别与身体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
关键词:口述史/ 定性/ 质性研究方法/ 立场/ 问题意识/ 日常生活  oral history/ qualitative method/ methodological position/ problem consciousness/ everyday life/
原文出处:《妇女研究论丛》(京)2023年第5期 第98-109页
复印期刊:《社会学》2024年02期
内容提要:口述史作为近年备受关注的跨学科方法之一,其立意从原初就带有了与性别研究和底边社会研究的亲缘性:对长久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文献记载的不满,激发了记录包括不同阶层女性在内的被忽视的亲历者声音的“口述”,朝向补充甚至重写“历史”、推动性别与阶层色彩凸显的普通人生活的在场。本文从口述史的这一根本立意出发,结合教学和侧重性别议题的实地案例,从方法立场、选题的问题意识、口述过程与呈现中的明暗线三个层次展开分析;在对“为什么做口述史”的辨析中,探讨“如何做口述史”。旨在通过对立意的回溯和辨析,推动切实的口述实践,包括如何展开对谈,梳理主线,通过辅助文献、“按语”和注释更好地呈现明暗线,以及在更宽的方法谱系中积极尝试具体之“术”的超越与整合;最终,促进包括女性在内的诸多人群更为真实与丰富的在场与呈现。


02
口述史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路径及意义——以“自我画像:5岁之前的我”口述史项目式学习为例
作者简介:李嘉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00048)。
关键词:口述史项目式学习/ 设计路径/ 历史叙事/
原文出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2024年第3上期 第39-47页
复印期刊:《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24年08期
内容提要:口述史项目式学习是运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对口述史实践进行的重塑。在目标导向、主体参与、持续探究和成果产出等项目式学习基本特征的引领下,口述史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以锚定历史学习价值、培养公共书写意识、逐步深化探究程度和显化学生历史理解为基本理念。以“自我画像:5岁之前的我”口述史项目式学习为例,口述史项目式学习可采用深入拆解分析项目主题、把握历史课程标准、选择学科核心概念和进行探究活动指导等策略设计学习目标,进而运用“活动—任务”模式细化学习目标并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

03
口述史访谈与历史场景的搭建——基于口述史访谈者的研究
作者简介:胡洁,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口述史/ 倾听—提问/ 回忆—讲述/ 叙事—选择/ 共情/ 抽身/
原文出处:《社会发展研究》(京)2024年第1期 第50-70页
复印期刊:《社会学》2024年08期
内容提要:伴随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一项社会实践经历了三次规模性推进。本文基于对26位口述史访谈者的研究发现,通过对个人生命史的挖掘,研究者(访谈者)与亲历者(被访者)共同参与了历史场景的搭建。这一搭建主要包括倾听—提问、回忆—讲述和叙事—选择三个过程:倾听—提问不仅是访谈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研究者与亲历者共同重返历史场景的“步道”;回忆—讲述涉及亲历者对个人生命史的整体性回顾,并因与研究者的互动而具有“沟通记忆”的性质,同时也与遗忘有着紧密的颉颃关系;叙事—选择则包括对过往的重新梳理和建构,这既受到集体记忆框架的制约,也受到不同形式的“他人在场”甚至社会结构的影响。最后,以费孝通先生的“进得去”和“出得来”为题眼,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口述史访谈中的共情与抽身,强调应将个人生命史的研究融入广袤的社会历史脉络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7月26-28日)和第二期(8月16-18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开设线上课程,经初步考虑,拟于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将安排10讲,每周安排两次(周六和周日),每次时长大约2小时。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第三期,线上)》,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口述历史
本号致力于传播与介绍有关口述史学、医疗史与全球史的相关学术信息。联系电邮:yangxiangyinwzu@12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