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流派 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
——性质、对象、目的、方法比较
作者简介:初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就口述史学与民俗学的性质、对象、目的和方法等问题作了比较分析。作者在谈及这两个邻近学科之间的界限时,力图说明和阐释二者的理论框架及其模式。口述史学和民俗学是社会科学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二者的性质和目的各不相同,但研究内容多有重合。口述史学的问世表明,史学领域里出现了一场深刻的、根本性的变革。
作者简介:钟少华,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口述档案: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
作者简介:黄项飞 福建省晋江市档案局
内容提要:鉴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二战后,“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并得以迅速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成为愈来愈多国家档案工作的新领域。这不仅表现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也存在于肯尼亚、斯里兰卡、津巴布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史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更需要口述档案以“活历史”的形式来保存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民族回忆,因此,口述档案工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使之尽快成为我国档案工作的新领域。
作者简介:叶永烈
复印期刊:《档案学》1998年05期
作者简介:杨雁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内容提要:口述史学的问世及发展是现代历史科学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本文就国外口述史学的起源、沿革与发展,口述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特征及研究方法,口述史学对现代历史科学的贡献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其本身的局限性及新世纪的展望等问题一一作了概述和论析,力图勾勒出这门新兴历史学科的基本轮廓。
作者简介:杨洁,华东师大教育系
内容提要:1998年9月6日至8日, 由陕西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和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联合举办的“妇女口述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20世纪妇女口述史”研究项目自1992年启动以来的第三次专题会议,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探索,项目组成员与德国口述史专家济济一堂,本着对历史负责的严肃态度,就口述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认真交流和探讨。
作者简介:鲍晓兰,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历史系副教授。
作者简介: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齐小新,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美国研究博士。
作者简介:杨祥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黄项飞 晋江市档案局
复印期刊:《档案学》2005年01期
内容提要: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历史不仅仅是档案馆中的现有记录,抑或史学家笔下的教科书,她也是大众的记忆聚汇。二战后,鉴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述资料的调查工作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由此而产生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成为愈来愈多国家档案工作的新领域。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更应该以口述档案这一“活历史”的形式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立体记忆。
作者简介:刘征
复印期刊:《档案学》2006年06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口述历史在传统的以文字档案写史的主流外,成功开拓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虽然口述记录也有缺陷和不足,如:搜集耗时,受限于口述者记忆的好坏,多少都带有个人观点等等,但口述资料仍不失是一项珍贵的一手资料(其中的偏见与主观正好反映叙述者的历史立场)。其实,口述历史的应用增加了叙述历史者的数目,扩宽了历史叙述的视线,亦直接打破了历史叙述可能出现的一元性及垄断性。口述历史把历史叙述权扩展,把历史自上而下的叙述方法改变,转移了历史研究的重心,为历史研究开拓出新的探索空间,同时也对曾被忽略的阶层及群体加以重新认识。口述历史的应用在近年来变得广泛,也令历史研究变得更多元化、民主化。所以,口述历史其实不仅仅只是一门历史技法,它还是一种理解人类历史的新立场和态度,并可与文献历史互补长短,增加历史知识的丰富度。
作者简介:郭东升 山东省临清市档案馆
复印期刊:《档案学》2007年05期
内容提要:2007年第2期《北京档案》上刊登了糜栋炜先生的文章《国家综合档案馆何必越俎代庖——探讨从事口述历史的合理性》,笔者读后有感,试循着作者文章之脉络,对从事口述历史的合理性继续作些探讨。
作者简介:蒋冠,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陈修锋,湖南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制作中心;瞿良毅,江西省南昌市电视台。
复印期刊:《档案学》2008年01期
内容提要:在司法界,对证据立法的臻善一直是法学家们竭力研究的课题。证据立法的完善是关系到诉讼公正、司法公正重要的提前。笔者认为,口述档案是一种新型的法律证据,基于其独特的凭证价值,它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可以发挥法律凭证作用。
作者简介:王成志,博士,研究馆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
作者简介:陈莺,长乐市航城中学。
原文出处:《福建教育》(福州)2009年第5B期 第51-52页
复印期刊:《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年08期
内容提要:到目前为止,“文革”口述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挽救了很多“活”史料,拓宽了资料搜集的范围,写作过程也比较严谨。但是,这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实践与理论相对脱节,例如名实不符、视角单一、缺乏研究意识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加强“文革”口述史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发挥口述史史料来源广泛、研究者与当事人互动性强、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可以互证的长处。作者简介:孙春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0年10期
内容提要:过去讨论台湾口述历史的进行与刊布,都以学术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近史所)为其嚆矢,而订在1959年12月;然而如果将口述访谈包括座谈会、座谈会记录(以第一人称表示)这一宽广的定义来看,则应以1952年台北市文献会成立后,以《台北文物》为其机关刊物,在翌年1月(1953.1,2/3)刊登《大稻埕耆宿座谈会记录》一文为最早。可惜此一工作在1956年以后即停止。此外早期的《台湾风物》也在1954年5月刊出《士林镇乡土座谈会》为第二篇。虽然如此,但因学术机构有专才、预算,因此学术机构对口述历史的探讨虽较晚进行,但其规模成果却是地方文献机构、私人创办的杂志所难望其项背的。本文首先探讨台湾口述历史发展的两条路线:一是“中研院”近史所、台史所、国史馆、党(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军(史政编译局)为主;另一条路线自始即以台湾本土人物为访谈对象,自台湾大学、各省县市文献会、文化中心(后改为文化局)乃至于文化工作者。而后者在解严后,其发展更为快速,以地方文史工作室为其主力。其次谈及台湾口述历史的推动给台湾各界尤其是史学界带来的影响。再次谈及台湾口述历史发展的趋势与面对的问题。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0年10期
内容提要:口述历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澳门人的关注,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相继展开不同主题的口述历史计划,大力搜集和整理口述史料。回顾澳门口述史学的历程,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口述历史的发展和当前做法,可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参照,并促进澳门口述历史的完善发展。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0年10期
内容提要:现代口述史学已走过了60多年的漫长历程,这门新兴的历史学科以其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在国际史学界独树一帜。在诸多的学科特征中,社会性无疑是口述史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同时又是该学科内部最为活跃的促动因素。不言而喻,口述史学的上述特征既决定了它的广泛性和完整性,也对其客观性和叙述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口述史学与以往史学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西方口述史学家认为,在所有的史学研究领域,只有大量引进来自下层民众的口述凭证,才能够充分认识民众的历史作用,而这一点往往为以往的史学研究所忽视[1](P7-8)。毋庸置疑,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体,走向民众才真正意味着印证和再现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口述史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面向大众的历史学。
复印期刊:《历史学》2010年10期
内容提要:现代口述史学的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辐射走向,它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兴盛于英国和加拿大,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历史学研究的深化与革新,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图书馆学、档案学、文学、新闻学、建筑学、妇女研究、文化研究、移民研究、灾难研究以及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它在推动跨学科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口述史学对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贡献是跟口述史学本身的特征分不开的,换句话说,也正是由于口述史学的这些特征,才令它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青睐。本文试图从民主性、合作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等四个方面加以概述。
内容提要:孔子在叙述其生平经历时,把自己描画成为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仁者形象,且突显其人生理想状态: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孔子是中国口述自传第一人。我们认为,中国自传的叙事传统之一,尤其是中国式自传的叙事形式修辞之一实渊源于孔子,即重视叙述自我反省后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在意对自我生平中的事件叙述。孔子从不纯粹叙述事件本身,而是隐含或明言其叙事目的。因此可以说,正是孔子的自我口述叙事,开启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等类型的自传叙事模式,其自传诗学影响深远。不得不承认,《论语》中大量的语料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传记叙述者对孔子形象的他画,而可以归结到孔子自我描画的文字着实不多,甚至我们必须明晓本文中的孔子自画文字,也是通过孔子弟子转述而形成的。一个特别重视史官传记文化的中国,如此稀缺对自我生平叙述的经典,不得不说是源自孔子及其所创造的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黄帧,上海大学法学院;王雨城,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 200444
复印期刊:《档案学》2013年04期
内容提要:城市记忆是一个城市范围内的社会记忆,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市记忆也是一个城市范围内的各种主体或全体成员的记忆,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记忆是各记忆主体(个人、群体、阶层、组织等)从他们的理念、利益和期待出发而建构的,也是他们博弈的结果。但一个城市的这些主体有关城市的记忆往往又是分散的且部分留存于个人头脑中的,如何将这些主体记忆收集并留存下来,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城市记忆呢?后保管模式及口述史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实施。
复印期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09期
内容提要:口述史料的价值在最近十几年得到普遍承认,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批口述史(料)著作。①但毋庸讳言,当代文学口述整体而言还比较匮乏。推其缘由,则在于口述工作耗时既多,在现行学术体制下又不能算作“成果”。故今日大力倡导口述正当其时。而在倡导的同时,对有关口述史料的发掘、采集和辨别作一些理论上的讨论,也是不可或缺的。按照英国口述史家保尔·汤普逊的说法,口述史是“过去的声音”。但它又是在“现在”被发现、采集和公布出来的,必然牵涉到不同关联人物在过去和现实中不同的社会处境与身份认同。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7月26-28日)和第二期(8月16-18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开设线上课程,经初步考虑,拟于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将安排10讲,每周安排两次(周六和周日),每次时长大约2小时。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第三期,线上)》,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