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质量缺陷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当出现质量缺陷时,供应商特别是中间商往往会手忙脚乱,担心是材料的问题导致赔偿,甚至会出现应激反应采取一些不合适的手段。
长久以往,非常规手段变成了常规手段,真正的核心 —— 排查原因和优化改善却被忽视了。
本文面向中间商,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处理质量缺陷的第一步工作:信息采集,解析需要采集的关键信息及其重要性。
一、质保书:确保原材料质量的“身份证”
质保书是供应商提供的正式文件,用以证明产品符合特定质量标准。它包含材料成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执行标准等信息。在分析质量缺陷时,质保书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原材料或组件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质量要求。
进一步来说,确保质保书和材质一致也是基本要求,当无法判断时,取样送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复检也是常用的手段。
#1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质很重要,准确的检测结果才有进一步分析的价值。
二、缺陷描述和规律:找出质量缺陷的“特征”
缺陷的外观描述:指对缺陷的视觉形貌、手感特征、气味、色泽、粗糙度等外观进行相近描述,一般还会辅以各种角度的高清照片或录像视频作为参考。
缺陷的出现规律:是指质量缺陷发生的模式或频率,包括缺陷发生的具体位置、时间、频次等,甚至上一批次的材料和缺陷批次的材料的关系,是否时间线上有明显区别。
#2 采集缺陷的出现规律有助于初步对缺陷进行分类,比如长度上的周期性缺陷、时间上的周期性缺陷等,通过分类一般可以初步区分材料问题、工艺问题或设备问题。同时确认缺陷规律可以为后续结合生产状态进行分析积累基础数据。
三、生产工艺:剖析生产过程的“异常点”
终端的生产工艺涉及零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和操作步骤,如生产批次、时间、温度、压力、速度等。
分析生产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哪些环节存在变化,与缺陷规律结合,大致可以找到异常变化点,进一步结合专业知识分析质量缺陷的原因。
四、图纸:产品设计制造的“蓝图”
图纸是产品设计和制造的依据,包括产品的尺寸、形状、公差、装配关系等详细信息。通过对比实际产品与图纸的差异,我们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设计错误或生产偏差。
#3 确实有些缺陷可以追溯到图纸上,图纸上选材或是技术指标标注就有错误,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改进都是无效的,需要追溯到问题的源头。
五、用途:了解产品的使用要求
用途是指产品最终的使用环境和目的。不同用途的产品对质量的要求不同,了解产品的用途有助于评估质量缺陷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程度。
#4 有的质量缺陷并不能称之为“缺陷”,可能只是一些生产瑕疵,比如内部结构件上的色泽差异、镀锌零件表面的亮斑等,甚至一些表面瑕疵并没有写入质检项目,只是因为质检人员没有见过而发起的质询,这时结合用途和材料本身的特性进行合理解释就非常重要了。
六、生产设备:深入探究缺陷的“放大镜”
生产设备包括机床、冲压、清洗、剪切、拉拔设备等用于制造产品的工具和机器。分析生产设备的状态和维护记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以及设备故障或磨损是否导致了质量缺陷。模具硬化、焊轮更换、溶液品牌、甚至原辅料供应的批次变化等,这些在实操中都需要考虑。
以上是常见的信息收集分类,实际操作中会视情况收集不同的信息,比如:
照片、录像、现场人员反馈: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直观了解现场情况,为分析质量缺陷提供更全面证据。
生产线日志:生产记录、质量台账等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事件,有助于追踪和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
操作人员记录:操作人员的当班出勤情况、历史工作中是否出现过同类缺陷等,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操作习惯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记录这些信息有助于分析人为因素。一些小的操作习惯可能就会导致出现缺陷,比如擦汗时汗液甩动到零件上引起的锈蚀。
质量检验报告:包括产品检验的数据和结果,权威准确的检验报告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缺陷的具体性质和程度。
原材料和辅料的批次信息:追溯问题来源的“导航” 原材料的质量波动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批次信息有助于追溯问题来源。
维修和保养记录:分析设备因素的“法宝” 设备维护情况直接影响生产质量,这些记录有助于分析设备因素。
环境条件:关注生产环境的“温度计” 生产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质量问题,如温度、湿度、清洁度等。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分析质量缺陷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在面对质量异议时,供应商应保持冷静,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找出问题根源,从而确保产品质量,降低经济损失。